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笛」高考感嘆號:成鳳乘龍,成鐵成鋼,關鍵時刻只是一個念頭

2019-09-18   百荷書房

【舞笛】高考感嘆號(家教四題)

暑假過去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和錄取也都塵埃落定,鼎沸了一個酷暑假期的考大學話題雖也漸漸落滾鍋寧,卻給人留下諸多興奮歡喜與意猶未盡地嘆息!

被錄取的都歡天喜地的去大學上課了,沒錄取的沮喪一陣子之後也都又琢磨下一步該幹啥去了,年年歲歲大學夢,幾家歡喜幾家愁!

就在人家即將放棄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禁不住又想接過話頭說點什麼。

說啥呢?就說點令人感慨的事兒吧......

教育孩子,所有的家長都想把孩子培養成被眾人鼓掌歡迎接受鮮花的「英雄」,沒人想當鼓掌者,可無情的現實則是只有極少數成了接受鮮花的英雄,一大部分成為獲不上獎次的參與者,大多數則只能當個路邊的鼓掌者,甚至還有個別的則成了與願望南轅北轍的臭蟲。

恨鐵不成鋼者應當反思......舞笛在此不妨拿出幾個看得見的活典型談點感慨——

活典型之一:種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

有這麼一個恨鐵不成鋼的實際例子,是十多年前我從報刊上讀來的——

說的是湖北有這麼一對夫妻酷愛足球,如願的生了個虎頭虎腦的兒子,他們便按自己的浪漫理想,一門心思要把兒子打造成足球明星,而且目標盯著國家隊,心裡想著世界盃。

能成這等大器,誰不想呢?他們決定「從娃娃抓起」。

自兒子幾歲開始到成丁之年,在兒子身上花了大量精力和金錢,不但時時天天月月年年給兒子講足球練足球,兩口子還陪著孩子追著球賽一場連一場的到處觀看,甚至不惜花大錢請高人指教,十幾年下來,不但影響了夫妻二人的事業,兩口子一事無成,家裡的幾十萬積蓄也折騰得一乾二淨。尤其讓他們傷感的是,兒子被他們作為特殊人才「精心培養」了近二十年,踢球的水平一直「就那麼回事兒」,比賽時他上場不上場基本不影響隊里賽球成績,有時連個替補的機會都得不到,連個三流的球隊都產生不了要他的興趣。更糟糕的還在於兒子的文化課連上個大專都難以跟上,豈止成為令人為之歡呼的「英雄」願景無望,甚至孩子連給別人鼓掌的勇氣都沒了。

「種下龍種,收穫跳蚤」,家長縱然悔斷腸子又怎樣?畢竟時光是一維性的,無法倒流,想買後悔藥也找不到哪裡有賣的。兩千年前老祖宗就用「揠苗助長」的寓言警示後人,無奈許多人始終當耳旁風,繼續重複著前人重複過千千萬萬遍的教訓......

活典型之二:美麗鳳凰養成雀

另一個是發生在我們小區附近一個家庭里的教訓——

有這麼個女孩兒,在我們市重點高中里分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認為她考國家頂級名牌大學十拿九穩,可就在高考時卻發揮得不理想,分數雖然上了一檔本科線,卻沒達到頂級名牌大學錄取標準,只能上一個牌子相對不夠響亮的大學。

按說也沒什麼,大學就是大學,一般大學畢業也是大學生嘛,何況僅僅是不在全國前十位那麼有名的大學而已!女兒想上,可她的母親是個特別爭強好勝的女人,大概她預期目標過高過硬,堅持說要復讀,必須上個北大清華復旦那樣的國家一流名牌大學。

女兒只好放棄入學,繼續復讀。誰知第二年考得還不如上次,雖然也努力了,卻只達到二擋本科線,這讓母親非常不服氣,還是不讓孩子走,說憑女兒的基礎再復讀一年絕對能達到目標。第三年又考,更令人啼笑皆非,只達到三檔本科分數。你說這是走還是再復讀?其實這時候上了也還不算太差嘛,連姑娘的爸爸都說:「就去上吧,別折騰閨女了,終究是大學本科啊!」但那倔犟的母親太希望女兒「成為巾幗英雄」了,而且還是渴望當那種「極其非凡的女英雄」,孩子早就不想復讀了,可心有不甘的母親硬是逼著女兒繼續復讀。

然而,這時孩子已經徹底厭學了,第四年考試成績讓她媽大哭不止,恨不得拿頭去撞牆——分數只是大專水平,不但連三檔本科都沾不上邊,大專還是個二檔層次,同屆的同學們都該大學畢業了,自己還讀高中呢!如今你說是上還是不上呢?後來聽說那女孩自暴自棄,連大專也沒讀好,門門掛科,入學不到一年便被學校開出,成了個什麼都不想乾的女混混兒,最終沉淪於「柳巷」之中......

