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全網跪舔的萬柳少爺,背後究竟是什麼

2023-01-06     功夫財經


作者:今綸

最近,有網友在某平台發了一個運球的視頻,引起關注,因為他的定位在北京海淀區的頂級高奢住宅萬柳書院,據說30多萬一平方米,周邊中關村三小、人大附中等稀缺教育資源雲集。

網友點進他的主頁一看,發現還是一個學霸,在北京101中學就讀,此校東臨清華,南接北大。錄取分數線很高,是諸多學神的誕生地。還有網友認出了背景掛的那幅平平無奇的畫,經認證,是齊白石的真跡,市場估價4.2億。


有人稱主角為「萬柳書院少爺」,為了敘述方便,我也沿用此稱呼,但我個人並不認同這一稱呼。

整個事情很詭異,很像經過精心策劃的一個IP打造過程。

不管策劃是否真實存在,慕強慕錢肯定是客觀存在的,而這背後隱藏的問題才是最值得思考的。

01

整個事件像在包裝一個新IP

首先說說整個事件的諸多疑問和漏洞。

比如,「少爺」的主頁顯示就讀學校是北京101中學,他就真的是在該中學讀書嗎?如果某人的主頁顯示就讀學校是哈佛大學,你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

他的定位在萬柳書院,他真的就是萬柳書院的業主嗎?為什麼不能是MCN機構短租的房子,專門用於本次策劃?

請想想看每天有多少人在短視頻平台上炫富,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專業演員。有人租豪車拍短視頻,有人通過拼單的方式住豪華酒店、背名牌包包,甚至連襪子也是拼團一起穿……

最大的漏洞在於那張所謂齊白石的真跡,遠遠的在視頻里看一眼就能開口胡說什麼是齊白石真跡,還能給出估值4.2億,這真的適合嗎?


怎麼看都像一個low爆了的MCN在背後助推這件事。書畫鑑定這事兒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不但要湊近了看,拿放大鏡看,還要由專業機構專業人士來慎重評估,就這樣還有無數的貓膩,比如,專家可能被收買了,把假貨說成真跡。

網友遠遠瞟一眼就說出定價4.2億,還有很多人信,這就是騙底層傻子的專用智商稅了。

很快,有人去採訪了另外一位萬柳書院的少爺,我們姑且叫他二少爺吧。

然後就是這個二少爺還配合網紅來賣鴨脖子,這就更像MCN來收割流量了。

至於二少爺還出來直播唱歌,說實話,你家的房子幾十萬一平方米,孩子還在讀書期間,你會讓他到網上來直播唱歌嗎?這都不是這個級別的富人家庭的教養能幹出來的事兒,但是MCN肯定願意干這事兒。


現在是個什麼環境和形勢,富人比MCN更清楚,他們只希望低調更低調,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有錢。更不可能讓網紅到自己跨年的豪宅里來東拍西拍,尤其不可能的是二少爺的媽媽居然在短視頻里出現,雖然沒有露臉,按照MCN的人設,這位媽媽身價不低於100億,這樣的富豪在中國是數得出來的,就那麼幾百人……

所以,整個事件確實像在包裝一個新的IP。

02

誘人跪舔難道是正常的嗎?

當然,MCN機構願意包裝,有人願意信,咱們也沒辦法,這也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我們更想討論的是部分年輕人怎麼了。其實他們就是被當成了短視頻的「流量礦」,平台、MCN、創造者都在通過各種工具揣測他們口味,然後推出定製產品,以流量加持,然後通過廣告來收割流量。

而年輕人就在這一波波的算法中自我矮化人格,固化自己的思維,然後在信息繭房中自得其樂,而不自知。

商業機構要創造流量、吸引力,貌似是無可厚非的,不過,真的是無可厚非的嗎?如果是一場平台與機構、創作者的合謀帶來的價值觀的墮落與認知的偏差,真的也是無所謂的嗎?我看不一定。

過去這些年來,除了一些眾所周知的不能碰的話題,另外一些偏社會化、偏娛樂化的話題大行其道,走的是娛樂至死的道路,其實還蠻讓人憂心的。


很多事情上都在走極端,一方面是讀書的孩子們卷到極致,另外一方面是短視頻平台流量爭奪戰卷到極致,後者當然走的是投喂和迎合的路線。

關鍵是這些平台流量很大,但平台的生態卻並不健全,在某些話題領域幾乎就是完全針對人性的弱點來強化人性的弱點,提供知識性就不指望了,更多時候是在引誘人躺平、擺爛、跪舔,這難道是正常的嗎?

看到有錢人、名人,有人仰慕,很正常,每個國家都一樣,可是看到有錢人之後集體下跪,甚至不惜自稱奴才、老奴,撇開那些MCN機構的水軍不談,其實很多網友真的是這種心態,其數量之龐大令人瞠目結舌。

03

冷靜的旁觀者才能看清時代鏡像

究其根本原因其實無非如下:

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社會階層的固化難以突破,即使是讀書讀到985,也未必有多麼理想的工作,可能去做城管、去中學教書還算不錯,大家心裡很茫然,因此對富二代有羨慕也很正常,本質上是對自己無法達到的階層的一種窺探、觀望,滿足一下好奇心而已。

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努力在現實面前被砸得粉碎,個人的韌性、修為又很難讓他們靜下心來做事、學本領,於是指望通過捷徑、小機率事件改變命運的就成了一種心態。見了富二代就叫老公,甚至寫信狂追,也不是不可能的。

至於平等的觀念,開放的心態,以及深度的思考,大多人完全沒有,這有教育系統的問題,但問題遠不止於教育系統。

必須強調的是,年輕人的機會太少了,大家陷入了一種集體困境。


單純批評MCN、平台其實還是浮於表面了,時代的峰潮已過,年輕人只能在各種虛擬環境和跟帖、互動中去刷存在感,尋找娛樂元素,麻醉自己,這本身就值得嘆息。

窺一斑而知全貌,其實我們需要的是意氣風發的工作環境、個人努力就有回報的小環境,人人都有事做,人人力求上進,那些什麼「大少爺」、「二少爺」不過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娛樂點綴而已。

真正冷靜的旁觀者,不但有獨立思考能力,也有深度閱讀的習慣,雙向並進,會讓他們更容易看清時代的鏡像。

可惜,把少爺們當演員的旁觀者太少,絕大多數旁觀者僅僅就是最底層的韭菜、流量貢獻者而已,而且這種模式、鬧劇會繼續出現,這才是讓人最傷感的:

什麼時候是個頭?難道我們就只配看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視頻?它們就是主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160a3a3bdd2e2a5e3b09564123b1b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