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什麼很少提?

2022-05-30     皮皮寵PPPet

原標題: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什麼很少提?

因為五代十國的歷史太亂太長,很容易讓人看斷片兒。

五代十國,是指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存在於中原地區以及中原之外的若干政權,其中,中原地區的政權先後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中原之外的政權則是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和北漢

上述這些政權,統稱為「五代十國」。

而要想理清楚和弄明白「五代十國」,就需要從唐朝末年的一個私鹽販子開始說起。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唐朝末年,有個叫黃巢的私鹽販子,靠著販賣私鹽發了大財,不過,他不滿足現狀,十分渴望能考取個功名,好施展自身抱負。

結果,連考數次均名落孫山,一氣之下,乾脆帶著一幫弟兄,投身了造反事業。

不曾想,原本打算小打小鬧的黃巢,造反造得還挺成功,隊伍也越來越大,最終打到長安,把唐僖宗給趕下了台,自己登基稱帝,國號為大齊。

這一下,黃巢算是走上了人生巔峰,也就開始貪圖享樂,而軍中大事也交給了手下人去打理,其中就有個叫朱溫的年輕人很受黃巢器重。

朱溫出身很低,當年也是因生活所迫而投身造反事業,由於他能拼能打,很快升為大將,黃巢登基時,他已經是駐守同州的防禦使。

與此同時,被趕跑的唐僖宗不甘心長安落入黃巢之手,調集軍隊圍剿黃巢,而朱溫所在的同州,成了唐軍攻打的第一站。

唐軍這邊軍隊的負責人叫王重榮,其手下士兵戰力相當強悍,因此,朱溫在遇上他後,吃虧連連,眼看就要招架不住,不得已,就向黃巢求援。

不過,黃巢並沒有搭理十萬火急的朱溫,該怎麼娛樂還是怎麼娛樂。

為何?因為當時黃巢把朝中政務交給了朱溫的一個死敵,在這個人的煽風點火下,黃巢拒絕救援朱溫。

沒有援軍,讓朱溫氣的跳腳,既然黃巢不仁,那朱溫乾脆也不義,心一橫就投降了王重榮。

就這樣,朱溫從唐軍的死敵搖身一變,成為了唐朝的金吾大將軍兼招副使,唐僖宗還賜給他了一個名字,叫做朱全忠。

原本,唐僖宗以為朱溫來了,肯定能把黃巢趕走,但事實卻並不這麼簡單,朱溫雖說很猛,但奈何黃巢手下還有幾個能征善戰的大將,因此,雙方一度陷入了僵局。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提議,不如去把沙陀人李克用請來試試。

李克用原本就是唐朝的將領,但由於他早年間與山西、河北的幾個節度使大打出手,因此朝廷將其免職趕走,而這次提議把他請回來,就有人認為不妥,擔心他會不會算舊帳。

不過,這種擔心到底沒有黃巢的威脅大,因此,經過權衡,最終唐僖宗決定,請回李克用,讓他對付黃巢。

而為了讓李克用滿意,唐僖宗更是大手筆,許諾李克用只要趕走黃巢,什麼高官厚祿,統統不在話下。

李克用呢?看到皇帝這麼大氣,自然極為滿意,帶著手下的沙陀兵,一路高歌猛進,很快打到長安,沒費多大勁,就趕走了黃巢。

這結果讓唐僖宗極為開心,對李克用更是一封再封。

李克用開心了,但朱溫卻很不開心,為什麼?因為從長安城跑出來的黃巢,流竄到了他的地盤上,雙方大戰一觸即發。

最終,朱溫求爺爺告奶奶,請來了李克用的援兵,成功擊敗黃巢,黃巢本人也兵敗身死。

此戰勝利後,朱溫為表示感謝,特意邀請李克用喝酒,但在酒宴上,李克用對朱溫冷嘲熱諷,惹得朱溫大為光火,於是,趁著李克用喝的酩酊大醉,就計劃一舉除掉李克用。

但計劃並沒有成功,李克用僥倖逃走,自此,他和朱溫的梁子算是結下了。

在此之後,朱溫和李克用之間,沒少爆發摩擦,由於李克用的幾次戰略失誤,導致自身的整體實力越來越弱,而朱溫則通過「攘外必先安內」等多個策略,逐漸占據了上風,成為大唐北部實力最強橫的軍閥。

