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1712.6.28—1778.7.2),法國思想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新愛洛綺絲》《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盧梭
在歷史上多得難以計數的自傳作品中,真正有文學價值的顯然並不多,而成為文學名著的則更少。至於以其思想、藝術和風格上的重要意義而奠定了撰寫者的文學地位——不是一個普通的文學席位,而是長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許只有《懺悔錄》了。
這部名為「懺悔」實為「控訴」的《懺悔錄》(1781—1788)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五十年的生活經歷,講述了他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一生。盧梭曆數了他孩提時代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入世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與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醜惡與腐朽。作品思想內容豐富,人物形象鮮明,情節生動真實,是盧梭文學創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部。
他能把瘋狂的性格描繪得美麗端莊,把不規的行為塗上燦爛的色彩,他的言語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淚水。
——德國詩人拜倫
選段
我生下來的時候幾乎是個死孩子,能否把我養活,希望很小。我身上還帶著一種生來的病根,它隨著年歲而加重,現在雖然有時稍微減輕,但那只是為了叫我換一種方式挨受更殘酷的痛苦。我父親有一個妹妹,她是個聰明親切的姑娘,她對我照拂備至,終於把我救活了。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她還健在,不過已經是八十高齡的老人了,她還侍候著比她年輕,但因飲酒過度而損傷了身體的丈夫。親愛的姑姑,我不怨你把我救轉來讓我活下去,我痛心的是,你在我年幼時費盡心力照顧我,而我在你的晚年卻不能有所報答。還有我那位親愛的老乳母雅克琳娜,她也健在,精神矍鑠,身體壯實。在我出生時給我扒開眼睛的手,很可能還要在我死的時候給我合上眼睛。
我先有感覺後有思考,這本是人類共同的命運。但這一點我比別人體會得更深。我不知道五六歲以前都做了些什麼,也不知道是怎樣學會閱讀的,我只記得我最初讀過的書,以及這些書對我的影響:我連續不斷地記錄下對自己的認識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我母親留下了一些小說,吃過晚飯我就和父親讀這些小說。起初,父親不過是想利用這些有趣的讀物叫我練習閱讀,但是不久以後,我們就興致勃勃地兩個人輪流讀,沒完沒了,往往通宵達旦。一本書到手,不一氣讀完是決不罷休的。有時父親聽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
這種危險的方法,不久便使我非但獲得了極端嫻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還叫我獲得了在我這樣年齡的人誰也沒有的那種關於情慾方面的知識。我對事物本身還沒有一點兒概念,卻已經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我什麼都還不理解,卻已經感受到了。我接二連三感受到的這些混亂的激情,一點也沒有敗壞我的理智,因為我那時還沒有理智,但卻給我造成了一種特型的理智,使我對於人生產生了荒誕而奇特的看法,以後不管是生活體驗或反省,都沒能把我徹底糾正過來。
(范希衡 等譯)
(撰稿人:colette)
《懺悔錄》試聽片段
版權所有,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