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一個紛爭不斷的時代,而且這一時期持續了好幾百年之久,其中也爆發了不少的大規模戰役。據史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發生了四場規模非常大的著名戰役:秦魏陰晉之戰,秦趙長平之戰,燕國攻趙之戰,秦國滅楚之戰。在這四場大型戰役中,總共參戰兵力高達三百多萬人,並且還有廉頗、白起、吳起三大戰神與王翦、李信、蒙恬、項燕四名將參戰。
秦魏陰晉之戰:秦兵五十萬,魏兵五萬
公元前392年,正處於開疆擴土階段的魏國與虎狼之國秦國之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陰晉之戰。客觀來說,當時的魏國有些欺負人了,魏國在戰神吳起的發展下硬是一路打得秦國抬不起頭,並一口氣占領了本來屬於秦國的整個河西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是有名的虎狼之國,秦兵更個個如狼似虎,秦軍戰鬥力爆棚,諸侯國基本沒人敢惹他們。一個欺負別人久了的人被其他人欺負了那還得了,秦國國君秦惠公決定給魏國一些顏色看看,於是發動了五十萬大軍前去討伐魏國,大軍直奔戰略要地陰晉地區。
鎮守河西地區的西河郡太守吳起這次又給秦兵來了個輕鬆反殺,並且打敗五十萬秦兵只用了五萬新兵。吳起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大戰神,一生經歷大小戰役七十六戰從無敗績。吳起面對十倍於己的秦兵採取了有效的對陣方法,並且從容地應對。戰神這個稱號並不是阿貓阿狗都配得上的,吳起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以五萬新兵再次打跑了五十萬秦兵,又一次實現了自己在軍事上的一大奇蹟。這一次秦魏之戰雙方參戰人數加起來有五十五萬。
秦趙長平之戰:秦兵四十萬,趙兵四十五萬
智商餘額不足的趙王真的用紙上談兵的年輕武將趙括換掉了老謀深算的廉頗,而秦國戰神白起也悄然隨秦軍準備伺機而動。果然機會留給了有準備的戰神白起,他充分利用還處於「青銅級別」的趙括經驗不足又年輕氣盛等弱點而採取了針對性措施:切斷趙軍的補給線。眾所周知,兩軍作戰糧草等於生命。官渡之戰時,曹操反殺袁紹的關鍵轉折就在火燒袁紹屯糧重地烏巢一舉。這次四十五萬趙軍被切斷補給線後,馬上土崩瓦解,最終四十五萬趙軍被秦兵坑殺殆盡。長平之戰,秦趙雙方共出動了八十五萬人馬,秦兵傷亡二十多萬,趙軍四十五萬人全軍覆沒。這一戰有白起與廉頗兩大戰神以及名將王齕參戰。
燕趙邯鄲之戰:燕兵六十萬,趙軍八萬(一說十三萬)
公元前251年,燕趙之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役——邯鄲之戰。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從此趙國元氣大傷。這一時期,燕國的國君燕王喜老闆想來個撿漏,於是發動了六十萬大軍去攻打趙國。按著燕王喜自己想像的劇情:六十萬人以泰山壓頂之勢毫無壓力的一舉攻克趙國都城邯鄲,並占領整個趙國,從此燕國地大物博,實力強勁。可是理想太美好,現實很殘酷。燕王派了栗腹領著六十萬人前去伐趙,趙國派廉頗帶著八萬(一說十三萬)人抵抗燕軍進攻。結果戰神廉頗不但成功擋住了六十萬燕軍的進攻,還成功反殺,率軍追擊了五百里,一直衝進燕國境內,包還圍燕都城薊,迫最終使燕王割讓五座城池。這一戰成了戰神廉頗的表演,雙方總共出動了六十八萬人馬。
王翦滅楚之戰:秦兵六十萬,楚軍四十萬
公元前224年,秦王派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前去滅楚,於是爆發了王翦滅楚之戰。戰國末期,秦國開始無敵於天下。伐楚之時,秦國已經滅了趙、魏、韓三國;而楚國卻越混越差,完全不能與秦國同年而語。不過駱駝瘦死了也比馬大,「瘦駱駝」楚國雖然不在處於巔峰時期,但畢竟底子還在,因此秦國滅楚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滅楚之戰初期,秦國年輕將軍李信太過自信,認為二十萬人就可以滅楚,結果他帶著二十萬人跑去滅楚之後才被別人打得知道做人還是低調些比較好。在這種情況下,秦王被迫改派老將王翦出馬。王翦帶著六十萬人前去攻楚,並且一舉打敗了楚國名將項燕,最終滅了楚國。當時秦楚總共有一百萬人參戰,秦國名將有王翦、李信,楚國有名將項燕。
秦魏陰晉之戰,秦趙長平之戰,燕國攻趙之戰,秦國滅楚之戰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規模非常大的四大戰役。在這四場大型戰役中,總共參戰兵力高達三百多萬人,並且還有廉頗、白起、吳起三大戰神與王翦、李信、蒙恬、項燕四名將參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114a9fe2aba80084b22435e70be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