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天從構想到「首開式」,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跑出「加速度」

2023-09-01     智能相對論

原標題:74天從構想到「首開式」,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跑出「加速度」

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胡靜婕

為引鯤鵬入湘,長沙曾做到1天完成工商註冊,10天完成土地審批流轉,從項目籌建到一期廠房交付僅耗時120天。

「長沙速度」,讓華為都感到驚訝,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徐直軍就曾表示:「我可以肯定地講,到長沙來辦企業、來布局產業得到的服務,比深圳、比珠三角還要好得多得多,我已經拿長沙的速度去督促深圳。」

而在九月的第一天,透過長沙市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首開式在世界計算.長沙智谷舉行,又一次詮釋了「長沙速度」。

在此次首開式上,淡水河谷—中南大學低碳和氫冶金實驗室、螞蟻集團中南研發總部、聖湘生物高性能醫療器械智能製造全球研發中心、愛爾全球眼科醫學研究中心等18個項目揭牌,華為雲工業創新中心、360全國科創研發總部(長沙)項目等16個項目簽約,湖南方銳達總部研發中心、大澤湖海歸小鎮研發中心等6個項目在其他園區「雲開工」。

在一批重大研發項目摁下了啟動鍵背後,需要注意的是,距離「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這個新構想的提出僅僅才過了74天,再一次刷新了「長沙速度」。南風吹正勁,啟航正當時,長沙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已完成蓄勢聚力,正加速起飛。

邁過「拐點」,長沙成功加速起飛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

在此背景下,6月19日,省委書記沈曉明在2023網際網路嶽麓峰會上對外宣布,「正謀劃將長沙打造成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使之成為湖南現階段創新驅動發展的第四項標誌性工程」。

到今天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首開區宣告啟動,不過兩個多月的時間,長沙已經提前邁過了「起飛拐點」。

首先是戰略定位準,近年來,雖然多個城市都開始意識到,在區域競爭中,科技創新是第一發展要素,但關於「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這個構想,在國內核心城市中前所未見、尚屬首次。

長沙率先提出要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不僅符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的,而且也有助於其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提升城市群區域競爭力。

其次是政策保障全,定基穩調後,僅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在8月2日,長沙市人民政府就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中共長沙市委、長沙市人民政府關於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 奮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實施意見》和《長沙市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

通過「七大工程」和20條政策措施,最大力度、最大程度激活基礎優勢、集聚科創資源,聚焦重點工作細化政策保障,真金白銀地推動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

例如對於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在長落地,將按「一事一議」給予最高10億元支持,並按每年研發投入增量部分的10%給予最高1000萬元支持;新獲批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按投資的10%給予最高5000萬元支持等等。

最後推進速度快,從提出要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到首開式舉行,短短74天,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並加速填充細節。

作為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首開區,世界計算·長沙智谷地處湘江新區核心區,占地1000畝,總投資超180億元,2023年首批建成60萬平方米,預計到2025年全部建成。另外,還有一大批重大項目開始集中揭牌、簽約、開工。

戰略定位準、政策保障全、推進速度快,在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這條路上,長沙已經提前、高質、高量的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邁過「起飛拐點」,進入一個全新的高度。並且,圍繞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長沙已經形成了2023年的項目清單,清晰擘畫了下一階段的「航線圖」。

蓄勢聚力,長沙縮短「助跑距離」

「飛機起跑曲線」理論中提到,飛機起跑時,需要在跑道上助跑很長一段距離,只有達到拐點,才會騰空而起。

從這個角度上說,首開式正是長沙在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過程中的拐點,以此為開始,宣告著這座科創之城正式進入了騰空起飛階段。而長沙之所以能在短短74天裡,提前舉行首開式,邁過「拐點」加速起飛,離不開長沙在前期的蓄勢聚力。

一方面,從「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這個目標提出開始,長沙就步履不停,沿著「飛機起跑曲線」前進,根據公開報道的不完全統計,光是市委主要負責人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專家座談會、企業調研會就有近20次。

在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等部門的共同協作下,立足持續放大長沙強大的創新基因、豐富的科教資源、特色鮮明的產業基礎和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等比較優勢,繪製了詳細的「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極大的縮短了「助跑距離」。

另一方面,人才是科技研發的核心和關鍵因素,而長沙從不吝嗇對人才的投入。

在政策方面,早在2017年5月長沙就發布「長沙人才政策22條」,去年6月在之前的基礎上,發布長沙人才政策「升級版45條」,再到「自貿區45條」。

並且在8月2日發布的《長沙市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中,進一步表示,對於引進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獲得者和院士等一流創新人才和團隊,給予最高1億元綜合資助;對經認定的高層次人才發放「長沙人才綠卡」,可享受長沙戶籍人口購房政策,依法依規享受就醫綠色通道及子女入學等系列便利政策……展現了強大的吸附人才的開放包容性。

在生活方面,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城市公共服務優質,以及拔尖的醫療資源、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保持較低的房價,連續15年上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這對研發創新人才都具有相當強的吸引力,而通過科創人才、研發人才的加速集聚,也讓「起飛」變得更加順利。

除此之外,長沙的營商環境也十分優質。

正如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所言:「湖南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堅定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讓企業來湖南發展有項目可投,有利潤可賺,充分被尊重。」

2022年,長沙在「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排名全國第六,獲評全國十佳外商投資最滿意城市、全國營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

長沙誠意滿滿,企業也「投桃報李」,一批重量級的企業研發中心相繼在湘落地,索恩格、萬興科技等企業設立了全球研發中心,舍弗勒設立了大中華區第二研發中心,松井新材料、湘北威爾曼、威勝集團、維勝科技、廣汽三菱等7家企業相繼成立了外資研發中心。

在優質的營商環境的基礎上,長沙還完善了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研互促發展的生動局面。

畢竟,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科研成果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但基礎研究和產業化之間一直存在一道「死亡之谷」。

這是因為高校的研究成果往往偏前沿、偏基礎、偏理論,而市場需求則具有高度產品化、商品化、產業化的特徵。

如何跨越基礎研究和產業化之間的「死亡之谷」,激發科研院所在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中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更大合力,長沙提供了「解題思路」。即建立成果轉化「綠色通道」,壯大國際化、專業化技術經理人隊伍,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專班制度、科技成果許可「先用後付」、成果轉化「先投後股」等改革舉措,成功提升了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利用水平。

總而言之,從首開式上,可以看到長沙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有溫度、有力度,更有速度,既順應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模式的變化,又為城市產業結構升級提出新的發展思路和方向。

按《實施意見》的規劃,到2030年,長沙將初步成為全球範圍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功能布局基於全球、研發任務源自全球、研發資源來自全球、研發成果用於全球。首開式後,一批重大研發項目摁下了啟動鍵,在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第一階段,已提前超額完成目標、提前「起飛」的長沙,也將繼續匯聚磅礴力量,以一城之光為全局添彩。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c9edebc910086236438f13dc24884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