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圈公認的港片巔峰,有兩個。
第一個是90年代,「雙周一成」風靡香港,神片輩出。
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火遍全球,每一屆金像獎都是神仙打架。
第二個是新千年,《無間道》定義了港片最後的巔峰,也給長達20年的港片繁榮期,畫上了並不圓滿的句號。
雖然港片式微是大家公認的事實,但在皮哥看來,港片還有第三個小高潮。
那就是2018年電影《無雙》引起的轟動效應。
那年的國慶檔期,《無雙》斬獲12.73億票房,豆瓣近100萬人參與評價,評分8.0。
這以後,再也沒有哪一部港片,能掀起如此風浪。
而「畫家」這個角色,也是這些年,周潤發在大銀幕上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角色,沒有之一。
誰能想到,時隔5年後,已經68歲的周潤發,開始重新王者歸來,又塑造出了一個頗為經典的銀幕形象。
這個形象,就是披頭散髮,渾身環繞著一股頹廢氣質的「吹牛輝」。
而這部電影,就是剛剛上映,反響強烈的《別叫我「賭神」》。
片子剛剛進入院線,熱度頗高,好評不斷。
有人觀影后評價,這是「今年劇情片的天花板」。
有人說,這是自己第一部「還沒看完就想強烈推薦的電影」,「難得的好片」。
有人直言,「前面搞笑,後面感動,超級值得一看」。
更有人表示,雖然差點被片名「忽悠」,但依舊十分感動。
第一時間刷完,皮哥感慨萬千。
周潤發的這部電影,包羅萬象,顛覆性很大。
對比其近50年的表演生涯,很難找到類似的作品及角色。
而在整部影片之上,周潤發也帶給了觀眾「三大意外驚喜」。
從角色塑造到隱藏彩蛋,越品越有滋味。
第一大驚喜:
反差:一天內徹底改變命運,意外而來的幽默,顛覆了「發哥」
周潤發的帥,早就深入人心。
提起他,大家想到的要麼是《上海灘》中西裝革履的許文強,要麼是《英雄本色》中走路帶風的小馬哥。
無論是長發飄飄的周潤發,還是短髮精幹的周潤發,都配得上一個「帥」字。
這些年,雖然上了年紀,但周潤發帥氣不減。
因為保持跑步習慣,周潤發身形矯健,頭髮濃密,臉龐線條明顯,遠不像一個年近七十的「老人」。
常以精緻面貌示人的發哥,即便在《無雙》中,也是個風度十足的大帥哥。
但在這部《別叫我「賭神」》中,周潤發卻變了。
他不僅不再像以前風度翩翩,氣質儒雅,反而變得有點邋遢,有點襤褸,甚至直接變成了爛仔。
片中,周潤髮飾演的吳光輝,常年沉溺於賭博。
他本身的職業是一個理髮師,跟兩個好友開了一家理髮店。
可是,賭博的習慣卻從來沒有改變過。
掙點錢就去賭,妄圖一夜暴富;
輸光了就去借高利貸,兩萬塊的借款,還的時候變成了八萬。
即便如此,他依舊從未放棄自己的「賭博」事業。
幾十年過去,他依舊孑然一身,兜兒比臉都乾淨,天天被債主催債。
吳光輝因此得了個「吹牛輝」的名頭,家裡也跟豬窩一樣。
因為懶散好賭,吳光輝平日不修邊幅,披頭散髮,衣服扣子常年都是開的。
穿衣從不講究搭配,更別說「風流倜儻」,如果在街上撞見,這身打扮的他,幾乎就和街溜子無異。
這種反差,是導演對周潤發固有形象的顛覆,也是《別叫我「賭神」》對發哥形象的用心設計。
別看標題中有個「賭」字,本質上,此片是現實主義反「賭」影片。
而作為好賭成性的主角,吹牛輝本就不該像《賭神》中神乎其技的高進那樣,西裝革履操縱一切。
他甚至掌控不了自己下一頓飯吃什麼。
在好賭的顛沛中,導演用外在形象的徹底邋遢,來預示吹牛輝內心世界的極度空虛和腐敗。
在周潤發的「帥氣」和吹牛輝的「窮酸」之間,第二重反差被引出,那就是情緒暴躁的吹牛輝,跟自閉症兒子阿陽之間相處的小幽默。
吹牛輝的人生,在一天被徹底改變。
他的女友李夕突然上門,給他引來了多年未見,但患有自閉症的兒子。
為了五萬塊佣金,他要和兒子相處一個月,這一個月,徹底改變了吹牛輝的人生。
阿陽剛來的時候,吹牛輝還是個爛仔,對他動輒就是吼叫打罵,絲毫沒有做父親的樣子。
原本以為導演會用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告訴觀眾一個嚴肅的「反賭」命題。