此時的大唐,唐僖宗已死,皇帝已經換成了他的弟弟唐昭宗,唐昭宗繼位後,加封朱溫為東平王,並且對朱溫相當信任,也正是因為如此,給了朱溫一個天大的機會。

當時,唐昭宗一心想重振大唐威儀,因此就決定從整治那些干政的太監做起,但畢竟太監們盤庚錯節,掌握了不少權力,唐昭宗不但沒能整治住他們,自己還落了個被幽禁的下場。

無奈之下,唐昭宗向朱溫求救,秘密向他下旨,讓他帶兵到長安救駕。

這種天子親自求援的機會,可以說是千載難逢,因此,朱溫接到唐昭宗的求援後,馬上點兵攻入長安,一番操作,清理掉了朝中掌權的太監,將唐昭宗重新迎了回來。

由此,朱溫成了當時唐朝的最大功臣,唐昭宗晉封他為梁王兼兵馬元帥,而朱溫也藉此機會,在朝中上下安插了不少自己人,基本上當時整個朝廷,都由朱溫說了算。

大權在握,朱溫就開始作威作福,他一聲令下,要唐昭宗搬家,從長安搬到洛陽,雖說唐昭宗心裡一萬個不願意,但迫於朱溫的權勢,不得不聽話照做。

之後,朱溫又覺得唐昭宗不聽話,乾脆派人將其殺掉,連同一些忠於皇室的大臣也死在朱溫手中,完事之後,朱溫擁立了唐昭宗十三歲的兒子登基,史稱唐哀帝。

唐哀帝在位前後也就三年多點,到了公元907年,朱溫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正式登基稱帝,登基後,先是將唐哀帝貶為濟陰王,一年後便將其鴆殺。

至此,唐朝宣告滅亡,而朱溫建立的「大梁」(史稱後梁),成為了五代的第一個政權。

建立後梁後,朱溫審視全國的局勢,最終決定先平定北方,於是,開始整兵備武,但就在他雄心萬丈的時候,他自己卻出了個大問題。

什麼問題呢?事情源頭出在朱溫好色這個毛病上。

朱溫登基時,他的原配夫人張氏已經去世,出於對張氏的愛意,因此朱溫就沒有冊立皇后,但不冊立皇后,並不代表他不接近女人。

不過,他身邊的女人身份有些特殊,因為基本上都是朱溫的兒媳婦。

這種特殊的關係,其實也是朱溫的兒子們提出來的,他們希望自己的老婆能把父親伺候的舒舒服服之後,好讓自己能入父親的法眼,將來好繼承大位。

這其中,朱溫的兒子博王朱友文的老婆王氏,就深得朱溫的喜愛,因此,朱溫就決定,未來把皇位傳給朱友文。

朱溫的這個決定,朱友文很滿意,但有人就不開心,這個不開心的人就是朱溫的長子朱友珪。

在他看來,自己是長子,不僅也獻出了自己的媳婦,並且這幾年兢兢業業,結果老爹根本不考慮這些,居然把皇位傳給一個功勞很小的人,不行,必須先下手為強。

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朱友珪帶著人殺進朱溫的寢宮,三下五除二,就將朱溫弒殺。

朱溫一死,朱友珪登基,他就是後梁的第二代君主,但在他登基後,軍中有個將領楊師厚對他很不服氣,另外還有朱溫的另一個兒子朱友貞也是如此,兩個人暗中一聯合,乾脆反了得了。

這一反,朱友珪兵敗自盡,朱友貞便登了基。

而就在後梁內部鬧得不可開交的同時,山西有個人正在蠢蠢欲動,這個人則是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

當初,在朱溫登基那一年,李克用便在悲憤交加中離世,臨終前,告訴兒子李存勖,務必要殺了朱溫,而李存勖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這幾年也是厲兵秣馬,積極備戰。

而在看到後梁內部你殺我、我殺你的時候,李存勖意識到機會到了,於是展開了對後梁的進攻,並在進攻取得一定優勢之時,順勢登基稱帝。

李存勖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唐,取恢復唐朝之意,為了區別他和唐朝,後世稱其政權為「後唐」,後唐是五代中的第二個政權。

後唐建立後,李存勖加大了對後梁的攻勢,先後拿下了後梁的門戶潞州和鄆州,眼看大軍就要兵臨後梁的都城開封時,卻遭到了頑強的抵抗。

誰能抵抗住李存勖呢?當然不是後梁的爛皇帝朱友貞,而是當時有個大將叫王彥章,此人外號王鐵槍,其深諳兵略,被朱友貞升為主帥後,更是將猛將一詞發揮的淋漓盡致。

據記載,當時王彥章以三天收復一座城池的速度,在前線瘋狂輸出,而後唐的軍隊被其打的節節敗退,卻又無計可施,因為真的打不過這哥們。

但很可惜,就在王彥章大有擊敗後唐之際,後梁的內部又開始鬧騰起來了。

這次鬧騰,倒不是朱溫的幾個兒子鬧,而是針對王彥章,朝中有大臣攛掇朱友貞說王彥章在前線不僅貽誤軍機,並且還圖謀不軌,說的多了,朱友貞就頗為懷疑,最終將王彥章調離前線。

