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的時候,杜聿明一會跑東北一會去華東,他為何會這麼忙?

2023-04-04     奇趣談史

原標題:三大戰役的時候,杜聿明一會跑東北一會去華東,他為何會這麼忙?

1948年1月,持續了兩個多月的淮海戰役是結束了,此戰之後中原再無大的變故,老蔣嫡系80萬中央軍則在此次戰鬥之中飛灰湮滅。

在大決戰之中,要說最憋屈的還要數杜聿明了,因為他提出的好幾個作戰方案全部都被老蔣推翻,當然除此之外也就算了。

一方面推翻杜聿明的作戰計劃,另一方面還把杜聿明當成自己的救火隊長,一會讓他去東北救火,一會讓他去淮海戰場。

當時南京政府內部要說不是沒人,為何老蔣就非要執著於杜聿明呢?

這還要從老蔣的用人政策說起:

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老蔣用人並非「唯才是舉」,而是「任人唯親」,他有三個標準:一是黃埔系,由此他嫡系部隊的軍官都是黃埔系的學生;二是「江浙幫」,由此戴笠和毛人鳳組成了當時南京政府最大的特務機構;三是「四大家族」的人,他們掌控了國家的經濟財政,鞏固了老蔣的統治地位。

在當時南京政府內部雖然說不上是人才濟濟,可是要說會打仗的人還真不少,衛立煌、白崇禧、薛岳、傅作義哪一個人都不差,可是老蔣這些人偏偏都不用反而還是堅持他的用人標準,那麼為什麼呢?

深層次原因就是這些人會打仗,但是不聽話;而聽話的人呢,打仗又不咋地。

比如白崇禧,他和李宗仁在當時組成了南京政府內部第二大勢力「桂系」,在陳濟棠、何應欽等相繼退出舞台之後,在當時南京政府內部能夠對老蔣構成威脅的唯有「桂系」,而李白二人就是老蔣當時最大的威脅。

也因此在「淮海戰役」的時候,老蔣為了藉機削弱桂系的力量,因此想讓白崇禧擔任「華中剿總」,哪知道白崇禧不幹。

同樣的,薛岳也是這個情況,在紅軍時期薛岳率領8萬中央軍追著紅軍跑,紅軍走了2萬5000里,薛岳也是如此。

然而在老蔣心裡,薛岳雖然能力強,可是他卻不是老蔣的「心腹」,這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薛岳出身粵軍,不是老蔣正宗的嫡系黃埔系弟子;第二個薛岳也恨不聽話,當年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時候,老蔣要薛岳推手衡陽,哪知道薛岳直接抗命不幹還掛斷了老蔣的電話。

在解放戰爭初期,薛岳在指揮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被老蔣撤了,原因就是他不聽話。

也因此,這讓老蔣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心理,能打仗的不聽話,聽話的又不會打仗,比如劉峙。

當時派劉峙來擔任「徐州剿總」的時候,私底下有這麼一句話「徐州是華東的門戶,應該派一員虎將來鎮守,再不濟派一隻狗,總統居然派了一隻豬。」

不過也幸好老蔣派了這麼一隻「豬」,這才能夠讓張何二位將軍順利在戰場上起義,殲滅了黃百韜兵團。

就是在這種矛盾心理下,縱觀老蔣的政府裡面,能堪當大任的唯有杜聿明:

首先杜聿明很聽話,當時由於老蔣政府發行新幣,導致國內通貨膨脹,杜聿明看到了這種情況,他向老蔣如實反饋,老蔣並未聽進去他的話,可是杜聿明也並未因此過多糾纏。

在當年抗日戰爭時期,在史迪威和老蔣發生矛盾的時候,杜聿明也還是站在了老蔣這邊,在退守印度和經野人山回國的問題上,杜聿明傾向於後者,因為回國是老蔣的意思,最終除新38師以及新22師等前往印度外,其餘的中國遠征軍則有序退回野人山,然而卻造成了遠征軍士兵大面積的非戰鬥死亡。

除了聽話之外,杜聿明在南京政府內部也屬於會打仗的,當年杜聿明血戰崑崙關,和日軍號稱「剛軍」的第五師團血戰幾個晝夜,擊斃了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防止日軍從後方威脅。

在遠征軍時候,中國遠征軍10萬大軍出國抗戰,當時任命的司令是羅卓英,可是在前線指揮作戰的也一直是杜聿明。

從戰場經驗和忠誠度來說,杜聿明都很令老蔣滿意,在當時劉峙不頂用。白崇禧不聽話的情況之下,老蔣能依靠的唯有杜聿明,因此才這麼折騰他,讓他一會東北一會華中飛過來飛過去的折騰他。

然而,老蔣的失敗在軍事上是次要的,而杜聿明也絕非那個能夠力挽狂瀾的人,就算他看到了問題的所在,他也根本無法改變什麼,更何況杜聿明的對手是一個百年難遇的軍事天才,其每一步都幾乎在粟總的計劃之中,隨著杜聿明的失敗,老蔣最終陷入了無人可用的境地,他的失敗也早已經註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be0563bbe8025f9a821a93fd3f93f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