這是一樁令人扼腕的「揠苗之殤」典型實例,回過頭來想一想,這樣的家長不是用自己良好的強烈願望毀了孩子,同時也毀了包括自己在內一家三口,甚至是三代人的未來嗎?好好的一株大料之苗,被任性的母親給「揠苗」拔蔫了,愣是把一隻本可以凌霄飛翔的金鳳凰給「培養」了「麻雀」,還是一隻劣質麻雀。

難怪人家說有些過於強勢固執且不肯務實對待事情的女人會是家庭的災星,話雖過頭,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準確的,這不就是活標本嗎?當然,現在討論的是家庭教育問題,強勢不強勢甚至由於過於強勢而造成更多其它惡果,是另外一個概念,按下不表。

活典型之三:高材生卻是半成品

下邊要談的這個活典型說起來是喜憂參半——

培養孩子應該是個「立體工程」,僅僅能考高分是不夠的。

她是我家親戚一個同事的女兒,九年前高考中一舉拔了個我市考分的頭籌——全市文科狀元,被復旦錄取,學校興奮,父母喜悅,個人自豪,連小區的鄰居們聽說了都無比高興,市教育部門、學校嘉獎,父母單位頒發助學金,親戚紛紛送來紅包,處處都是祝賀讚揚聲,鶯歌燕舞,好不風光,估計連冥界的祖宗們都在彈冠相慶。

那是什麼學校?可是千萬莘莘學子可望不可即的高等學府啊!河南,尤其是河南省的考生,如果按北京上海最發達城市的分數標準錄取,可能會多百十個孩子能上,但你生在河南,你就有罪了,很多分數不低的學生沒資格了,但這姑娘硬是考上了,令人瞠目地登上了珠穆朗瑪峰,能不令人驕傲嗎?

一晃八九年過去,父母亦是有苦難言。

何也?原來家庭教育無方,學習成績雖格外好,照樣覺得很失敗,且失敗得令父母甚感傷心,苦不堪言。

姑娘從考上大學到現在快十年了,四年本科,三年碩士,現在攻讀博士,真正的學霸。按說這樣的女孩是優秀得不能再優秀了,誰是家長誰都心花怒放,可她的父母卻天天唉聲嘆氣,愁眉不展,就因為女兒只會答題,不會生活。快三十歲了,還不知道男朋友在地球上哪個角落裡的哪雙鞋子裡站著......你說愁人不愁人?

我說這個女孩不同於各方面都優秀僅僅因為過於挑剔而遲遲沒結成婚的那種「高處不勝寒」一類,而是另一種類,「另類」得叫人望而生畏。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都是在家長、甚至還有「家長的家長」這種「非常六加一」的無微不至的超暖的親人們的呵護中長大的,所受到的關愛那真是老輩子人做夢都沒享受過的,即使家境不咋好的家庭也照樣委屈不了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長們吃穿差點不要緊,孩子飽暖總是沒啥問題的。但是,有一個問題許多人意識不到——長期處於絕對溫暖的環境,會不知不覺失卻「溫暖感」,甚至性格發生變異。這家的閨女就在這種卵翼的呵護下變異了.....

現在的家長不少有這種「教育觀」:「你只管好好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其他事你就別管了!」

這個「你別管了」的「其他事」是啥?大概可以包括這些吧——學費你別發愁,有我們呢;只要大學畢業,就業我們安排,保證給你弄個有前途又體面又舒適的好工作;吃飯穿衣你不用考慮,保你吃得飽穿得好;生活家務沒你的事,只管上課做作業考高分就成;你想要啥就有啥......