而失去了王彥章,後梁算是徹底失去了所有機會,李存勖迅速做出反應,親自率領大軍一路打到開封城下,眼見大勢已去,朱友貞自盡,後梁就此滅亡。

滅了後梁後,李存勖也開始犯了和朱溫一樣的毛病,就是貪圖享樂,不過他享樂的內容和朱溫不一樣,他比較喜歡唱戲,因此宮裡就有不少唱戲的伶人,李存勖對這些人極為寵信。

而這些伶人,仗著李存勖的寵信,開始在朝堂上指手畫腳,偏偏李存勖很吃他們這一套,因此,一場朝堂風波就此展開。

當時不少與伶人不對付的大臣,都因為被誣告而遭到處死,一時間人人自危,到最後,為了自保,就有人乾脆起兵反了。

看到有人造反,李存勖根本沒當回事,派自己的干兄弟(李克用的乾兒子)李嗣源前去平叛,不曾想,就在李嗣源抵達前線後,他手底下的兵因為給的賞錢太少,居然也造反了。

並且,還拉著李嗣源一起商量如何幹掉李存勖,為了自保,李嗣源只得表面答應,暗地裡找了個機會逃了出來。

出來後,他聯繫上了自己的女婿石敬瑭,在石敬瑭的勸說下,下定決心,乾脆真的反了算了。

這邊的李存勖在聽說李嗣源造反後,大為光火,準備點兵出征,但沒等他出征,就被手下一個叫做郭從謙的人幹掉了,而手握大軍的李嗣源趁機打了回來,順理成章的繼承了皇位。

李嗣源繼位後,有意立幼子李從厚為繼承人,但他的次子李叢榮十分不樂意,幾經試探發現父親主意已定,因此趁著李嗣源病重的機會,直接起兵造反,不過他的運氣較差,造反並未成功,失敗後身死,而李嗣源經過次子這麼一鬧,連驚帶嚇,不久便撒手人寰。

之後,李嗣源的幼子李從厚登基,在他登基後,為了鞏固統治,開始著手分解手握重兵的大將手中權力,其中,最先被分解的,就是時任鳳翔節度使的李從珂和時任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

李從珂是李嗣源的義子,也是李從厚的干兄弟,而石敬瑭則是李嗣源的女婿,因此,他和李從厚也是平輩。

李從厚是如何分解這二人手中的權力呢?方法很簡單,就是調任,將李從珂調至河東任節度使,又將石敬瑭調至成德任節度使。

對於李從厚的這個策略,李從珂反應很直接,根本就沒聽,二胡不說就造反了,並許諾手下的兵士將領,只要幫自己趕走李從厚,那麼大大有賞。

既然賞錢豐厚,那就干吧,在李從珂的帶領下,大軍以「清君側」的名義,一路殺至洛陽,招架不住的李從厚倉皇出逃,李從珂順利登基。

而逃跑的李從厚,沒跑多遠,就碰上了石敬瑭,最終被其幽禁在衛州。

李從珂繼位了不假,但他似乎忘記了當初李從厚是因何丟掉皇位的,他也開始學著李從厚分解手下大將的權力,而此時他認為威脅最大的,就是河東節度使石敬瑭。

更有意思的是,李從珂的分解方式,和李從厚如出一轍,也是將石敬瑭調任,但石敬瑭怎麼能受得了這個,一來二去,雙方就互相視為死敵。

由於石敬瑭當時兵力不如李從珂,於是,他就想到了一個好主意,那就是請外援。

什麼外援呢?自然是和石敬瑭駐防地挨得最近的契丹人,當時契丹人的大遼國已經建立,實力也相當雄厚,於是,石敬瑭許以厚利,計劃借兵來打李從珂。

但在此期間,時任盧龍節度使得趙德鈞也想到了這個主意,因此兩人就開始「競標」,看誰出的籌碼高,最終,石敬瑭心一橫,主動表示,只要契丹人能幫助他,那麼將來就把燕雲十六州都送給契丹人。

