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Mac 的新功能你用對了嗎?我這樣用「台前調度」來提升效率

2022-12-26     少數派

原標題:iPad、Mac 的新功能你用對了嗎?我這樣用「台前調度」來提升效率

作為一個成熟的打工人,我 90% 的上班時間都在和電腦打交道。當然我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時常需要並行推進多個項目或任務。雖然我做好了文件管理——電腦桌面沒有被各種各樣的文件塞滿,但依然逃不出工作時窗口開得密密麻麻的情況;使用時也需要反覆在這些窗口之間跳轉,直到最後迷失在這些窗口裡。

而在今年 WWDC 上 iPadOS 公布了「台前調度」的功能以後,不少人都對 iPadOS 上的這個功能表示興奮雖然這個功能後來在正式版普遍風評不佳。但當這個功能出現在 macOS 上的時候更多的人表示不解,不僅是因為桌面端有很多更好的解決方案,還因為「台前調度」看起來就是給 iPad 多任務處理定製的,放在 macOS 上就顯得格外不協調。

不過,我在這篇文章中並不打算對 macOS 上「台前調度」以後的人機互動理念做過多的分析和討論。本文只是我最近兩個月使用 macOS 上「台前調度」的一點個人經驗總結和分享。

為什麼窗口總是會越開越多

窗口越開越多很多時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桌面系統天然地允許打開非常多的窗口並允許用戶在其中交互,加上無論是 macOS 還是 Windows 本身都有非常悠久的開發歷史,而人機互動這件事也在不斷地進化和發展。

本段中的部分內容最早由發布於2022 年 9 月 15 日的奏摺,如果你對更多會員文章感興趣,歡迎訂閱 少數派會員

就拿軟體窗口這件平平無奇的系統組件來說,實際上關乎著作業系統系統中三個獨立但又相互依賴的概念:

  • 程序

  • 窗口

  • 文稿

程序

窗口

可以清晰地看出只有一個 Safari 程序、但有 3 個窗口以及 N 個標籤頁

一個程序程序可以打開多個窗口,每個窗口又可以打開一份或者多份的文稿。最典型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瀏覽器,可以打開任意多的窗口,每個窗口中又可以打開不同的網頁標籤頁,獨立工作不乎干擾。

但在上個世紀計算機處理器性能相對贏弱的時候,做到這一點可是不容易。我們可以簡單舉個例子,一個程序程序打開 N 個窗口是不是意味著這個程序需要被加載 N 次呢?如果需要的話,初代 Macintosh 可只有 128KB 大小的內存,如果加載 10 次還有足夠的內存留給系統或者其他程序程序嗎?

答案是不會,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每個程序只加載 1 次,內存和算力也不夠同時允許多個「可見」的前台程序。

一個非常經典的 macOS 使用場景,圖 / ignorethecode.net

首先是每個程序只會打開一次,且只有前台程序才可以交互,最典型的地方就是全局菜單欄明確告訴用戶當前的工作狀態;其次是用戶可以打開一個程序的多個窗口,來儘量停留在一個應用程式中,進而減少程序重新打開和切換所需要的時間。

而隨著處理器和內存的提升,上面的這些「規定」部分就有了更優的解,比如:即使不在前台程序的窗口依然可以滾動、Dock 會通過指示燈顯示當前一個程序已經處於打開的狀態了,但底層邏輯依舊沒變。

Dock 會通過指示燈表示該應用已打開

但其實早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後期,macOS 就已經有足夠的內存來打開多個程序了,但是為了向後的兼容性,先前定下的「全局菜單欄明確告訴用戶當前的工作狀態」這一點並不能發生改變,這樣就自然而然導致了關掉一個程序程序的所有窗口的話它還是處於打開的狀態。進一步衍生出了現代 macOS 的這套多窗口邏輯:窗口和文檔綁定,所有的窗口只由一個應用程式打開。這套邏輯通常被稱為多文檔介面(MDI)。

比如我已經把 Ulysses 的全部窗口給關掉了,但頂部的全局菜單欄依然顯示我在 Ulysses 中

在上世紀 90 年代 Windows 開創性地由系統分配和調度系統資源,這樣 Windows 就可以主動把資源從消耗資源更大的程序轉向更需要資源的程序了。

而且從那時開始,處理器、內存等硬體的性能開始遵循著摩爾定律飛速攀爬著科技樹,更高的性能和由系統主要的性能調度,讓 Windows 轉向了單文檔介面(SDI)。SDI 和 MDI 最顯著的不同就是,每一個窗口都可以打開一次程序本身,而一個窗口往往也只對應一個文檔,簡單來說每個窗口就是一個程序和對應的文檔,最典型的 SDI 軟體就是 Office 家族。