我列舉這幾點只怕不會有人跟我抬槓。

那麼,自孩子出生到高中畢業這十七八年,雖然已養育成丁,甚至成精,一個個都出落成青春四溢的大姑娘大小伙子了,可能力、性格、處事等方面卻「發育不全」,甚至出現嚴重缺陷,為個人為家庭埋伏下了重重危機。

這位女博士生就是。

她雖然學習甚有靈性,考試成績出類拔萃,卻毫無生活自理能力。

上中小學不說了,在家人身邊,一直精心伺候,可讀大學離家遠了,起碼的掃地洗衣做飯這些最基本的生活事宜都會自理吧?可她出奇之處正在這裡:從赴滬入學到如今將近十年,連一隻襪子頭都沒洗過,父母都是內地工人,無法陪讀,再三交待要自己洗衣,可沒絲毫作用。剛上大學那會兒被分配為幾個女同學一間寢室,可沒多久,同學意見太大,家長探望時,看看這情形,只好一邊嘆氣一邊幫她租房子自己住。她從來不擦地不整理房間不說,自己的襪子穿幾天臭了,扔掉,再拿新的換上,一個月就要扔掉六七雙;鞋子從來不刷,臭氣熏天,同學們進屋都捂鼻子;衣服也始終沒洗過,都是穿幾天後有氣味了,就隨便塞在床邊床下,包括每一件內褲內衣......任同學們怎樣好心提醒相勸、甚至提意見、告給管理員系主任校長,都無法改變絲毫,她們就集體找學校要求「要麼讓她調別屋、要麼給我們換房間」。家長來了,見此情景,羞得無地自容,自己的閨女自己心裡有數,能怎麼樣呢?只好出去花錢租房,再髒再臭都是自己聞,妨礙人家總不是個事啊!

租房!租房後又是啥樣子呢?爛泥扶上牆實在難哪!

租房之後這十來年中,儘管父母工作緊張收入不高,可每個月幾乎都要請上三五天假,千里迢迢去「看望女兒」。一進到女兒住室,滿眼一個垃圾場,換下一概沒洗的外衣內衣堆得床上床下都是,牆腳凌亂的幾雙換穿鞋子橫七豎八,起床後從來沒疊過的被褥蝸堆在床上,寫字檯上下滿是亂扔的本子紙張,一堆書毫無章法地層巒疊嶂著,屋裡有廚房,但她從沒自己做過一頓飯,吃飯永遠叫外賣,本來白色的飲水機竟黑乎乎的,廁所便池斑駁著或黑或黃的塵垢,進門一下腳地上的灰土能揚塵,難聞的異味刺鼻發嗆,如果她家長不來打掃,這種狀況就一直持續並且加劇著......你拾掇完了一定會教訓閨女幾句:「那麼大姑娘了,以後自己也抽空整理一下房間,屋子自己住的,老是跟羊圈豬窩似的,像啥樣子?」甚至語氣更重的吵一頓罵幾句。孩子呢?要麼頂一陣嘴,要麼一聲不吭,反正你一走她還是重複昨天的故事,很快又是原來的狀態,一次兩次,十次八次,大人說多了形同放屁,放屁還有點臭氣,可爹媽的話連半絲作用都不起,孩子是自己親生的,再無奈也不能撒手不管呀?只能在嘆息中頻頻前來突擊大掃除大洗刷,十來年了,一家三口就這樣過來的。還有花銷問題,讀完碩士之前,她的所有開支都是父母靠工資節衣縮食供應的,父親連件像樣的西服都沒買過,母親沒有買過什麼有檔次的化妝品,家裡的錢都花她身上了。現在讀博了,跟著導師做項目,每月她還能得到一兩萬元的報酬,可仍然不夠花,每月二老還要把節約的微薄工資貼補她三四千塊,月月就這樣花得乾乾淨淨。一個月爸爸媽媽只要不來幫她洗,髒衣服只管就扔出去再買新的,自己絕對不動手。三十年了,孩子就培養成這麼個「考場上的巨人,生活上的侏儒」,雖不算徹底失敗,但也和殘廢差不多,實在說不上精心培養的女兒是鳳凰還是麻雀或者說是臭蟲,二老要多發愁有多發愁。要說她也曾經談過幾個對象,開始人家男孩子還有點嚮往她,可只要稍一深入接觸,進他的住室里看看,馬上就又逃之夭夭了。誰都知道跟這樣的女子結婚,一輩子過的會是什麼日子。

可孩子養育成這個樣子,難道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失敗嗎?未來兩三代人的結果,孩子從不去想,老兩口連想下去的勇氣都沒有......可這難咽的苦果,又是誰的成因呢?教育方法不當,靠著高分被無原則的寵上天,在自豪中毀了孩子,也毀了父母的晚年。老兩口倒是想買後悔藥,誰賣?去哪裡買?

