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實探山區的老年餐桌,住得遠也應吃得好!

2023-12-09   北京交通廣播

原標題:記者實探山區的老年餐桌,住得遠也應吃得好!

導 讀

如何讓老年餐桌走得更近、更好?

選擇「居家養老」還是「社區養老」?

老年人「出行難」、「就醫難」如何破解?

北京廣播電視台推出大型新聞行動「都來為老人辦實事!」多路記者深入街道、社區、醫院,了解老年群體的實際問題,尋找優秀案例、進行剖析研討。冬日暖陽,現在出發,都來為老人辦實事。北京廣播電視台在行動!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本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414萬人,其中超147萬老年人生活在城六區以外的區域。受地理條件、生活習慣、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在遠郊區運營老年餐桌似乎存在著先天的短板。

北京交通廣播記者蘇寧實地探訪了幾家位於郊區甚至山區的老年餐桌,他們的運營現狀怎麼樣?遇到了哪些問題?又有何破局之道呢?北京廣播電視台大型新聞行動「都來為老人辦實事」,今天推出系列報道《「以食為先」做好「老年助餐」》第三期《住得遠也應吃得好》。

開在大山裡的老年餐廳

這裡不同於城市的喧囂,這裡是海拔225米的門頭溝區安家莊村。背靠巍峨大山,村前挨著永定河,在這樣一座位於大山裡的村莊有一個老年餐廳占地近一千平方米。王平鎮安家莊村鎮派第一書記劉曉永介紹說:

劉曉永:我們的右側的位置總共14間餐廳用房,有日間照料室、文化閱讀室、洗浴室、醫療保健室……這是原來學校的校址改建而成的,加上廚房,還有戶外的就餐區域,都是集體土地讓給村裡老年人做福利了。

劉曉永:我們的右側的位置總共14間餐廳用房,有日間照料室、文化閱讀室、洗浴室、醫療保健室……這是原來學校的校址改建而成的,加上廚房,還有戶外的就餐區域,都是集體土地讓給村裡老年人做福利了。

老年餐廳入口/記者拍攝

由於今年夏天一場洪災的侵襲,老年餐廳的部分房屋設施被毀,目前還處於休整狀態沒有開張。本就是村民的主廚劉大姐每天還會來打掃打掃廚房,避免因為閒置過久滋生細菌。

劉大姐:我在這兒做飯就好像給家裡人做飯那種感覺,想往好了做。給老年人做飯就是做軟和點,做點什麼饅頭、發糕這些老年人愛吃的。只要有人說我做的飯好吃,我心裡特別高興,我還想做。

劉大姐:我在這兒做飯就好像給家裡人做飯那種感覺,想往好了做。給老年人做飯就是做軟和點,做點什麼饅頭、發糕這些老年人愛吃的。只要有人說我做的飯好吃,我心裡特別高興,我還想做。

劉曉永書記(右)在待整修的餐廳用房前接受採訪/村民拍攝

好多村民都曾是這裡的常客,早就盼著老年餐廳能重新開放,直言這裡讓他們感受到了一份大山裡的「小確幸」。

村民1:我也65歲了,自己也懶得做,而且那邊吃的也好,一天三頓,早晨雞蛋、粥、拌菜,中午兩葷一素的,每天都變著花樣做。而且我們交錢也少,一個月交200塊錢,坐一塊大家一起吃其樂融融的挺好的。

村民2:以前親戚們來了一瞅,這山溝里咱自己都覺著腰直不起來,覺得實在是不好看。現在他們一來我自個兒覺得特別自豪,看我們村就是不一樣。我們歲數大了腿疼腰疼的買不上菜,你這吃飯什麼菜都有,而且健康,吃著挺舒服的。

村民1:我也65歲了,自己也懶得做,而且那邊吃的也好,一天三頓,早晨雞蛋、粥、拌菜,中午兩葷一素的,每天都變著花樣做。而且我們交錢也少,一個月交200塊錢,坐一塊大家一起吃其樂融融的挺好的。

