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家長給孩子準備的玩具數量和種類也是越來越多。隨著孩子玩具的不斷增加,家長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對玩具的喜愛只有三分鐘的熱情,再喜歡的玩具玩一會後就不再碰了,之後再要求買新的。先不說買玩具花費的費用,如此多的玩具把家裡的空間也占得滿滿的。
對於玩具,孩子的三分鐘熱情讓家長摸不著頭腦
小旭家的娃今年3歲多,周末的時候一家人去商場溜達,在玩具店門口看到一個6、7歲的哥哥拼裝積木特別厲害,小旭的兒子也吵著要買和哥哥一樣的玩具。小旭想著正好家裡也沒有類似拼裝的玩具,玩這個也能鍛鍊到孩子的手腦,所以就同意了。
沒想到還沒到10分鐘,就聽到兒子一邊發脾氣一邊拍打玩具的聲音。明明是剛剛買回來的玩具,孩子不到三分鐘的熱度就不喜歡玩了。小旭一邊安慰孩子一邊詢問原因,可兒子除了發脾氣什麼也不說。而且這個玩具被兒子裝起來後,再也沒看到他拿出來玩。
這種情況小旭已經遇到過好多次了,很多玩具孩子都是三分鐘熱度,最多超不過一天。之後便頻繁要求買新的,小旭也是不堪其辱,畢竟玩具受得了,自己的錢包也是受不了啊~
孩子對玩具「三分鐘熱度」,可能是這幾個原因
1)玩具與孩子年齡不符
相信小旭兒子的情況其他家長也遇到過,明明買的時候孩子非常喜歡這個玩具,但拿到家之後玩了一會就不再玩了。出現這個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孩子拿到玩具後,和想得不一樣。
比如有的玩具包裝起來很好,但打開之後發現其實是很簡單的玩具,孩子早已經過了玩這種玩具的年齡,覺得無聊所以就不再玩了。還有一種可能是玩具的難度太難,比如上文中小旭的兒子,看到6-7歲的哥哥拼得積木很好,而作為3歲多的他是很難做到的。
當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能夠完成玩具的時候,就會發脾氣,以至於對這類玩具開始產生排斥情緒,說到底就是玩具的適用年齡與孩子的年齡不符。雖然很多玩具在包裝上都有標註適合的年齡,但每個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同,所以很難準確判斷。
2)自我的一種保護
當孩子有難過、害怕、失敗的情緒時,就會用哭鬧、發脾氣等方式來表達,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當孩子玩玩具忽然開始發脾氣,以至於把玩具扔到一邊時,其實也是因為內心受到了打擊,用憤怒來做心靈的防禦的方式。
3)引起家長的關注
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是最大的,當感到害怕或被打擊後,會希望得到家長的安慰。但是當發現家長並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情緒變動後,就會通過發脾氣或哭鬧來引起家長的關注。
但也有的孩子會通過買玩具這件事來吸引大人的注意,自己表示不喜歡這個玩具,實際上是希望父母能陪自己一起玩。
面對孩子玩玩具「三分鐘熱度」的情況,家長要如何處理呢?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被玩具的外表所吸引,他們玩耍的意念僅僅停留在很淺的一個層次,像按一下按鈕,摸一摸,錘一錘,滿足了好奇心後,玩具就會被孩子扔到一邊,也就是我們所見到「三分鐘熱度」。
當然,對於孩子這種情況,父母置之不理肯定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找到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以對比上面內容逐一排查。
無論是哪種情況,當孩子從玩具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成就感時,他才能在玩玩具上更被驅動。
護芽媽媽想說:
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會遇到很多的難題,對於玩玩具容易出現三分鐘熱情的孩子,可能需要家長更多的關注和引導。無論是哪個階段的問題,都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引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901d9fcb919871b6693360e883d3d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