這個條件,幾乎讓契丹人樂瘋了,要知道燕雲十六州歷來是游牧民族做夢都想得到的地方,只要占據這裡,那麼就可以長驅直入中原了。

因此,契丹人當即答應了石敬瑭這個條件,派出重兵幫助石敬瑭攻打李從珂。

有了契丹人的強大後援,石敬瑭一鼓作氣,順利滅掉了後唐,而後唐的末代皇帝李從珂最終見無力回天,帶著一眾皇室登城自盡而死,至此,後唐滅亡。

後唐滅亡後,石敬瑭接受了大遼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冊封,正式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這便是五代中的第三個政權。

前文也講過,石敬瑭能建立後晉,得益於契丹人的支持,並且他也是受遼太宗冊封為皇帝的,因此,他對於遼國十分尊敬,甚至還認比他小几歲的耶律德光為父,所以,石敬瑭在歷史上也留下了個「兒皇帝」的稱號。

也正是因為如此,契丹人在後晉王朝的地位異常崇高,比如每年契丹使者來時,石敬瑭都得親自跪拜,而只要契丹使者稍微有點不滿意,就會對後晉的王公大臣訓斥,絲毫不顧及石敬瑭的面子。

久而久之,朝中就有大臣受不了了,包括各路節度使,也對石敬瑭這種卑躬屈膝的做法感到不齒,但石敬瑭卻我行我素,該咋樣還咋樣。

一方面是契丹人的不斷欺壓,一方面是大臣和節度使得看不起,石敬瑭這個「兒皇帝」當的確實有點憋屈,由此自然也較為鬱悶,因此沒多久,他就在鬱悶中離世。

石敬瑭死後,由於他的親兒子年紀太小,因此在手下人的擁立下,他的侄子石重貴登基,史稱晉出帝。

石重貴這個人,能力比較一般,但是他相較於石敬瑭而言,還算是比較有骨氣,看到自己的國家每年都需要給大遼進貢海量的錢財後,石重貴很不滿意,這些錢要是留給自己,那還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於是他決定,自此之後,不再給大遼當孫子了,朝貢也停了吧。

當時有個大臣叫景延廣十分支持石重貴的想法,這君臣二人一合計,就這麼辦,而這一停止朝貢,契丹人自然不樂意,於是派遣使者前來後晉,質問石重貴想要幹什麼?

沒等石重貴答話,景延廣挺身而出,大義凜然地答道,哥們我有十萬大軍,就不朝貢怎麼滴,有本事打啊。

於是乎,契丹人馬上滿足了景延廣的這個願望,耶律德光當即派契丹大軍南下攻打後晉,最開始,由於同仇敵愾的緣故,後晉還稍微占據上風,邊境上每天傳來的都是戰勝契丹人的戰報。

而看到契丹人打不進來,石重貴開始飄了,認為自己是真命天子,因此什麼軍事、朝政通通不管了,開始尋歡作樂。

結果,底下的將領一看皇帝居然是這副德行,紛紛開始反水,再加上當時石重貴大肆任用佞臣,搜刮民脂民膏,最終,在他不斷的「努力」之下,給契丹人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在後晉幾個手握重兵的大將裡應外合下,契丹大軍殺到開封城下,石重貴被俘,淪為了階下囚。

之後,石重貴被送往契丹關了起來,一直關到北宋初年病逝,再也沒能踏上故土。

石重貴的被俘,標誌著五代中的後晉滅亡,後晉前後僅存兩代皇帝,開國為石敬瑭,亡國為石重貴,這個靠著諂媚契丹人而得來的政權,最終也亡在了契丹人手上。

而在後晉滅亡之後,中原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

耶律德光在打到開封城後,看到中原如此繁華,就有了當一把中原皇帝的念頭,於是他按照中原禮儀,在開封城登基稱帝,自立為遼朝皇帝。

但耶律德光畢竟是游牧民族出身,之前也沒有在中原執政的經驗,他的腦子裡,還是游牧民族那一套,並且,他視中原為契丹人的補給站,缺什麼東西了直接就去搶。

在他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底下的契丹將領更是放開了去劫掠,一時間,整個中原演變成了一場大搶劫,搶來搶去,中原當地的幾個軍閥實在是受不了了。

之前不管是誰當皇帝,雖說也搜刮和劫掠,但沒有一個像契丹人這麼兇殘的,如今契丹人不僅不封賞這些軍閥,反而一個勁的搶搶搶,這誰能受得了?

