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莊裡有所小學校

2019-11-07   原鄉書院

我是一九五六年進的小學,從居家住屋院落到學校只有三百多米遠,學校就在當村中心地段,步行到校只是舉步之勞。在我們那樣的村落里,學校可是一道靚麗的風景,非常的質樸,工緻,平實。臨街道西南角有一口石砌的水井,井台周圓近半畝大,築石墁地,直至井口砌座石圈,圈口上碼一轤轆,轤轆上有公用的井繩,水斗。絞轤轆從井裡提水非常方便,井水甘甜清冽,是一賞心樂事,尤其是暖季暖天裡,絞繩提水很愜意,不覺得身心疲憊,而是自然而然,現在想耒,這與當年村鄉里的慢節奏很合拍,很諧和。井囗旁有三株垂柳接地,樹莖合抱樹冠巨型婆娑,而周遭常有蹲踞磕煙聊話的大人鄉親們,也暗操著一顆心眼留意汲水的孩子們,適恰地邁過去幫一把。小孩子們倆人抬一桶水,從跟前校牆隨側的小門進學校。學校的校牆恰好在井邊旁拐轉成直角,沿磚牆砌築的是高拔街面寬延的石台路,由街面看是梯度向北延伸銜接校門的石砌沿牆路台,南北向左右對稱,中開兩間闊數米高灰磚砌築的校門,額書xxx學校五字名稱,我記得當時像浮雕的陽文的五個字。兩邊有磚砌的楹聯,兩寸厚的對扇木門裡頂上是二間進闊的天花板,迎門一道照壁,轉過即是校園。校園座北朝南,背依一條深巷胡同。胡同口地面距校牆石台路面近一人高,由北向南注目,筆直的石台路百米多,中開斜墁石坡道接校門,石坡道下面兩邊垂柳對稱夾道,非常整潔。石台路,校門石道呈淡褐色,磚牆校門呈藍灰色,門額上書校名五個紅字,這樣的一所鄉村小學不卑不亢,平靜座落坐西朝東,街對面就是石堦高築的火神廟,後來廟內正廂房都作成初年級班的教室,辦公室。從西北角的十多級石堦上去,進門裡院內有三株老槐,斜枝上掛一鉄鍾,上下學,上下課敲鐘為令。

從大門進了校園,轉過照壁,坐北朝南一排磚木構造灰瓦房,依次是宿舍小院,教室,辦公室,宿舍,廚舍。依接校門兩邊的是圖書室,教具室,門房,倉庫,柴炭房,小菜畦園。與東廂對應的是一座開間闊大進深數丈的灰瓦房,原來是員外地主的過廳,學校改作東西兩面的教室,然後繞過去轉進里院又有座北朝南的一排灰瓦房,作了數個班級的教室。院子近畝,西邊一牆相隔拔高數尺上面平闊數畝的是菜圃耕地,牆西南角開小門入里順小路為女廁,男廁在外院西南向。鄰接南面小操場。耕圃北牆外側又有一口水井,我記得當年耕圃里也有一口水井。那時依然是石砌闊大的井台,圈囗,轤轆,非常整潔。圃牆外依鄰的是大院,數戶人家,同宗同脈李姓。非常安靜和睦。耕圃四面依牆邊有樹木花叢,暖季天氣里,禾稼,菜畦,花木,綠翠紅黃橙藍,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絢麗爛漫,非常耐看。

這樣的一座鄉村小學,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章法,這樣的布置安排當然是行家裡手。後來跟對面的火神廟院又改作上下兩校院,同校同框,令人非常欣喜。即如我們今天,這樣的鄉村小學也令教育部門領導非常滿意。

學校是這樣,而校長夫婦既當校長又當老師,老師們都很樸實,身心沒有太多的社會紛擾,學生們也很安靜單純,沒有太多的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學校,老師,老百姓之間如魚似水,如親如故。逢時過節村裡鄉親都惦記學校老師,衷心忱意,普普通通,沒有什麼虛情假意。如果這也叫社會生產關係,那末,這生產關係確是十分和諧。歲時已往,令人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