Excel 就是典型的 SDI 邏輯,一個窗口就是一個文稿也是一個應用,三者一一對應

當然現在 macOS 和 Windows 在管理程序、窗口和文檔上其實已經沒有很早那麼大了,比如 Adobe 全系無論是在 macOS 上還是 Windows 上都遵循著 SDI 一樣的邏輯。而 MDI 和 SDI 本質上沒有優劣之分,使用符合應用本身場景和邏輯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 GUI 背後的設計理念依然影響著和系統底層有關的邏輯,就比如多窗口管理以及窗口標籤頁化。

瀏覽器的標籤頁系統

不過相信你也發現了,無論是 MDI 還是 SDI 都避免不了在繁雜工作時需要打開大量的窗口。想要解決工作時窗口大量堆砌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像瀏覽器一樣把窗口標籤頁化,這種往往被稱為標籤頁文檔介面(TDI);另一種方法則是進行窗口管理。

窗口管理與平鋪

天國的 Sets,RIP 圖 / pureinfotech.com

期望所有的程序都支持 TDI 是不可能的,我們自然也不能繼續指望系統層推出類 TDI 式窗口管理機制,不然 Windows 的 Sets 功能就不會被砍掉了,但工作還是需要繼續推進的。

27 英寸的螢幕上也放不了那麼多窗口

不過根據我發現,雜亂的介面本質上可以歸結為螢幕顯示面積不夠、螢幕不夠導致打開的窗口不能完整平鋪——窗口與窗口之間會彼此層疊,進而在使用時需要反覆找到具體窗口,再切換過去。「查找-定位-切換」的過程才是讓我們頭痛和感到不快的主要原因。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目前有兩個思路,一個是鈔能力:在能看清內容的基礎上螢幕顯示內容的越大越好或者是螢幕數量越多越好;另一個則是不額外添置螢幕的基礎上使用窗口管理軟體。

使用 FancyZones 進行分屏

自計算機性能有了長足進步以後,窗口管理一直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早在 Windows 7 中 Microsoft 就內置了一個貼靠式的分屏機制,而在後續的 Windows 11 則提供了更細緻的分屏機制,甚至在 Microsoft 還在 PowerToys 中的FancyZones 功能允許用戶手動劃分和調整區塊的窗口管理機制;而 macOS 上除了系統內置的簡單的左右分屏機制以外,優秀的第三方分屏軟體也活躍在很多的不少 Power User 的 Mac 上比如 BetterSnapTool 和 Mosaic 等工具。

但這類工具我普遍都不怎麼愛用,或者說我最常用的還是左右分屏和全屏。這是因為我一直管用的是 16:10 尺寸的外接顯示器,所以除了左右分屏可以完整顯示兩個窗口中的所有信息,其他的布局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軟體 UI 或是內容的顯示。而水平上下型的分屏除去系統沒有快捷特性支持,絕大部分的軟體在這種情況下左右不是會空出一大塊被浪費的空間,就是閱讀時視線水平方向上所要移動的距離過長,不符合充分利用螢幕的原則,固然不是一個好方案。

當然如果是「帶魚屏」一樣的寬型顯示器,還可以考慮多增加一個水平排列的窗口——也就是左中右結構,並行瀏覽和使用三個窗口的體驗應該會更好。不過我因為嫌棄帶魚屏 PPI 偏低和背光不均勻,所以後續就沒買過寬型顯示器。

在使用 FancyZone 時這種分屏方式確實不是很實用,而且浪費空間

而軟體的 UI 布局則是另一個讓我在分屏軟體中抓狂的一點。就拿最常見的瀏覽器來說,網頁通常中間是內容,左右的空間都可以壓縮,而上下的空間自然越長越好,所以把瀏覽器放入「縱向長度大於橫向長度」的區塊中看起來是更好的選擇,但在我的實踐中很多時候都會遇到打開過多的標籤頁以後,辨識標籤頁的方式只有一個 Logo 的方式;而且這種「縱向長度大於橫向長度」的區塊也意味著我沒辦法使用「垂直標籤頁」來解決標籤頁過多導致的辨識度下降的問題。