沒想到電影畫風突變,衍生出了不少幽默的場景。
這些場景和橋段,一方面消解了電影的嚴肅,給觀眾帶來笑聲;
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呈現出,吹牛輝並未完全崩塌的價值觀和內心世界。
這些幽默中,有吹牛輝自帶的。
比如他家中供奉著一座李小龍的塑像。
每每遇到賭博不順暢,他都會給李小龍上柱香,虔誠默念「拜託了,我的朋友」。
從觀眾的眼光去看,李小龍的作用,跟關二爺異曲同工。
但聯想到兩人一個現代一個古代,竟然以泥塑的方式達成了「神仙」的成就,就透著點詼諧。
當然,也有父子「二人轉」的。
阿陽剛去吹牛輝家中的時候,有次吹牛輝賭博完心情不好,又看到阿陽氣兒不順,抄起皮帶就打了孩子一頓。
結果阿陽不小心失足磕破了腦袋。
為了給阿陽道歉,吹牛輝自己解下皮帶,交到阿陽手裡,讓他還回來,並囑咐「一定要輕點打,別打臉」。
結果阿陽果然沒打臉,而是用另一隻手抄起瓶子砸了他的腦袋。
當時被砸發哥的那個表情,和整個段落的喜劇效果,讓整個影廳都充滿了笑聲,氣氛很好。
片中這樣的反差和幽默設計有很多,這讓《別叫我「賭神」》多了一層輕喜劇屬性。
而這也讓電影呈現出一種親民的氣質。
就像周潤發這個人一樣,能幫觀眾沉浸其中,從而到達影片的下一個階段。
第二大驚喜:
虐:三條故事線,層層遞進,結局寓意很深,扎心
要觸動觀眾,必先取悅觀眾。
《別叫我「賭神」》同樣也是這個結構設計。
就跟這位觀眾說的那樣,前半段戲謔,後半段才是真正的虐文。
發哥本人是「反賭」的,他被說服出演這部電影,就是因為本片表面為「賭」,實則「反賭」。
而反賭,必須要藉助人物形象和經歷,震撼到觀眾,才能達到目的。
片中,除了吹牛輝和阿陽的親情主線,導演巧妙借用了三段其他的情感線,不僅充實了本片的情感內核,更讓「反賭」深入到觀眾的內心。
第一段,是吹牛輝和李夕的愛情線。
兩人的相遇,其實是機緣巧合的,那時候吹牛輝雖然爛賭,但沒有壞到骨子裡。
年輕時候,李夕是當地的社工,他讓問題學生阿瑞去吹牛輝的理髮館工作,以改變他的人生道路。
但阿瑞死不悔改,去的第一天就偷錢包,這讓李夕十分下不來台。
沒想到面對阿瑞的小偷行為,當時意氣風發的吹牛輝,反而顯得相當大度。
不僅幫阿瑞解圍,還在他混社會的時候出手相助。
吹牛輝的仗義,讓他和李夕產生了愛情的萌芽,隨後又有了愛情的結晶。
但是沒過多久,兩人的情感就出現裂隙,一次追債的人上門,李夕遠走,兩人也就此分開。
下次再見,已經是個煙花之夜,李夕帶著長大的兒子阿陽,來找吹牛輝撫養了。
對上門的李夕,吹牛輝剛開始很是不屑。
但在與兒子的相處中,吹牛輝發現李夕不僅偷拍他,還存了很多他的照片,內心深處的情感漣漪再次泛起。
可一聲「對不起」卻很難說出口,當他決定告訴李夕的時候,她卻再也聽不見了。
與其說是阿陽改變了吹牛輝,不如說是李夕用愛感化了他。
而這種豐沛的情感,也構築了《別叫我「賭神」》的第一道反賭線。
第二段,是吹牛輝和幾位朋友的兄弟情。
吹牛輝和兩位老哥倆,開的理髮館叫「三友」。
雖然三人年輕時候都好賭,但比起吹牛輝,花叔和肥狗卻相對來說比較務實。
眼看著吹牛輝一天天墮落,兩人並沒有放棄他。
兒子被送來的時候,兩位老友鼓勵他撫養。
賭博沒錢的時候,兩位好友偷偷藏下籌碼,幫他還利息。
最後吹牛輝準備養育兒子,花叔還拿出理髮館的錢遞給他,並附上一句「養兒子不便宜的」。
雖然都是底層的人,但兩位老友,從未因吹牛輝的劣跡而疏遠他,反而以誠相待,這促成了吹牛輝人生的改變。
不誇張地說,沒有花叔和肥狗,就沒有吹牛輝的幸福生活。
當然,在這中間,方中信飾演的中sir,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社工決定將阿陽送去福利院的時候,是中sir勸說吹牛輝重新燃起撫養孩子的勇氣。
面對自閉症的阿陽,也是中sir發現了他善於跑步的優點。
加上吹牛輝,這「四人行」,是《別叫我「賭神」》中對兄弟情最完美的註解,也是片子反賭的第二陣線。
第三段,是阿瑞和李夕的師生情。