據說她的父母曾經說過這樣悔悟的話:「早知如此,哪怕孩子只上個大專,只要是個勤勞董事的閨女,也比這好啊!你看現在這可咋整呢?」

對於這件事,我一直在思索,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孩子的教育都在強調「德育」,從孔夫子到後來經過兩千多年來形成的「國學」,乃至新中國提倡的「德智體」教育方針,以及改革開放後提出的「五講四美三熱愛」,都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來倡導的,作為家長,若是只需要孩子的考分,而不同時強化道德教育,甚至連尊重人、自理性勞動、孝敬長輩、團結人這些孩子應該具備的起碼素質都不教導培養,那孩子的未來必然無法承受「生命之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類古訓,皆不例外,你不遵循,就難免遭受懲罰。

教育子女猶如栽樹,早期的斜枝椏杈若及時修理,可保長成直木棟樑不受影響,一旦長得歪歪扭扭彎彎曲曲後變為粗硬木質,便再難矯正;漫漫人生難免誤入泥沼彎路,早點警醒尚可回歸正途,但不少人卻再也走不回來了。

活例之四:亡羊補牢,未成遺恨

再說個我親歷過實例——說驕傲點也不過分,是我用三寸不爛之舌給改變過來的,否則,很難說這位學子會是啥結局。

十年前,一個老同事說他的兒子已是第二次高考,上年因差三十多分沒達本科線而落榜,今年考績略微好點,但仍未達到三檔本科分數線。不過,若他同意降分錄取的話有學校同意錄取,無奈孩子心有不甘,不想去上,還想復讀,發誓下年一定考個好成績,不肯進這等三本校園。這一對父母並非那種恨鐵不成鋼,是那種明白事理的家長,認為只要能上本科,就不要再復讀了。於是,兩代人便起了衝突。最後老子拗不過犟筋兒子,只得同意再次去高中交錢復讀,為此老兩口悶悶不樂,已經遲誤一年了,覺得即使明年考個二本又怎樣,不還得耽誤一年青春?

要說吧,孩子不服氣也情有可原,因為從初中到高中在班級里都算上等生,平時比他成績差的同學都比他考得好,自己面子掛不住。應該說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可考試這事,分數是硬頭貨,不管你是心理素質薄弱還是別的原因沒發揮好,沒答對恁些題就沒法任性。毋庸諱言,這種以分數論英雄的考試製度雖然不盡科學也不太合理,可它公平啊,在同一環境里,無論達官貴人、高官子女,還是寒門百姓,都能公平的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比拼。你平時分數再高,決定前途的統考分數不夠也沒辦法呀?那麼,如果不停的考下去,誰又敢保證明年考得會更好呢?能提高的當然有,可好些人沒準還會考得更低呢,前頭提到得那姑娘不就是活生生的教訓麼?生活中這種現象還少嗎?

他爸爸和我是二十多年的故交了,他在電話里和我流露了他的憂慮,說為這事爺倆已經別了好幾天悶氣啦,就是孩子太倔犟,非得復讀再考。我聽了,哈哈大笑。那老夥計問我笑啥?我說你要真想讓孩子不再復讀趕緊去上大學,只需要備瓶好酒即可也。我老蔡別的不賣,專賣後悔藥,現在吃下還不晚,保你不會悔斷腸。他說一家人做了十來天思想工作了,屁用不頂。你要能說動孩子不復讀了,好酒你隨便點,茅台五糧液劍南春由你挑。我說若是我說不動孩子,喝你一瓶賠你兩瓶,這個口我敢夸。

次日我如約前往,他炒上幾盤小菜,拿出一瓶瀘州老窖,剛剛端起杯子,他那已在復讀的寶貝兒子背著書包回來了,隨即坐下一起用餐。我「不經意」地和孩子交談一會後,便直接發問:聽說你小子能被大學錄取了而不想去?他嘴一噘點點頭,顯然不想多說。他爸爸說你給你伯伯敬杯酒,聽聽伯伯的意見。他不大情願的端了兩杯,我很不謙虛地接過喝下,之後,我講出如此這般一番道理,這小子沒吃飽便默默離席,走進自己房間迅速關起了門,一會兒就背起書包又走了。我這位老同事失望的對我撮了撮五個手指頭,意思是「今天的酒你白喝了,吹大話吹掉地了,你的話未必管用。」我說你別急著索賠你的瀘州老窖哩,過幾天再說事不遲。

