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月高發期,褐斑病的識別與防治刻不容緩

2019-07-21     種地人

褐斑病的由來:

褐斑病主要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 經常危害瓜果類、蔬菜類經濟作物和花卉草坪等植被,是作物常見的真菌性病害之一,防治要以物理方法和化學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技術為主。該病全年都可發生,但以高溫高濕的多雨炎熱夏季(6-9月)為害最重。單株受害葉片、葉鞘、莖稈或根部,出現梭形、長條形、不規則形病斑,病斑內部青灰色水浸狀,邊緣紅褐色,以後病斑變成黑褐色,腐爛死亡。

草莓褐斑病危害:

主要為害葉片。初生褐紫色小圓斑,後擴展為大小不等的圓形至橢圓形或不定形斑,病斑中部褪為黃褐色至灰白色,邊緣紫褐色,斑面輪紋明顯或不明顯,其上密生小黑點。

草莓褐斑病的防治:

預防方案: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或者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噴霧,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5000倍噴霧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3000倍噴霧。

治療方案:輕微發病時,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2000倍液稀釋噴施,5-7天用藥1次;病情嚴重時,按1000倍液稀釋噴施,3天用藥1次,噴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施藥時間:避開高溫時間段,最佳施藥溫度為20℃-30℃。

冬棗果實褐斑病

葉片褐斑病狀

果樹褐斑病的危害

褐斑病病菌主要危害嫩葉、新梢和幼果,引起落葉,落果和枯梢,未脫落果實也因果面病斑【不危害果肉】,影響商品品質無法上市鮮銷。感病植株的果實從剛剛座果一直到采果前都可以感染並導致嚴重落果,落葉和枯枝從4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下旬。

褐斑病發病早、侵染時間長、危害重。該病害的發生幾乎存在於果樹的整個生長周期,以春梢、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4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下旬-10月上旬)發病最重。

連續降雨,初晴高溫不斷,突然發生毫無徵兆,防治果樹褐斑病一定抓住這幾個防治關鍵期,能夠事半功倍!

果樹褐斑病的防治:

為了防治好褐斑病,力爭高產優質,望廣大果農朋友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保葉工作,堅持多雨多噴的原則,雨前噴保護劑,雨後噴滲透劑,同時搞好果樹的肥水管理,增強樹勢,將褐斑病控制在有效防治範圍內。

藥劑防治:

藥劑選擇:根據對防治褐斑病的藥效檢驗,防治褐斑病時間最長效果最好的藥劑可選擇多抗黴素、代森錳鋅、戊唑醇、甲基硫菌靈、苯醚甲環唑、多菌靈。在藥劑對路的前提下,以上配方可以交替使用。

果園病害尚未發生前,要噴洒好保護性殺菌劑,病害發生後應配合使用內吸性殺菌劑。保護性殺菌劑可選用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內吸性殺菌劑可選用25%戊唑醇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500—2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 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施農藥時宜用霧化效果好的噴頭,做到樹冠內外、上下和葉片的正反兩面都要均勻著藥。

從6月中旬套袋後起,果農即可交替噴施波爾多液和代森類(80%全絡合態代森錳鋅) ,或者選用77%多寧800倍液、80%丙森鋅600倍液。每10—15天一次,雨前用藥。保證每次出現超過2天的連續陰雨前,葉面和枝條都處於藥劑的保護中。如降雨前沒有及時噴藥,果農可在連續陰雨間歇期補噴代森錳鋅、波爾多液或其它相關藥劑。比如吡唑嘧菌酯具一定的內吸治療效果,無雨時持效期能達10天;咪鮮胺有一定內吸治療效果,因此都可供選擇應用。

配藥時必須做到2次稀釋,決不能把藥倒入罐內靠行走擺動混藥,那樣把藥攪不均勻,噴到樹上易造成藥害和果銹。要根據降雨情況決定噴藥次數和停藥時間,不能想停就停。根據降雨情況預報,今年噴藥應在8~9次,停藥時間應在8月中下旬,一般噴藥間隔期最長不能超過25天。

黃瓜褐斑病

黃瓜褐斑病的危害

黃瓜盛瓜期開始發病,中、下部葉片先發病,向上發展。初期在葉面生出灰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展成大小不等的圓形或近圓形邊緣不太整齊的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病斑多數直徑8~15毫米,小的3~5毫米,大的20~25毫米。

後期病斑中部顏色變淺,有時呈灰白色,邊緣灰褐色。濕度大時病斑正、背面均生稀疏的淡灰褐色霉狀物。有時病斑相融合,葉片枯黃。發病重時,莖蔓和葉柄上也會出現橢圓形的灰褐色病斑。

黃瓜褐斑病的防治

管理上應加大通風量,降低棚內空氣濕度,控制病害發展。及時疏除植株下部的老葉和病葉,減少傳染源,控制病菌傳播。晴天澆水後可以閉棚增溫,將棚溫升高到40-45℃,並持續1-2小時,利用高溫殺滅棚內的病菌。通過調控環境,再結合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加百泰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噴霧,就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友情提示:褐斑病的發病條件

褐斑病:發病適溫為21℃—32℃。因此,發病盛期主要在夏季。當氣溫升至大約30℃,同時空氣濕度很高(降雨、有露、吐水或潮濕天氣等),且夜間溫度高於20℃時、造成病害猖獗。另外,枯草層較厚的老草菌源量大,發病重。低洼潮濕、排水不良、田間鬱閉、氣候溫度高,偏施氮肥,植株旺長,組織柔嫩,凍害,灌水不當等因素都極有利於病害的流行。

歡迎大家留言補充,感謝關注種地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NCaL2wB8g2yegNDjc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