於是,從軍閥到民眾,為了不受契丹人壓迫,迅速展開了反對契丹人的浪潮,隨著反抗聲音越來越大,耶律德光悲哀的發現,自己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海洋。

眼看形勢不對頭,耶律德光倒也明智,決定帶著搶來的金銀珠寶開始撤出中原,不過,在回去的路上,耶律德光因為天氣炎熱患病,不久後便病逝,屬下的臣子擔心就這樣把他運回去的話,估計到了也爛光了,於是一個廚子就出了個主意,不如把老大做成「臘肉」怎麼樣?

最終,耶律德光被做成了黃澄澄的臘肉,就這樣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而在契丹人離開中原的同時,原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石敬瑭當皇帝後,升舊部劉知遠任河東節度使),認為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毅然決然的登基稱帝,他打的口號是「驅逐韃虜,復我大晉」,由於他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一時間各路人馬紛紛響應,均投入到了他的麾下。

之後,劉知遠先是派人安撫那些原本投降契丹的文臣武將,聲稱自己決不搞清算,之後又宣布契丹人原來委任的官職依舊有效,兩招一出,極大的安撫了當時不少勢力的心。

而看到局勢穩定,大家都願意接受自己後,劉知遠開始編故事,說祖上可以追溯到漢朝,他乃是漢朝皇室後裔,因此,就把國號定為「漢」,而為了安撫人心,年號依舊採用後晉的年號。

劉知遠所建立的「漢」政權,史稱「後漢」,這便是五代中的第四個政權。

劉知遠登基後,先是平定了周邊的一些小勢力,之後計劃開始捯飭朝政,一門心思的想當一個好皇帝。

不過,他手底下的大將們,卻沒有他這樣的覺悟,當初擁立劉知遠的人,如今個個都身居高位,而他們如今最大的樂趣,就在於撈錢和內鬥。

比如,當時有個宰相叫蘇逢吉,為了撈錢,規定了乞丐也要交稅。

類似於蘇逢吉這樣的人,在當時的後漢政權中比比皆是,不過,這些人雖說撈錢撈的狠,但對於軍事建設相當重視,因此,即便是他們怎麼折騰,但後漢整體的實力還是相當不錯的。

而劉知遠呢,他這個人沒什麼霹靂手段,同時年齡也比較大,因此大多時候,也只能是聽之任之,並且,他登基一年後,由於舊傷復發,很快就撒手人寰。

在他死後,其子劉承祐登基,是為後漢的第二位皇帝。

作為自幼嬌生慣養的劉承佑來講,他的資歷和威懾力,顯然不如他的父親劉知遠,因此在他登基後,手底下那些老臣對他頗不以為然,有時候在朝堂上議事,甚至有大臣直接反對劉承佑的意見,更有甚者,當場表示皇帝什麼都不懂,還是少說話為好。

這樣的局面,讓劉承佑極為惱火,再怎麼說他也是皇帝,也是要面子的,但大臣們根本就不給他面子,於是,劉承佑左思右想,最終決定,自己動手把這個面子奪回來。

他的辦法是什麼呢?說起來也很簡單粗暴,他把一些反對他的大臣列成了一個名單,只要在名單上的人均是刺殺的對象,然後,隨便找了幾個理由說要召見他們,把這些人騙進宮,最後逐一殺掉。

那麼,劉承佑的 計劃成功了嗎?答案是成功了,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臣根本沒想到年紀輕輕的劉承佑敢對他們動手,因此也就不加防備的進了宮,結果一個接一個被劉承佑幹掉。

按理說,劉承佑這一番操作後,皇位理應是穩若磐石了,但是由於中間他漏殺了一個人,最終導致他以失敗收場。

這個人是誰呢?正是當時任天雄軍節度使的郭威。

之所以劉承佑沒能殺掉郭威,是因為消息不慎走漏,讓郭威有了防備,如果這個時候,劉承佑能向郭威主動示好,將其籠絡過來的話,也不至於會發生後來的事。

但不知道劉承佑是太過興奮還是別的什麼原因,他居然下令將郭威留在京城的家屬全部砍了,包括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都沒放過。

這下郭威算是和劉承佑結下死仇了,既然你殺我全家,那就戰吧。

看到郭威要開戰,後漢朝廷中開始了如何應對的爭論,一部分大臣建議,把那些叛軍的家屬全部抓起來,讓他們登上城門喊話,這樣說不定能瓦解郭威的軍心,還有一部分人建議和郭威談談條件,看有沒有迴旋的餘地。

