「天問」華語科幻最佳長篇得主劉洋:為生命賦予價值的,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生命的存在

2024-10-18     紅星新聞

10月18日,「天問」華語科幻大賽評選結果在成都正式發布,重慶大學副教授劉洋的科幻小說《井中之城》獲得了「最佳長篇科幻作品」。

在接受採訪時,劉洋表示,科幻小說被稱為「現代神話」,在人們對古代神話早已因熟悉而失去了真實敬畏感的時代,科幻的美感就建立在人們對自然、對宇宙宏大秩序的敬畏之上。

顛覆物理學常識的「宇宙變形記」

這部堪稱2024年「封神之作」的科幻長篇,其主人公被設定為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快遞小哥,他的生活、工作也都平平無奇。

但他生活的那座城市則無比奇特:這是一座建造在井中的城市。抬頭看天,只能看到圓形豁口中零散的星光或陽光,從豁口往下,是並不整齊的壁面,城市的繁華煙火,全數坐落在數千米下的深井之中。

城裡每年都會舉辦無人機大賽,比拼無人機能夠升空達到的高度——也就幾百米,無法更高了。仿佛有一個隱形的蓋子蓋住了這口「井」,任何東西都飛不出去。

從一次偶然的事件開始,各種神秘人物開始接近主人公,最終將他推進一場規則嚴苛的骰子比賽——這是虛擬世界的唯一後門,每一場遊戲都藏著一個提示。在混沌、迷茫、爭端、撕扯之中,被視為「魔神轉世」的主人公,終於想起全部的真相,然而那串能夠讓他回到真實世界的數字密鑰卻並不存在於腦海中……

在這部小說中,劉洋不僅營造出如懸疑小說般緊張遞進、迷霧重重的氛圍,更憑藉自己物理學博士的「硬核」功底,將數學、物理、機率等專業知識,以好萊塢大片般的敘述手法,將諸般線索靈活編織,融入生動抓人的故事中。

在這部精彩的小說屢獲大獎之前,2019年,劉洋的《火星孤兒》也曾火出了圈。在《火星孤兒》中,劉洋直接將一所重點中學的高考班搬去了太空,讓人們印象中功課壓力巨大、枯燥苦悶的高三學子生活與人類對抗外星文明的威脅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關聯。

據劉洋透露,《火星孤兒》《井中之城》以及他剛出版的《裂縫》和正在創作的《條形世界》,組成了「火星孤兒四部曲」,這四部小說彼此獨立但又互相關聯,構築了一組腦洞大開、顛覆物理學常識的「宇宙變形記」。

對於此次在成都獲得「天問」大獎,劉洋表示十分開心,「獎項對於寫作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長篇——作者要獨自熬過漫長而孤單的寫作時期,在作品出版之前都得不到及時的反饋和鼓勵。最終能夠獲得一個重要獎項的認可,對於創作者來說意義非凡。」

存在本身就充滿了意義,存在就是希望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詩人辛波絲卡寫過一首著名的詩《我們何其幸運》,在詩歌結尾處她寫道:「我們何其幸運,無法確知自己生活在怎樣的世界裡。 」

《井中之城》也在元宇宙大熱的當下提出了一個人類無法迴避的問題——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我們所生活和習以為常的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生活,是否只是一個《黑客帝國》中那樣的幻境?

劉洋

劉洋的看法是:人類作為一個智慧的種族,有動機去探究、也有權利去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事實上有科學家已經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了。」劉洋說,「目前是通過宇宙射線的偏振度來分辨宇宙是真實還是虛構。」

他接著說,就算整個世界都是虛擬的,我們也還是要在其中生活。「不用歇斯底里,感到絕望。如果一切都虛擬得如此逼真,就當它是真實的生活也無妨。」

在《井中之城》里那個完全虛擬的世界之中,主人公張亮努力找到了真實的邊界。即便那時地球在二維生物的摧殘之下早已面目全非。

劉洋想討論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為生命賦予價值的,也許不是時間的長短,更不是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而是生命的存在。」他說,「存在本身就充滿了意義。存在就是希望。」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攝影記者 陶軻 編輯 曾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4211e29b0fecba25808b6d2aeda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