我是再三闡述了應該去上大學而不應繼續復讀的意義且在他依舊堅持說不走之後,這樣鄭重其事給孩子批講的——

大學該上必須早點去上,每個人的情形不一樣,金字塔的頂端永遠只有少數幾塊兒石頭,不停的復讀未必都能一定會超越自己,大學就是大學,中學就是中學,再一般的大學,畢業了你就是大學生,再有名的高中,無論你在裡頭讀上幾年,只要你不進大學門,依舊還是高中生。在高中里多磨蹭一年,你就多耽誤一年青春,多枉費一歲生命。只要能早一年從大學出來,你就早一年開始自己的奮鬥生涯,早一天進入社會錘鍊,早一天創造效益。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之後,人家只會按你的學歷層次差別來對待你,誰也不會拿你的中學畢業證而給你大學文憑的待遇,甚至你就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工作,你雄心再宏偉,人家連門檻兒都不讓你進,你也乾瞪眼。要知道,單位用人通常是按大專、本科、研究生來確定錄用和確定待遇標準,包括晉升職級時確定年限間隔,如果你再在高中里讀下去,你的同學都做到高職高管了,你可能還只是一個剛進門的小職員,那時你才知道什麼叫剎面子呢!理想再豐滿,現實很骨感。放眼社會間,教訓多了去了。

說到這兒的時候,我還是轉了一下話鋒:不過我還是很欣賞你小子的這股志氣,有你這份志氣,等本科上出來了,再努努力給你爹娘考個研究生出來,誰還會在意你先前上的是什麼學校?哪個學校都會出人才,必須結合自身條件來考慮前進路子,否則只能毫無意義的耽誤前程,自毀進取心。如今社會節奏這麼快,你延誤得起麼?

對於一個尚未脫離叛逆期的孩子來說,難免不諳世事,也許我的我的話有點重,但畢竟這樣的年齡還很難想透這些理兒。作為長輩,我把事情說清楚,把道理講明白,算是盡了義務吧。盡人事聽天命,能扭轉過來,最好;扭轉不了,也算盡心了。

老同事當然不會為我白喝他兩杯好酒才悶悶不樂,那只是關係好的老朋友的玩笑話而已,可孩子依舊堅持復讀執拗,還是讓他不停的唉聲嘆氣。

沒成想過了三四天,他又給我打來電話,聲音不再沉悶,而是喜笑顏開式的說他兒子想通了,就按我說的路子走,退了一部分復讀費用,到大學報到上學去了。

我喝他家三杯酒,他得一劑後悔藥,從此一家不後悔!

我心裡有數,孩子那麼大了,你得給他個轉彎子的時間,太急的陡彎不好轉。

由於這小子知悔而後勇,到校後學習挺賣力的,非但四年後順利獲得了大學文憑,還考上了研究生,如今已經是一家國企的業務骨幹。當時如果繼續復讀下去的話,誰知會不會落得像前頭那個「鳳凰變麻雀」女孩的結局呢?起碼耽誤時間也是不划算的。

教育是一門學問,要講究方式,會生會養還需會教,更需「慧教」,家長教化兒女的意志要遵循規律,連這一點都不懂,毫無方法的把自己偏頗取向強加給孩子,只能自吞苦果。學子是國家是民族的未來,也是父母是家庭的明天,今天的抉擇也決定著他們自身明天的發展前途,教訓如鏡,前車可鑑,但願後來者早點引起注意,務必能夠從他人的教訓中警醒,萬萬不可再重複人家已經多少次發生過的哀傷故事!

【作者簡介】

舞笛,本名蔡全勝,大學文化,祖籍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長期工作於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高級企業培訓師,系河南省作家協會、中國煤礦作協、河南省報告文學研究會、省民間文化研究會會員,《鷹城人》雜誌主編,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文藝創作協會副秘書長、平頂山作協衛東分會副會長。曾在報刊上用多個筆名發表文學、新聞及理論作品,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題發揮》等三部文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