阿瑞是個配角,出場次數並不多,但他在吹牛輝的人生中,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瑞本是個小混混,是在李夕和吹牛輝的幫助下,逐漸走上成功道路的。
當吹牛輝被債主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是阿瑞,以「瑞哥」的身份出場,替他擦屁股。
這讓吹牛輝得以在債主的逼債下存活。
其實,這段學生救老師,並非刻意安排,阿瑞這個人,本身就是李夕和吹牛輝種下的善緣。
當所有人都放棄他的時候,只有李夕和吹牛輝一如既往相信他,並以誠相待,這份善良,阿瑞一直記在心底。
所以,無論是吹牛輝爛賭的時候,還是李夕獨自治病的時候,都有阿瑞在後面默默幫助。
老師對學生的拯救,最終成了自救的籌碼,善良以另一種形式,反饋到了吹牛輝身上。
這也讓影片的命題,從個體上升到整體,從親情上升到大愛。
安志傑飾演的阿瑞,就是電影反賭的第三道陣線。
有了這三管齊下,電影感人的戲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周潤發只要稍微發揮,影片的效果就能達到最好。
而事實也是,發哥在片中貢獻了影帝級的表演。
片子的感情進一步充沛,情感張力得到進一步的表達,觀眾看完,後勁兒也久久不能消散。
第三大驚喜:
彩蛋:隱藏的四大致敬,你都看出來了嗎?
《別叫我「賭神」》中,有很多場景,都讓皮哥想起發哥之前的經典角色。
而這些角色,無一例外都是發哥最為成功的角色,電影似乎完成了一種對經典的復刻和致敬。
這樣一部電影,似乎就是拍給喜歡港片,熟悉港片的觀眾們看的,因為一旦你看到其中的場景,就會不自覺會心一笑。
標題中有「賭神」,那自然要跟《賭神》產生勾連。
片中有很多周潤發賭博的鏡頭,但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下注完之後的那句「開牌見我」。
要知道,《賭神》中,可是有一模一樣的台詞。
不僅致敬了高進,更是連「賭魔」陳金城,也一併致敬了。
《別叫我「賭神」》中,吹牛輝最後,燒掉了自己和兒子的親子鑑定書。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在《英雄本色》中,小馬哥經典的鈔票點煙,就是這樣的。
而在《無雙》中,周潤髮飾演的「畫家」,也有這樣的場景。
這豈不是,一個片段,致敬兩部經典。
本片中,吹牛輝本就是個爛賭仔,是之後關於兒子的一系列事件,讓他有了「浪子回頭金不換」的經歷。
這份經歷,其實就是《阿郎的故事》中,阿郎的經歷。
只不過,《阿郎的故事》最後,是阿郎為了親人犧牲了自己。
而本片中,犧牲的是吹牛輝的老婆李夕。
單從故事經歷上看,說吹牛輝是老年版阿郎,其實亦不為過。
最後,片中吹牛輝曾受傷兩次。
一次是被兒子開了瓢,一次是被要債的基哥打傷了腦袋。
眼看著基哥沖阿陽而去,吹牛輝終於硬氣了一次,抄起刮頭刀抵住了基哥的脖子,鮮血已經滲出。
他以搏命的方式,讓兒子阿陽免於受傷。
這股勁兒,可頗有點《喋血雙雄》中小莊的氣質。
這麼一來,一部《別叫我「賭神」》,致敬了周潤發的四個經典角色。
誰又知道,吹牛輝會不會是,周潤發以68歲高齡,再次塑造的一個經典角色呢?
或許多年之後,當我們提起吹牛輝,就像提起小馬哥,提起高進一樣。
這樣一個浪子回頭的爛賭鬼,或許註定會以小人物的形式,在發哥閱盡千帆的這一人生階段,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總的來說,《別叫我「賭神」》既有創新的形象,又有熟悉的味道,作為端午檔期的商業片,絕對值回票價!
而周潤發和袁詠儀的合作,也十分亮眼,尤其片中兩人的對戲,看點十足,不會讓觀眾失望。
所以,這是一部難得的港片佳作,一部讓港片迷心潮澎湃的電影,一部讓新粉淪陷於發哥魅力的電影,這樣一部電影,皮哥推薦大家觀看。
在端午佳節,電影本身真摯的情感和感人的故事,就足以讓我們體會到,家人的那份溫馨和珍貴。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