「垂直標籤頁」不適合「縱向長度大於橫向長度」的區塊,但網頁本身適合「縱向長度大於橫向長度」的區塊

當然 UI 布局的讓區塊式分屏難以處理的例子還有很多,我這裡想到的另一個例子就是聊天軟體,現代聊天軟體桌面端的 UI 設計大同小異最左側一列功能標籤頁,中間靠左側的則是聊天會話列表,而右側則是具體的聊天窗口。

至少對於我來說,在工作時最左側的功能標籤頁是無效,其次就是會話列表很多時候也是無效的,部門中的大部分事情基本都在部門群中進行處理,很多時候瞟一眼就知道有沒有信息、以及需不需要我來處理。但如果藉助分屏軟體,這些左側功能欄依然會在分屏中占據一定的面積,導致右邊需要真正顯示的內容面積被擠占。

用紅框圈起來的部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可以用另一個窗口去重疊

不過我也試過在分屏軟體的幫助下藉助虛擬桌面進行窗口管理,但依舊是問題重重序貫。首先是虛擬桌面本身的呈現問題,切換時很容易導致「前一個虛擬桌面」和「後一個虛擬桌面」丟失類似「上下文」一樣的聯繫。因此打開過多的虛擬窗口以後在切換時我有大機率會忘記「具體的窗口到底在哪一個虛擬桌面上」,這就導致了我需要反覆在多個虛擬桌面上切換的情況,這種情況偶爾會讓我非常煩躁。虛擬桌面還有另一個比較嚴重影響的體驗的地方,類似 Safari 一樣的比較萬金油軟體會在多個虛擬桌面上打開,萬一你在一個沒有 Safari 的虛擬桌面上點開了一個連結,你永遠不知道會用哪一個 Safari 打開,那個體驗簡直了。

除了虛擬桌面的問題,搭配使用時分屏軟體的問題也不少——只要我接入一個外接顯示器,基本就沒有分屏軟體能夠處理好不同虛擬桌面之間的邏輯,甚至於使用它們跨虛擬桌面移動窗口時出現各種問題我都已經見怪不怪了。因此與其說是進行「管理窗口」不如說「窗口在管理我」。

「調度中心」「App Exposé」和虛擬桌面這一套簡單好用,適用於大部分場景

所以後來我也在 macOS 上我一直都是內置的「調度中心」和「App Exposé」這一套多任務處理方式。這套方式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的就是夠「直觀」,這是我在 macOS 下更習慣使用的是觸摸板,「調度中心」和「App Exposé」剛好是一組動作相反的四指滑動動作,非常符合我的使用邏輯。但這套方案也不是完美的,「調度中心」雖然好看,但是只要多開一個應用「調度中心」的布局就會發生改變,想要找特定應用在大部分情況下就需要全部看過來,應用程式太多的時候會非常惱人。

我為什麼在用台前調度

我從 10 月份 macOS 13 正式版推送以後就開始使用「台前調度」這個功能了,一開始只是出於好玩的想法,但在慢慢使用的過程中我逐漸喜愛上了這個功能。

中央的「舞台」區和位於左側的「下場區」

台前調度將一個虛擬桌面分為了 2 部分,一個「舞台(Stage)」和一個「下場區(Stage Left)」。舞台很好理解,台前調度中的舞台就是各種應用展示自己窗口的地方,而且不同應用和不同應用的窗口也可以任意組合,形成一個又一個窗口組,這也是我們工作時主要交互的地方。在打開了特定設置以後,甚至於桌面文件都會臨時性地隱藏起來,需要點擊一次桌面,請舞台上的應用先下去才會顯示桌面的文件。

而下場區則是一個來自傳統舞台的概念,演員離開舞台時會通過舞台左邊的通道離開;在打開台前調度以後,從一組窗口切換到另一組窗口時,前一組窗口組則會自動收縮到整個螢幕的左邊,就和傳統舞台的退場邏輯相似。但和傳統舞台不同的是,我們作為用戶,可以隨時觀察到當前窗口的打開狀態,並且還可以隨時把他們請回來;下場區中的 App 也可以隨時進行刷新,並把實時狀態刷新在縮略圖中。

除了基礎的觀察和點擊交互,下場區還存在著一些特殊的交互方式。一個是拖拽,我們可以:

