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橋,故名虎渡橋,又名通濟橋,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榜山鎮馬崎村東,橫跨於九龍江的北溪與西溪交匯入海處。這裡兩岸峻岭夾峙,江寬流急,地勢十分險要,古稱"三省通衢"。與泉州的洛陽橋,晉江的安平橋,福清的龍江橋合稱為古代"福建四大石橋"。近年又被《世界之最》書籍列為世界最大的石樑橋。據《讀史方輿紀要》稱:"江南石橋,虎渡第一"。2001年06月25日,江東橋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南宋以前,該橋未建之前,這裡原為南北過往行人必經之渡口。此處兩岸峻山對峙,江寬流急,波濤洶湧,小舟渡江,進寸退尺,搖晃欲傾。南宋嘉定七年,郡守莊夏始鳩工於此,壘石為橋墩,但因水深流急,拋石皆被沖走,難於奏效。一天,工匠看見老虎負子渡江,游過一段急流即棲息片刻,再游再息,終達對岸。於是工匠沿虎渡水線,進行勘探,發現這一線路不僅水較淺,且水下有石如阜,便尋此線選址築墩,終於成功,因此人們把此橋稱為"虎渡橋",自此江東險阻成通衢。
嘉熙元年,該橋橋面木板被火燒毀,漳州郡守李韶倡改鋪石板為橋面,並帶頭捐錢,發動里人和寺廟僧人募捐,共籌資數10萬元,歷時四載,建成石橋。後經元、明、清,石橋又屢屢遭毀,屢屢修復,是一座梁式大橋,此橋總長約335米,某些石樑長達23.7米,沿寬度用三根石樑組成,每根寬1.7米,高1.9米,重達200多噸。《龍溪縣誌》記此石橋"廣二十尺,長二千尺",橋孔"十有五道"。尚存古橋的五座完整橋墩、兩跨橋面及殘墩基9座和東西金剛牆,殘長100.35米。橋墩以0.35×0.4×5.2米的條石交錯疊砌,呈艦首形,通長11.4米,寬5.3米。墩間每跨以3-5條石樑鋪成橋面。
江東橋的石樑每條長22至23米、寬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達近200噸。這是橋樑建築中的偉大創舉,中外建橋史上的奇蹟。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來此考察之後驚嘆不已,在他所著的《中國石拱橋》一文中提到此橋"石樑一塊就有200來噸重,究竟是如何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親臨考察後在他所著的《中國科技史》一書中說:"江東橋建築是一個有趣的歷史性問題。"
抗戰中,為阻止日軍進犯漳州,當局於廈門淪陷後炸毀該橋。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撥款修復。1972年,按國家標準改建成混凝土結構的國道公路大橋。為讓後人領略這座古橋樑的原來風貌,修建時特地保留沒有遭毀的五座橋墩和兩孔完好的古石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