但劉承佑的干叔叔慕容彥超(劉知遠的結拜兄弟),卻信心滿滿地說,不要慫,就是干。

慕容彥超很早的時候就跟隨劉知遠,也是靠著敢拼敢殺一路走過來的硬漢,而看到干叔叔如此充滿信心,劉承佑十分欣慰,當即把大軍交給慕容彥超,讓他去對付郭威。

而慕容彥超之後的操作卻讓人大跌眼鏡,他放棄堅壁清野的策略,直接帶著大軍開出城,要與郭威展開野戰。

慕容彥超的勇氣確實可嘉,但在實力上卻和郭威差了好幾個級別,因此,在之後的大戰中,慕容彥超大敗,而劉承佑不得已之下,只能棄城而逃。

劉承佑最終的結局十分窩囊,他帶著一幫大臣一路向西北逃去,走到一個叫趙村的地方時,遠遠看到後面塵土飛揚,劉承佑等人以為是郭威的追兵來了,於是趕緊找了個荒草屋躲了進去。

就在這個時候,劉承佑的手下郭允明想以劉承佑的人頭向郭威邀功,因此趁劉承佑不注意,一刀結果了他的性命。

但等到後面的士兵走到跟前後,郭允明這才發現是劉承佑的親兵趕來護駕,看到自己闖了大禍,郭允明無奈只得自刎而死。

至此,五代的第四個政權後漢滅亡,前後也是只傳了二帝。

這邊郭威在帶兵進入京城開封后,與後漢的一幫文武大臣開始商議誰來當皇帝的問題,當時後漢的大臣們表示不如郭爺您來吧,郭威則表示不行,自己是臣子,是來清君側的,怎麼能有這個想法呢?

最終,一幫人商議出一個結果,那就是讓劉知遠的養子劉贇當皇帝,但就在郭威派人迎劉贇來京城繼位的同時,邊關突然傳來了急報。

什麼急報呢?原來是契丹人發兵打過來了。

在「臘肉」耶律德光黯然退出中原後,契丹人內部也出現了不少紛爭,但有一點卻沒有改變,就是缺乏物資的時候,總是來中原搶掠一番。

只不過,一般契丹人都是在秋天的時候來搶掠,畢竟秋天是馬匹機動性最強的時候,但郭威打進京城時,已經是入冬時節,這個時候契丹人來搶掠,實在是不合常理。

而就在眾人為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郭威主動站出來,表示他要親自帶兵,去教訓一下這幫不按自然規律行動的契丹人。

郭威的主動請纓,讓眾人深受感動,之前讓他做皇帝他不願意,如今又要帶兵抵禦外敵,什麼叫做「公忠體國」,郭將軍就是很好的例子。

就這樣,在眾人崇拜的目光中,郭威帶著兵浩浩蕩蕩出發,而大軍剛走到澶州,士兵就發生了譁變。

譁變的士兵中,有幾個代表將郭威從營帳了拉了出來,嚴詞厲色的質問郭威,說,你究竟當皇帝還是不當?要是不當,今天你就別想活著離開。

這種赤裸裸的「恐嚇」,讓郭威不知所措,最終,在士兵的「要挾」之下,郭威勉強同意,手下的士兵不知道從哪裡找出來一塊黃布,披在了郭威身上,歷史上的第一次「黃袍加身」,就這樣發生了。

而在之後,那些「進犯邊境」的契丹人,也許是感受到了郭威的「王霸之氣」,十分識相的「退兵」了,於是,郭威帶著手下人,開開心心的班師回朝。

回到京城後,郭威先是找到後漢的太后,痛哭流涕的表示自己不願當皇帝,但架不住手下人逼的緊,一番表演之後,郭威終於登基了。

至於那個被擁立為皇帝的劉贇,還沒走到京城的時候,就被郭威派人控制起來,最終在喝酒時,「不慎」被酒嗆死了。

一切料理完畢後,郭威登基,定國號為「周」,之所以選這個國號,是因為大臣們給他排族譜,發現他的血統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弟弟的身上,所以,就選了「周」為國號。

郭威建立的政權,後世稱之為「後周」,後周是五代第五個政權,也是五代最後一個政權。

相較於五代的其他四個開國皇帝而言,郭威還是相當不錯的,在他登基之後,勵精圖治,同時他個人也相當節儉,在這種情況下,後周國力蒸蒸日上。

可惜的是,郭威在登基四年後便病逝,繼位的是他的養子郭榮。

為何是養子繼位呢?很簡單,郭威的兒子當年全部被劉承佑殺了,而郭榮本姓柴,是郭威的內侄,自小就跟著郭威長大,基本上和親兒子差不多。

柴榮繼位後,先是率兵平定了原後漢宗室以及部分小國的叛亂,之後經過權衡局勢,在公元959年,親自率兵北征遼國。

如果柴榮這次北征成功的話,那麼之後至少一千年的歷史恐怕的都要改寫,但可惜的是,在柴榮連克遼軍數座城池之際,他突然病倒了。

無奈之下,柴榮只得班師回朝,而在回去的路上,柴榮撿到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由此引起了柴榮極大的懷疑,回到京城後,馬上解除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兵權。

