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闢謠武漢總部裁員!造車故事背後,是否需要降本增效?

2023-05-15     閨蜜財經

原標題:小米闢謠武漢總部裁員!造車故事背後,是否需要降本增效?

摘要:降本增效(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撰文|蜜姐

這是@閨蜜財經的第1278篇原創

剛剛過去的周末,社交平台上一則大廠裁員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武漢某米第二總部,正式宣布裁掉90%的35歲以上員工」,「武漢總部35歲以上員工只保留10%」。

「武漢某米第二總部」的說法,很快被不少網友對標到在北京和武漢設有總部的小米集團,相關猜測引發輿論熱議。

昨天(5月14日)下午,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在其個人社交帳號對此事進行了回應,稱上述消息為謠言,且公司法務部門已經取證。

大廠裁員和35歲中年危機一直是大眾關注的話題。除了關心自身的職場命運外,更多投資者實際上關注的更多是大廠本身的發展問題。

01

小米集團到底有多少35歲以上的員工?

2018年小米集團赴港上市,同年年報中披露,小米近65%的員工年齡在30歲及以下,平均年齡僅為29.1歲。

而近3年披露的員工年齡構成中,30歲以下員工的占比逐年降低。

年報顯示,2020—2022年,小米集團30歲以下員工的占比分別為47.32%、43.69%和39.4%;30—50歲員工的占比逐年提升,分別為52.14%、55.51%和59.74%。

從員工總人數來看,2018—2022年持續增長,但員工同時保持了一定的流動性。

2018年,小米集團的員工總人數是16000餘人;2019年增長至18170人,其中研發人員8874人,占總人數的48.8%。

2019—2022年,其員工總人數分別為24810人、35415人和35977人。

員工的流動性方面,2020—2021年,當年新入職員工人數占總員工人數的3-5成。

據年報披露,2020年其新入職正式員工7885人,占全年員工總數的31.8%;其中應屆生2210人,占比9%。

2021年,其員工流動性更高,新入職正式員工17116人,占全年員工總數的48.3%;其中應屆生3437人,占比9.7%。

2022年報中並未公布詳細的新入職正式員工人數。

截至2022年底,小米集團的全職員工比2021年減少了884人,其他類型員工是反而增加了1546人。

據證券時報報道,2022年三季度末,小米集團的員工總數為35314名。但三個月後,截至去年底,其員工總數減少了2798名。

02

財報數據和機構預測情況來看,小米集團目前處於較為尷尬的境地。

2022年報顯示,小米集團實現營收2800億元,同比下滑14.7%,為2016年以來首次營收負增長。

同期,其歸母凈利潤為24.74億元,而2021年同期為193.39億元,同比大幅減少87%;經調整凈利潤85億元,同比下滑61.4%。

2018年上市以來,小米集團的歸母凈利潤在2019年、2021年也曾出現過負增長,分別為-25.89%和-4.99%,而2022年則是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特此感謝!)

小米集團不太盡如人意的業績,有其客觀原因。相信蜜友們對於過去一年複雜的宏觀環境也有所感受。

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近9年來最低值,同比下跌11.7%。同期,小米集團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中保住了全球第三的名次,但市占率由2021年的14.1%降至12.8%。

2022年小米集團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150.5百萬台,相比2021年的190.3百萬台,一年減少39.8百萬,同比減少26.4%。

已歷時3年的智慧型手機高端化戰略效果並不理想。

2021年其在我國大陸地區定價在3000元以上,以及境外定價在300歐元或以上的高端智慧型手機占比為13%,比2020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但2022年報中卻並未披露具體數據,只稱取得了長足進步......

03

2019年初,小米集團啟動了「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如今其主要有3大主營業務:智慧型手機、IoT和生活消費產品及網際網路服務。

除前述智慧型手機業務呈現疲態外,2022年,其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同樣下滑,全年收入為798億元,同比減少6.1%。而網際網路服務收入同期僅微增0.4%。

下周小米集團將公布今年一季度的業績,而高盛的預測並不太樂觀。

據高盛的預測,今年一季度,小米集團的總收入預估將同比下滑20%左右,經調整凈利潤約為31.6億元,有望同比增長13%,維持「中性」評級。

不同機構之間的預測有相似,但給出的判斷有所不同。

東吳證券的研報預估,一季度小米集團的總收入將同比下滑約24%,經調整凈利潤有望同比增長5%,但給出了「買入」評級。

對於智慧型手機等業務增速放緩,小米集團在2021年給出了新故事:造車。雷軍稱這將是自己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造車的故事已講了兩年,小米集團確實投入了不少,但行業競爭也是日益加劇。

2022年報披露,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投入31億元;全年研發開支160億元,並預計2022—2026年其總研發開支將超過1000億元。

截至今年3月底,其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約為2300人。

小米集團在2022年報中,再次強調了維持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的目標不變。

但相比兩年前,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傳統車企們紛紛加快轉型步伐,而新的造車新勢力還在不斷湧現。更殘酷的現實是特斯拉等眾多車企降價、燃油車也大幅降價。

進入時機較晚的小米集團,能否在這樣的市場局面下爭得一席之地?還有待時間檢驗。

一方面是新故事需要持續「燒錢」;另一方面老業務增長承壓,面臨降本的需要。

據媒體報道,去年第三季度業績會上,小米集團時任總裁王翔曾表示,從2022年初以來,公司就一直在降本增效。

但從2022年報來看,似乎效果並不太好。

2022年,小米集團在總收入下滑,凈利潤減少6成的情況下,銷售及推廣開支、行政開支均不降反增。

其中,銷售及推廣開支為213億元,同比增長1.6%;行政開支51億元,同比增長7.9%。這兩項開支的增加原因均提及了人員薪酬增加。

去年底,王翔退休。47歲的盧偉冰晉升為小米集團總裁,兼任集團國際業務部總裁,負責手機部、生態鏈部、大家電部、中國區及印度區業務。

對於新任總裁,是否會繼續要求降本增效?如果要降,會從哪裡開刀?或許這些疑問也是此次裁員謠言受關注的因素之一。

本文未註明數據均來自於小米集團財報,特此說明和感謝!文章僅供討論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e63ee7c6bc76ec26f6dd5ac9c5401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