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都沒見過面,只是線上聊,我就融到了錢

2022-08-02     投中網

原標題:投資人都沒見過面,只是線上聊,我就融到了錢

「這次的融資金額比預想的翻了三倍多,沒有想到投資人這麼關注。」一位剛完成融資的3D視覺創業者如此談到。

同樣,另一位創業者也表示:「受疫情影響,我們融資階段跟投資機構接觸只能是線上,現在雖然已經拿到錢了,但有一兩家投資人甚至還沒有見過一面,感覺很戲劇。」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把這個項目推給六十家機構,那麼表現出興趣並深入了解的投資人能占到一半以上,」一個今年做過3D視覺項目的FA朋友稱。

他進一步解釋道:「雖然這個數字比例看著並不驚人,但在今年的環境下,真的比其他賽道好太多,熱鬧太多。」

據知情人士透露,雖然現在3D視覺項目比較熱,但主要還是一線機構在布局,他們從去年就對這個賽道表現出了很大的熱情,今年陸續有二三線的投資機構開始希望能跟投。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項目尤其受到國有資本的關注,很多地方基金都有興趣參與。結合相關地方政策,企業也很樂意接受有國家背景的基金注入。

除此之外,今年在3D視覺領域還有一個里程碑事件,那就是「3D視覺第一股」奧比中光登陸科創板,目前市值超150億。

入局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3D視覺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17起,2022年以來,該領域的融資量已實現了翻倍增長,目前已發生了融資事件近20起,其中視比特、靈西機器人、深視智能、寧波翌視、上海感圖、廣東科視、廈門特儀等均獲億元及以上金額的融資。

這其中,最熱鬧的時間莫過今年7月,據投中網不完全統計,該時間段內宣布完成融資的企業有五家,相當於去年一個季度的量。

以視比特機器人為例,該公司成立於2018年,是業內領先的3D視覺和工業智能軟體供應商。在剛剛宣布的B輪融資中,獲得了3億元,為近期宣布的高額融資之一,並罕見地集結了7投資機構。

據悉,目前市面上的創業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學術派,比如視比特創始人徐凱,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Research Scientist,中國圖像圖形學會三維視覺專委會副主任。奕目科技創始人李浩天,其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光場三維測試技術實驗室,師從國內頂級光場研究領域專家,在光場成像領域耕耘多年。

另一類則是實戰派,像是博視像元創始人朱江兵、圖漾科技創始人費浙平,其中朱江兵在製造業浸潤多年,積累了相關的技術和經驗。與朱江兵不同,費浙平則代表了一類半導體行業出身的跨行業創業者,據悉,費浙平是ARM的第一位本土員工,並在2010-2012年任MIPS中國區市場總監,在國內半導體和電子領域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口碑。

從創業時間上看,3D視覺領域出現了兩波創業潮。第一次是在2014年—2018年左右,諸如剛剛獲得北極光創投獨家投資的盛相科技,以及上述提到的靈西機器人、奕目科技等。第二波創業潮則出現在2020年到現在,有今年剛成立的地標科技,博視像元,也有去年成立的跨維智能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國內做軟體整體解決方案的或者集成的初創企業比較多,但這種打法也會帶來很明顯的弊端,就是最核心的東西占比不多,因此也有投資人覺得這類項目比較虛,不會輕易出手。

同樣,硬體廠商也會被質疑因為要被集成,而不能直接面向客戶的難題,對於這一點,有些企業會選擇引入產業投資人來打消投資人的顧慮。

機構方面也是一線投資機構也頻頻出手,比如經緯創投、IDG資本、深創投、真格基金、北極光創投、國科嘉和、朗瑪峰等等。以經緯創投為例,其上半年出手了三次且都是領投,這三個項目分別是深視智能、視比特機器人和奕目科技,其中前兩個項目融資金額都高達數億。

另外,如果說去年那波資本熱潮讓許多投資人和機構看到了這個賽道,那麼今年大家則是看的更深更細了,不再是盲目地投明星項目,比如大家的關注點會放在上游的核心的零部件上。

以博視像元為例,其僅成立四個月就獲得了近億元天使融資,關鍵就在於博視像元主要聚焦在高端相機領域。

今年的投資動作折射出了不同機構的打法,有的抱有「賭一場」的心思,會主動出擊那些新技術的項目,有的則把「回報率」擺在第一位,去追求性價比更高的項目,還有的人只是想著別人有,我也要有,所以才布局。

拼搶

據GGII預測,機器視覺產業未來三年,復合增速接近24%,是巨大的藍海市場,國內外廠商都在緊盯這塊肥肉。所以這裡的「拼搶」,更多的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起跑排位的較量。

據了解,國內外在工業級3D視覺技術的起步時間基本都是在2014年前後,由於起步時間接近,所以這被看做是與國外技術與時間差比較小的少數賽道之一,甚至可以說國內外站在了統一起跑線上。

從國內企業數量來看,2010年國內機器視覺企業僅有60家,2019年國內機器視覺企業數量達到峰值,為819家,2020年有所回落下降至637家,但相比十年前已有十餘倍的增長。