殿前都點檢,是後周時期一個負責禁軍的重要職務,張永德被解除兵權後,自然就需要找個人頂替他,柴榮思來想去,最終決定,讓任水陸都部署的趙匡胤出任殿前都點檢。

而就在同年,柴榮病逝,臨終前指定年僅七歲的四子柴宗訓繼承皇位。

但在柴宗訓繼位後不久,也就是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後周邊境再次傳來急報,說契丹人又打過來了。

之後的戲碼,和當年郭威活著的時候一模一樣,只不過主角換成了趙匡胤。

當時趙匡胤也是挺身而出,表示要去教訓一下這幫契丹人,而大軍走到陳橋的時候,士兵們再次找到一塊黃布,披在了趙匡胤身上,歷史上第二次「黃袍加身」再次上演。

接下來,"犯邊"的契丹人沒了,趙匡胤班師回朝,回去之後,又把當年郭威一把鼻子一把淚的戲碼演了一般,最終,」勉為其難「的接受了柴宗訓的禪讓。

自此,後周滅亡,宋朝建立,在此之後,宋朝通過數十年的征伐,終於實現了統一,而五代亂世也徹底宣告結束。

十國: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和北漢。

十國的政權,部分是與五代同時期存在,滅亡的時間也是在五代期間,而另一部分,則是在宋朝建立後才滅亡的。

前蜀:前蜀的建立者為王建,他原本是唐朝的壁州刺史,之後由於四川大亂,王建便趁勢攻下成都,因功被升任為西川節度使,後多方平亂,又晉封為蜀王。

公元907年,朱溫代唐建梁,王建不願聽朱溫號令,因此就稱帝於成都,定國號為「蜀」,史稱後蜀。

王建前後當了十二年皇帝,在公元918年去世,他死後,其子王衍繼位,但由於王衍貪圖享樂,公然賣官鬻爵,導致朝政一片混亂,最終,在公元925年,被後唐李存勖擊敗滅國。

後蜀:前蜀滅亡不久後,李存勖委任原太原尹孟知祥出任西川節度副使,但不久後李存勖身死,李嗣源繼位,看到中原形勢大亂,孟知祥便訓練兵卒,準備割據蜀地。

在此之後,孟知祥因為軍費問題,與李嗣源發生衝突,導致李嗣源派兵攻打孟知祥,雙方多次交戰,但李嗣源始終未能攻克蜀地,最終無功而返。

沒有了來自中原的威脅,孟知祥開始著手對付四川的其他勢力,通過征戰,最終完成了蜀地的統一,在公元934年,孟知祥於成都登基稱帝,國號為蜀,史稱後蜀。

孟知祥在位僅一百多天便因病去世,他死後,兒子孟昶繼位,此時中原已經是契丹人的天下,孟昶在親政後選擇了偏安一隅,未能做出及時反應,等到後漢建立後,劉知遠下令攻打後蜀,給後蜀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迫使其不得不龜縮在兩川之地。

而到了宋朝建立後,隨著宋朝統一的步伐加快,消滅後蜀也提上了日程,在公元965年,宋軍僅用六十多天就擊潰後蜀大軍,至此,後蜀滅亡。

南吳:南吳的建立者為楊行密,他原本是唐朝淮南節度使,後又被加封吳王,他死後,其子楊渥嗣位,但楊渥被權臣張顥殺害,張顥擁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繼位。

楊隆演在位期間,權臣張顥死在了另一個權臣徐溫手裡,自此,整個南吳的政權落入了徐溫手中,而在徐溫死後,其子徐知誥在公元937年逼迫吳王禪位,由此,南吳宣告滅亡。

南唐:南唐即徐知誥接受吳王禪位後建立的政權,徐知誥在登基後,改名為李昪,自稱自己是李唐的後人,又將國號改為唐,史稱後唐。

後唐建立後,李昪通過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措施,讓國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而在他死後,其子李璟繼位,由此展開了開疆拓土的戰役,前後滅掉閩國、南楚,一度成為了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

但到了後周建立後,南唐的好日子也到頭了,周世宗柴榮三打南唐,不僅令其元氣大傷,還迫使其遷都至洪州偏安,最終,在宋朝建立後,南唐的最後一代君主李煜向宋朝臣服,南唐就此滅亡。

