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模仿能力超乎想像,尤其是3歲左右,父母要多上心

2023-08-20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孩子的模仿能力超乎想像,尤其是3歲左右,父母要多上心

根據教育、心理專家們的研究證實,孩子天生擁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且從1歲半左右便開始進入「模仿敏感期」,到了3歲,則進入巔峰狀態。而這也提醒了父母們在牢牢把握合理利用這個巔峰階段,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外,也要注意自身言行

畢竟,就如教育家瑪利婭·蒙台梭利總結:「孩子的行為具有極強創造性,一旦開始模仿,除了復刻模仿對象外,還有可能超越模仿對象!」

秋秋與丈夫非常苦惱3歲多女兒夢夢才去幼兒園不到1個月,就被老師投訴了幾次。原因無他,每次自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吵架時,總會十分順嘴的說出「你這個C貨」、「你給我去S」、「你太E心了」等不堪入耳的髒話,以致於其他小朋友紛紛向老師告狀之餘,也不喜歡跟她玩了。

而一想到年幼的女兒就已經出現髒話連篇的狀況,夫妻倆都忍不住埋怨對方。平日裡倆人吵架,因為都是火爆的脾氣,氣頭上什麼話都能罵出口。原本以為孩子還小不會受影響,所以吵架時不在意是否要避諱

「這孩子,真是好的不學專門學壞的」,老公有些惱火的感嘆。秋秋則十分懊悔:「早知道就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這些了,誰知道她這麼愛模仿呢!」不過,再如何懊悔,如今夫妻倆不僅儘量不當著女兒的面吵架,還聽從老師的建議,克制自己說髒話重複告知孩子說髒話不好的習慣,一起幫助孩子改掉

其實,不少家長都因為孩子從日常耳濡目染模仿、學習不良習慣煩惱不已。網絡上此類吐槽數不勝數,真是應了那句俗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而孩子之所以出現「復刻」父母的諸多不良習慣言行,主要還是因為極強的模仿能力

孩子不僅天生就有模仿能力,還會隨著年齡而改變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大量的觀察與研究證實,出生4小時後,寶寶們就已經表現出一定的模仿能力,如學著身邊人噘嘴。而到了12天至30天,他們已經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如在1分鐘內,對著寶寶吐舌頭,大概8次左右,他們也會往外伸舌頭

到了1歲半左右自我意識覺醒逐漸增強,在3歲之前,孩子都會進行這些簡易的模仿。但受到大腦發育未完全心理未完善等,雖然此時已經進入「模仿敏感期」,到還處於被動模仿的狀態,只能模仿一些表面的動作說話

但到了3歲之後,以生物學家們的理論,此時孩子的大腦發育已經有80%以上趨於成人狀態,而大腦各個結構的高速發展及逐漸成熟,中樞神經系統機能也變得十分強大。

同時,大腦肢體協調性越來越強,可以協同完成諸多複雜的事情舉止。所以他們也更能接受新知識繁瑣的行為,對模仿的熱情達到巔峰。為了滿足內心的好奇心求知慾望成就感等,他們更加細心觀察身邊人,也賣力模仿

如何幫助孩子安穩度過、好好利用「模仿敏感期」?

受到知識、經驗、各項能力限制,孩子雖然愛模仿,不過沒有父母的引導、教育,他們更多的是盲目模仿不懂得分辨好壞。相比於4至6歲左右品性效仿3歲「模仿敏感期」黃金期既是打下基礎,也是決定著「調性」

就像那句「3歲看老」,提醒著父母們以科學、正確、合理方法教導,並做好成為重要模仿對象方方面面

首先,保護、增強孩子的模仿能力。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模仿是孩子最初了解世界學習知識重要方式。」而其他心理學家、教育家也一直提倡父母、教育者們保護並通過不斷練習增強孩子的模仿能力

如先從簡單表情、動作、詞彙開始模仿,隨著年齡增長大腦、身體發育,逐漸增加模仿內容複雜程度,在循序漸進中獲得成長

其次,時刻反省,約束自己的言行。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父母對自身的要求、對家庭的態度、對自己言行的檢點,是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教育方法。」

就如孔子所說「育人先育己,立德先立人」,父母在教養孩子過程里,應時刻反省自己言行舉止是否有不當的地方,以免未能給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是一個誠實善良、果敢堅毅、三觀正確良好品行的人,那麼自己就要做到最佳示範,做孩子最佳模仿對象。畢竟,耳濡目染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最後,引導孩子明辨對錯,以防盲目模仿。

此前,因模仿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綁架烤羊」,將同伴綁起來用火烤,導致被火烤的孩子嚴重燒傷的新聞引發一片譁然。也因此,專家們紛紛呼籲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懂得分辨是非、對錯,不可盲目模仿

因為心智尚未成熟,孩子們在強烈的好奇心模仿慾望影響下,如果不知道哪些行為舉止可以模仿哪些舉動堅決不能學習,有正確是非觀、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等,約束自己的行為,而非表面的動作模仿

枕邊育兒寄語:

模仿無疑是孩子最初認識世界、積累知識、適應社會重要方法,也是父母教育孩子良好契機。若是能以身作則,讓他擁有一個正能量、良好品行最優質模仿對象,不管是對孩子成長為優秀的人,還是給予更好的家教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