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晚,最怕和這3種病有關!早發現早治療

2022-07-18     科學家庭育兒

原標題:孩子說話晚,最怕和這3種病有關!早發現早治療

養孩子的過程中,除了長個,還有什麼對比最明顯?

說話!

特別是看到同齡孩子小嘴巴拉巴拉,自家娃卻是「金口難開」,父母免不了著急。

比如最近熱播綜藝《爸爸當家》中的小寶,被醫生評估為運動、視覺、聽力語言能力發育遲緩。

對於孩子說話晚,多數家長都會像小寶爸媽一樣擔心出什麼問題,但也有少數家長想得比較開,認為「貴人語遲」,畢竟愛因斯坦7歲才開始說話。

那孩子到底什麼時候說話,才算正常呢?

孩子說話早晚,主要和遺傳因素、語言環境、家長有意識地引導有關。

不清楚孩子語言發育狀況,可以看下面這張圖表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如果在某一月齡段沒有達到對應指標,也不用太著急。

大部分「開口晚」的孩子,語言能力在 3~4 歲多數都會達到正常水平,詞彙的發展也會增長到正常範圍。

但如果推遲的時間超過6個月,且有下面這些表現,就要提高警惕。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大部分孩子說話晚的原因,都和小寶一樣,是缺少外部環境的刺激,但我們也不能忽略這3種疾病因素。

01

生理性疾病

先天性唇裂齶裂、聽力障礙、神經因素造成的失音、腦部受損導致的失語症等,會導致寶寶「啞巴」或者說話晚。

02

智力發育遲緩

寶寶對事物的感知和認知能力比較差,自然說話晚。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03

自閉症

大部分孩子都是「不會說話」,而自閉症寶寶是「不想說話」。

自閉症的寶寶也往往有社交障礙,

如不喜歡父母的擁抱,不注視他人,抗拒外人的親近舉動;
有刻板行為,如頻繁眨眼、拍掌等,別人阻止時還會強烈反抗。

如果孩子沒有以上問題,只是單純地說話晚,那家長就要反思是否是日常引導不夠。

語言環境對孩子影響極大,孩子最初接觸的語言環境,一定是家庭!

所以,如果家庭成員越愛和寶寶說話,越容易培養出妙語金句的寶寶!

0-3歲是語言發育黃金期,科大大教你激發孩子的語言潛能!

鍛鍊寶寶咀嚼能力

寶寶講話需要面部肌肉支持,我們在添加輔食的時候,要適時地增加食物的硬度,鍛鍊咬肌發力。

輔食添加要由軟及硬增加:一般6月齡以軟狀食物為主,7~9月齡以沫狀食物(如肉沫、爛粥爛面)為主,10~12月齡以碎狀、丁塊狀為主。

家長要為寶寶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

善於用「兒語」和寶寶溝通,平時說話要發音清晰、聲調較高、吐字緩慢,說簡短重複的話語,如「寶寶,媽媽愛你」,不要說長而且信息量大的句子。

平時適當裝傻,不要寶寶還沒開口,只是給個手勢或者說個關鍵詞,就立馬懂寶寶要幹什麼並幫TA完成。

寶寶掌握了「捷徑」,體會不到說話的成就感,就慢慢地懶得開口了。家長可以裝作不懂寶寶的肢體語言或詞語,引導TA說出更多想法。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帶寶寶多接觸同齡人

帶寶寶和小朋友接觸,在家或者去公園玩遊戲,讓他們自由溝通,能促進語言能力、提高模仿能力,也培養了社交能力。

就像葛沛豪全家外出野餐,媽媽通過窗外的景色來跟小寶互動,引導其開口說話。

小寶第一次開口表達:可愛、不要、喵嗚、嗚哇。

雖是十分簡單又模糊不清的發音,但質的跨度就已經足夠讓家長為之激動。

選擇孩子感興趣的繪本陪讀

選擇適合孩子感興趣,且適合他們的繪本,採用講解、提問拓展、循環的辦法,逐漸擴大孩子的認知,進行語言啟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f3929e2eab60f9c333c53db1a00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