從資本方面來看,海外在該領域的投融資的熱情確實不如國內活躍,這對國內企業來講也是利用資本彎道超車的一個機會。

而在這些3D技術中,3D相機/3D採集設備銷售額增速最快。國內市場銷售額年均復合增速為 53.8%,其他環節產品的年均增速一般在20%左右。

但也需要承認的是,在高端硬體領域,我們與其他國家還是存在著顯著的差距。

一個好消息是,雖然我國3D視覺相關的硬體技術能力有限,但好在AI算法可以滿足部分的高精度檢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硬體的不足。也就是說,儘管3D視覺作為新興產業現在整體市場規模還不大,但AI已經幫忙做好了教育市場的工作。

特別是國內的投資人會十分看中在技術上的創新性和壁壘以及在國內外市場上的份額。有投資人告訴我們,在該領域,公司的全球化定位是一個十分明顯的加分項。

他進一步解釋道:一方面,目前全球還未出現明顯的馬太效應,大家都在跑馬圈地階段,做全球市場就意味著多元化的高收入。另一方面,國內的龍頭企業比如海康、大華,也都在布局3D視覺領域,現在來看,可能跟創業公司還具有差異性,但這個賽道無外乎從下往上做或者從上往下做,大廠與創業公司的拼殺是遲早的事。在大廠的品牌光環與口碑的優勢下,很可能會侵蝕創業公司的市場。

先吹來的風

我們在開篇提到,3D視覺並不是新事物,那為何會在最近兩年翻紅?答案很簡單,源於汽車和鋰電池行業的確定性機會。

這需要從技術本身的應用領域談起。機器視覺具有識別、測量、定位、檢測四大功能,技術實現難度依次增加。這之中,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能代替人工高精度的檢測產品設備等缺陷,進而降低人力成本,也有效的減少了人因為疲勞增加不合格產品的流出。

在國內,3D視覺大規模興起是在2018年後,此前工業視覺主要是靠2D視覺識別工件影像來指導工作。但隨著消費電子、汽車、半導體等精密製造行業對於精度要求的不斷提高,機器視覺開始從2D向3D視覺演進,3D視覺技術成為了市場熱點。

不過由於3D機器視覺技術門檻高,只有一小部分擁有極強技術實力的公司才可以從事該領域的研發工作,這也解釋了為何該領域的創業者要麼有深厚的技術學術背景,要麼有十幾二十年的實戰積累,而且大部分廠商選擇從某個垂直領域切入。

當前,工業機器視覺是智能製造、物流和運營的支柱,而智能製造又主要集中在消費電子領域。有分析稱,汽車、鋰電、半導體等是未來主要增長點。

從全球市場來看,不管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還是半導體行業,中國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能都跑在前面的市場。

離市場更近的中國企業,正在藉助這股先吹來的風,通過技術突破與資本助力開啟進口替代進程。我們通過這些創業公司的官網也發現,他們呈現給外界的案例也多是以上三個領域的實踐,可見,激烈的競爭已經拉開了大幕。

比如寧德時代早就在產品缺陷分析領域部署了3D視覺的具體和實質化的運用;再比如在梅卡曼德的官網上,3D視覺在大型汽車主機廠和龍頭能源公司的案例已經成為標杆。

以鋰電池為例,進入產業新周期,動力電池正在向「極限制造」邁進,鋰電設備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和製造工藝革新,也在呼喚更高效率、高精度的檢測解決方案。

資料顯示,電池占據新能源汽車總成本的40%-50%,電池的電極檢測、電極片距離測量、封蓋焊接引導和檢測、軟包 表面檢測、光學字符識別等均需要用到機器視覺技術。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21年Q3國內鋰離子電池產量166.83億隻,已接近 2020 年全年水平,年復合增速達 27%。毫無疑問,鋰電池產量的快速增長將帶動相應機器視覺市場需求打開。

展望3D視覺的未來,圖漾科技費浙平在接受採訪時曾談到:「在產品的硬體和軟體上,初代產品性能趨向成熟,但仍將持續不斷的優化疊代;在需求上,目前3D工業視覺普及的行業,大多在工業和物流領域,滲透率還不到5%,僅對比成熟的2D視覺市場,還有不止20倍的成長空間。」

可以預見,3D視覺這個新興的產業才剛剛起步,依照這個趨勢,不少投資人認為,今年應該不會是3D視覺投融資市場的頂峰。

一方面,看不著抓不到的市場空間並不是投資人的定心丸。

受今年宏觀環境的影響,投資人也變得更加現實。有投資人告訴我們,看項目時,會著重看營收增長與起量的情況,甚至具體到哪些過了驗證,哪些已經送到客戶的真實場景使用,有哪些在手訂單等核心信息。

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投資中,大家都只是想跟投,還遠沒有到半導體、新能源那種爭搶份額的火熱程度。(文/張雪,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0b77a7de758075524c701d3e5af0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