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註冊制下的新股發行價格何以會走高?

2023-04-17     皮海洲

原標題:全面註冊制下的新股發行價格何以會走高?

從今年2月17日起,A股市場進入全面註冊制時代。而主板註冊制的首批10隻新股安排在4月10日集中上市,其中滬市、深市各有5隻註冊制新股。

從主板首批10隻註冊制新股的發行來看,23倍新股發行市盈率的限制果然被大幅突破。除了滬市一隻新股的發行市盈率最低為20.21倍,稍低於23倍市盈率之外,其餘9隻新股的發行市盈率都超過了23倍,發行市盈率分布在26.81倍~90.63倍,最高發行市盈率約為23倍市盈率的4倍。

在取消23倍新股發行市盈率的限制後,全面註冊制下的新股發行價格呈全面走高之勢。實際上,這種發行價格的走高在科創板、創業板新股中表現得更加明顯。比如,緊接著主板首批10隻新股發行的科創板新股某某科技,在行業市盈率為58.19倍的背景下,其發行市盈率高達368.92倍,是行業平均市盈率水平的6.34倍,發行價格高達245.56元,直接將不少投資者嚇得趴下。

為什麼註冊制下的新股發行價格會走高,甚至是大幅走高?這是值得市場各方面來思考的一個問題。畢竟新股發行價格的過度走高,並因此引發「三高」(高市盈率、高發行價、高超募)發行,這被視為是股市的一大毒瘤。它不僅造成了有限的股市資源的大量浪費,而且還加劇了新股的投資風險,嚴重損害了公眾投資者的利益。因此,「三高」發行是妨礙股市健康發展的,這個毒瘤必須予以剷除。

那麼,在股市進入全面註冊制時代能否剷除「三高」發行的毒瘤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雖然從表面上來看,註冊制的實行推高了新股發行價格,但實際上,註冊制的實行與新股發行價格的走高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比如在2020年的時候,註冊制下的科創板甚至出現過「三低」發行。如當年9月發行的某某新材,發行價只有2.49元;發行市盈率僅為11.51倍,計劃募資2.155億元,實際募資1.076億元,遠未完成募資目標。可見,即便是註冊制,新股也可以不是「三高」發行。

那麼,為什麼註冊制下的新股發行價格容易走高,甚至會引發「三高」發行呢?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這樣幾點。

一是過去新股發行長期形成的「新股不敗」現象,讓投資者對註冊制下的新股高價發行的破發風險認識不足,以至投資者還是熱衷於打新股。雖然註冊制下的新股發行也出現了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現象,但投資者又心存僥倖,認為自己中籤的新股不會破發,所以投資者還是踴躍打新,導致新股發行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狀態,新股發行價格也因此而走高。

二是市值配售打新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在23倍發行市盈率限制的背景下,市值配售是中小投資者的一項福利制度。但在取消了23倍市盈率限制的情況下,市值配售就不再是投資者的福利了,它甚至會帶給投資者打新的風險。在全面註冊制的市場環境里繼續實行市值配售,讓投資者沒錢也可以打新,從而導致新股發行的虛假繁榮,並推動新股發行價格的走高。

三是詢價制度沒有體現出市場化發行的原則。在經歷了2020年某某新材的「三低」發行之後,管理層對新股詢價制度進行了修改,從而引導詢價機構報高價。畢竟報高價的機構可以參與網下配售,而報低價的卻被淘汰出局。並且報高價的機構並不需要按自己的高報價認購新股,而是按最終確定的發行價來認購新股,這就讓報高價的機構成為受益者。因此,目前的詢價制度是對報高價機構的一種鼓勵。實際上,如果按詢價機構的報價來認購新股,這更符合市場化原則,詢價機構的報價就會慎重許多。

四是保薦機構為了收取超額保薦費用而推高新股發行價格。註冊制下的新股高價發行,甚至「三高」發行,保薦機構是重要推手,而其目的就是為了收取高額的保薦費用。目前對保薦費用的收取,管理層並沒有限高,尤其是超額募資部分,保薦機構的收費很高,通常都在募資的10%以上。對高額保薦費用的追逐,推高了新股發行價格。一些保薦機構為了一己私利,干出損害公眾投資者利益的事情。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的存在,從而造成了註冊制下新股發行價格的走高,甚至出現了「三高」發行的現象。由此可見,新股「三高」發行與註冊制並無必然聯繫,只要管理層對症下藥,是完全可以讓註冊制下的新股發行回歸理性狀態的。實際上,只有新股的理性發行才是全面註冊制之福,同時也是中國股市之福,股市投資者之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b90ced64d52f221eecc6e8622b5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