  • 拖拽窗口合併成一個新的窗口組

  • 從窗口組中拖拽特定的窗口到舞台上形成一個新的窗口組

  • 將文件、圖片、文字等通過拖拽的方式傳輸到位於下場區的應用里

拖拽窗口合併成一個新的窗口組

從窗口組中拖拽特定的窗口到舞台上形成一個新的窗口組

另一個則是點擊縮略圖旁邊的應用圖標,會顯示當前應用所有(在這個虛擬桌面上)打開的窗口,方便用戶及時找到這個應用的所有的窗口。

展示一個應用的所有窗口

介紹完了基本交互,接下來就要談談我為什麼喜歡台前調度了。在我看來台前調度解決了很多上面提到的問題,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解決了虛擬桌面上所有的窗口不能完整平鋪的問題。

在打開台前調度以後,雖然窗口依然不能完全平鋪,但通過「舞台」和「下場區」的配合,可以做到類似平鋪的體驗——每個窗口大致的情況、所在的位置我都能掌握地清清楚楚,找窗口的時候也可以直接點擊應用程式的圖標展示這個應用的所有窗口,能給精準定位一個應用程式的特定窗口。

準備奏摺時比較常見的一種布局

除了能夠準確掌握每個窗口位置和信息以外,將窗口組合成符合實際工作需求的窗口組也非常有用,因為這樣我們就不用在使用時反覆切換了。雖然台前調度和第三方分屏工具都可以做到,但台前調度會顯得更加靈活一些。台前調度對窗口的大小、位置並沒有太多的限制,只要用戶可以任意組合不同類型的窗口、調整窗口的大小並把窗口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跨虛擬桌面、跨顯示器調度時的兼容性也很好;此外使用台前調度的時候達成我之前的想要的「允許窗口與窗口互相重疊一小部分」的分屏方式,以進一步利用螢幕空間。

當然基於本地機器學習也會參與到台前調度中,我通常會將 Ulysses 和 Safari 放在放在同一個窗口組中,多次使用以後 macOS 就會記住 Ulysses 和 Safari 各自窗口的大小和位置,下次再將它們組合到一起的時候 macOS 就會自動還原對應的位置以及大小。

也算是一種避免雜亂的好方法

在我使用過程中我還注意到,「下場區」中每個窗口或是窗口組就像是一個個「虛擬桌面中的子桌面」一樣,可以直接通過點擊切換到特定的一個「子桌面」上;同時配合實時瀏覽,同一個虛擬桌面的利用率會高很多,也減少了需要反覆切換的問題;配合整整。此外,台前調度還算半個「專注模式」,當窗口遮住位於左邊的「下場區」時,「下場區」就會被暫時地隱藏起來,讓我可以更專注於眼前位於舞台上的那些窗口。

當然,macOS 上台前調度也不是完美的。最典型的問題就是在舞台上拖動一個窗口到下場區形成一個新窗口(或者窗口組)時,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成功,或者怎麼樣失敗,在多次沮喪的經歷以後我選擇長按左上角綠色的全屏按鈕,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將窗口移除組」來規避這個問題。

其次,就是缺少「切換到上一個組/下一個組」這樣必要的快捷鍵,iPad 上使用台前調度時可以藉助 Globe/Fn - 和 Globe/Fn - 來實現,但在 macOS 上這組快捷鍵已經被系統映射成了 Home 和 End 兩個快捷鍵了。所以只能通過滑鼠進行點擊,這對於鍵盤快捷鍵愛好者來說是個壞消息。

再者就是 Apple 一貫的「優雅範」,會根據螢幕的尺寸限制下場區可以顯示的應用組數量,在 27 英寸的螢幕上最多只會顯示 6 個應用組,在 14 英寸上的螢幕則只會顯示 4 個,雖然上下還有一定的空隙但是就不給你顯示更多的應用組了。不過這個比較好解決,新開一個虛擬桌面就好,說實話用了台前調度,我自己新建虛擬桌面次數都少了不少。

最後就是一些奇怪的小問題了,比如下場區中的應用圖標消失,切換到某個組時應用原先的位置統統不對勁,還需要手動重新歸位。一些窗口會被台前調度給隱藏到下場區中,比如軟體的更新提示窗口、smb 連接的認證窗口等。以及你依然不知道,在打開了很多瀏覽器窗口以後,在其他應用中點擊一個連結時,台前調度會把調度到哪一個瀏覽器窗口中打開。

在過去版本中連結 smb 共享文件夾時,會出現連結進度的窗口被放到下場區的情況

不過瑕不掩瑜,我依然還是愛上了這個功能。以上就是我在 macOS 上使用台前調度的經驗,希望可以給你到一點啟發,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自己台前調度的使用方式。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77440?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廣陵止息

責編:廣陵止息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d3b8402664acbbb51cc3ebd0a3e51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