吳越:吳越是臨安錢氏所創,開國者為錢鏐,錢鏐最初效忠於唐朝,唐亡後,又效忠後梁,後梁滅亡後,再次改換旗幟,效忠於後唐。

不過,在他效忠的同時,暗中也積蓄力量,自封為吳越王,當時,新羅、渤海等海外小國均接受吳越的冊封。

錢鏐死後,其子錢元瓘即位,繼續秉承示好中原政權的政策,就這樣一路活到了宋朝開國。

到了公元975年,吳越末代國主為了讓國內百姓免受塗炭,決定接受大臣關於「納土歸宋,舍別歸總」的建議,在公元978年,將全部疆土、兵卒係數獻給宋朝,而吳越也由此退出歷史舞台。

閩國:閔國的開創者為王審知,他原本是唐福建觀察使王潮的部下,因其戰功卓著,很受王潮器重,在王潮臨終時,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王審知。

到了朱溫建立後梁之後,王審知已經占據了福建五州,朱溫便封其為閔王,在此之後,中原雖說政權不斷更迭,但王審知依舊奉中原政權為正朔,始終沒有間斷稱臣納貢。

公元925年,王審知病逝,其長子王延翰繼位稱王,但在他繼位不久,閔國內部爆發了嚴重的內亂,王審知的幾個兒子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終,王延翰被處死,其弟王延鈞接替。

到了公元933年,王延鈞宣布建立「大閩國」,史稱閔國,兩年後,由於王延鈞病重,其長子王繼鵬發動叛亂,將王延鈞和其三子王繼韜等人處死。

王繼鵬即王昶,由於得位不正,在他登基四年後,又遭遇了部下朱文進發動的兵變,最終被殺,他死後,王審知的第七子王延羲繼位。

而王延羲則是個暴虐無道的君主,他繼位後一番胡亂折騰,惹得天怒人怨,朱文進再次發動兵變,致使閔國陷入了內亂之中。

就在閔國內亂的同時,當時實力強橫的南唐看到了機會,決定出兵滅掉閔國,最終在公元945年徹底消滅閔國。

南楚:南楚創建者為原唐湖南軍府事馬殷,公元897年,馬殷在升任武安軍節度使後,逐步消滅了湖南境內的多個割據勢力,到了後梁建立時,朱溫封馬殷為楚王。

而在後唐時期,馬殷繼續開疆拓土,隨著疆域的擴大,成功建立楚國,史稱南楚。

但在馬殷死後,南楚在經歷了馬殷之弟馬希聲和馬希范的治理後,國力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在馬希范在位期間,縱情聲色,奢華無度,更是進一步加劇了南楚的衰弱。

公元947年,馬希范病逝,在他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展開了對王位的爭奪,今天你殺我,明天我殺他,後世將南楚的這一時期稱為「眾駒爭槽」。

最終,在這幾個馬家後人的折騰下,南楚迅速衰落,而南唐看到機會,趁勢將其滅掉。

南漢:南漢為劉隱所創,他在世時,不斷擴張自己在嶺南的勢力,為南漢的開國奠定了基礎,在他死後,其弟劉龑接替,在公元917年登基稱帝。

不過,最早的時候,劉龑定的國號為大越,到了第二年才改為大漢,史稱南漢。

南漢一共存在了五十五年,勢力範圍主要在嶺南,由於後期南漢朝堂上宦官專權,因此致使朝綱混亂,到了公元971年,被宋太祖趙匡胤所滅。

南平:南平是十國中疆域最小的政權,其開創者為後梁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前後共存在四十年,在公元963年,向宋朝納地歸降,自此滅亡。

北漢:北漢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其脫胎於後漢,是當年郭威擁立的那個劉贇的父親劉崇所創,在劉贇莫名死在路上後,劉崇遷怒於郭威,便占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依舊沿用後漢年號,史稱「北漢」。

北漢當時主要靠著依附契丹人而存活,但在宋朝建立後,趙匡胤擊敗遼軍,而北漢也沒了依靠,最終不得不被迫投降,至此宣告滅亡。

綜上,便是五代十國的全部政權以及這期間的政權更迭變化的過程,看到這裡,相信就會明白為何這段歷史很少人提及了,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一段歷史著實混亂至極,同時沒有主線,很容易讓人看著後面忘記前面,也就是看斷片兒,並且,當時的百姓也因為時局備受蹂躪,同時政權更迭過於繁雜,所以很少人會提及這段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bb011ede3284b166452346857c720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