村民2:以前親戚們來了一瞅,這山溝里咱自己都覺著腰直不起來,覺得實在是不好看。現在他們一來我自個兒覺得特別自豪,看我們村就是不一樣。我們歲數大了腿疼腰疼的買不上菜,你這吃飯什麼菜都有,而且健康,吃著挺舒服的。

營業期間的餐廳廚房/受訪者供圖

劉曉永書記告訴記者,老年餐廳營業期間,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只需要繳納200元就能吃到一日三餐,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費來吃。腿腳不便的老人,村裡還安排了兩位村民跑腿兒送餐。但在幾年前,這裡的老年餐廳還常常讓村民很有意見。先天的區位短板帶來的食材和人工成本的增加讓運營方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劉曉永:一個是食材的採購,還有工作人員不是本地人,上下班的路途比較遠,存在好多困難。另外他做的這個餐飲的花樣、味道不符合安家莊村老百姓的飲食習慣,逐漸的也停滯了幾次,搞得老百姓意見比較大。

劉曉永:一個是食材的採購,還有工作人員不是本地人,上下班的路途比較遠,存在好多困難。另外他做的這個餐飲的花樣、味道不符合安家莊村老百姓的飲食習慣,逐漸的也停滯了幾次,搞得老百姓意見比較大。

崎嶇的山路/記者拍攝

為了把為老服務做好,村集體決定從集體經濟中劃撥一部分資金來貼補老年餐廳;僱傭本村村民承擔主廚和幫廚以及配送的工作;山路彎曲,食材的採購成本自然較高,如何降低這部分成本呢?劉曉永書記表示:

劉曉永:因為我們本地沒有食材的話就得上門頭溝城區,咱們這兒到門頭溝大約在30公里,來回採購就造成了費用的加大。我們本屆村委會組織村民整理荒灘地建立了自己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這是從根兒上解決了老年用餐食材的問題。另外,我們不單是為老服務,我們也結合了紅色教育基地,外區縣的學員來就餐的場所也選擇了在這個地方,這個團餐它有一部分收入可以定期反饋給老年驛站,這麼良性循環以後,它就慢慢越來越壯大。

劉曉永:因為我們本地沒有食材的話就得上門頭溝城區,咱們這兒到門頭溝大約在30公里,來回採購就造成了費用的加大。我們本屆村委會組織村民整理荒灘地建立了自己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這是從根兒上解決了老年用餐食材的問題。另外,我們不單是為老服務,我們也結合了紅色教育基地,外區縣的學員來就餐的場所也選擇了在這個地方,這個團餐它有一部分收入可以定期反饋給老年驛站,這麼良性循環以後,它就慢慢越來越壯大。

村委會組織村民平整荒地/受訪者供圖

一套組合拳下來,老年餐桌總算走上了正軌。雖然一場洪災讓一切再度陷入停滯,但劉曉永表示,他們也準備趁此機會來次升級。明年春天,再度迎接村裡老人回歸餐桌。

劉曉永:今年我們也申報了一個修復計劃,等到來年開春修繕完畢,我們再把老年人都接回來繼續為他們服務。任何一個村級集體只有把老年人照顧好了,他的兒女包括親戚朋友才能減輕好多負擔,能踏踏實實在外邊就學、上班。

劉曉永:今年我們也申報了一個修復計劃,等到來年開春修繕完畢,我們再把老年人都接回來繼續為他們服務。任何一個村級集體只有把老年人照顧好了,他的兒女包括親戚朋友才能減輕好多負擔,能踏踏實實在外邊就學、上班。

經營八年,不斷升級的老年餐廳

相比之下,距離安家莊村90公里外的順義區石園東區老年餐廳離城區更近,這個冬天也更熱鬧一些。

上午10點,後廚鍋碗瓢盆碰撞的聲音奏出一首歡快的樂章。冒著熱氣兒的小雞燉蘑菇、配合廚師手部動作在空中翻滾的白玉菇炒青椒、色澤鮮亮的糖醋裡脊等菜品一一被端上打菜台。頤福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任、社區老年餐廳負責人劉金蘭介紹:

劉金蘭:9:30分早餐結束後,大家就立刻投入午餐的戰鬥,做完菜以後10:30分老年人就陸續來了。老年人來了以後聚在一起,大家可以聊聊天,是一種聚會的感覺。

劉金蘭:9:30分早餐結束後,大家就立刻投入午餐的戰鬥,做完菜以後10:30分老年人就陸續來了。老年人來了以後聚在一起,大家可以聊聊天,是一種聚會的感覺。

石園東區老年餐廳/記者拍攝

10點半,就陸續有老年人前來就餐或打包。75歲高齡的張大爺每天飯點兒都會從幾公里外的地方來這兒打飯,他笑稱,這裡是孩子「指定」的就餐點。

張大爺:從這兒一成立起來就差不多在這兒吃。我兒子說除了這兒哪兒都別去,因為這裡乾淨實惠,沒有各種添加劑,還有營養。比咱家裡做便宜還吃得好。

張大爺:從這兒一成立起來就差不多在這兒吃。我兒子說除了這兒哪兒都別去,因為這裡乾淨實惠,沒有各種添加劑,還有營養。比咱家裡做便宜還吃得好。

鍋氣十足的後廚/記者拍攝

11點左右,餐廳里就幾乎坐滿了人。劉金蘭也在大廳里穿梭,招呼詢問著老人有什麼缺的、需要的。其實,她如今也是一名60歲的老人了,老年餐廳運營8年來,從剛開始的不被接受、常常入不敷出到現在終於有了起色,她也曾瀕臨崩潰。

劉金蘭:我們這些人要真是考慮到利益的問題,那肯定就是真的辦不下去了……老年人過日子常常精打細算,他的一餐有可能說剩菜兌點水、泡點面都可以叫一頓飯。當初咱們建老年餐廳的時候第一年虧了98萬,那時候真的可急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要堅持老年人的菜品品質不變,原材料品質不變。同時我們把庫房整體打開,讓老年人看到原材料採購的東西,這樣大家慢慢從不認可到認可,認可到依賴,後來很多老年人把這兒當成家了,他就說這是我的餐廳。

劉金蘭:我們這些人要真是考慮到利益的問題,那肯定就是真的辦不下去了……老年人過日子常常精打細算,他的一餐有可能說剩菜兌點水、泡點面都可以叫一頓飯。當初咱們建老年餐廳的時候第一年虧了98萬,那時候真的可急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要堅持老年人的菜品品質不變,原材料品質不變。同時我們把庫房整體打開,讓老年人看到原材料採購的東西,這樣大家慢慢從不認可到認可,認可到依賴,後來很多老年人把這兒當成家了,他就說這是我的餐廳。

準備就緒的午餐/記者拍攝

劉金蘭作為一名順義本地人,擔任著順義區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為了讓老年餐廳實現可持續發展,她充分盤活手中的餐飲資源,也常聯繫各大高校的營養學老師研究制定更適合老年人的食譜,還在餐廳里安裝了為老餐飲智能管理系統,讓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健康情況挑選合適的餐品。但她也表示,很多工作離不開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劉金蘭:首先資金上就是壓力,一個是人工成本太高了,你再交場地租金的話就更難。有的人打著這個品牌做老年餐,品質上達不到。必須得是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市場化運作,這樣我們才能從「輸血」到「造血」。

劉金蘭:首先資金上就是壓力,一個是人工成本太高了,你再交場地租金的話就更難。有的人打著這個品牌做老年餐,品質上達不到。必須得是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市場化運作,這樣我們才能從「輸血」到「造血」。

餐廳內的錦旗/記者拍攝

順義區石園街道工委委員、二級調研員周明遠坦言,基層要想引進並留住老年餐桌運營方,不僅要在場地、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在調研、組織方面也應做好深度服務。

周明遠:一個是場地的支持,因為舉辦老年餐廳它又要有半公益性,又不能老賠本。如果賠本了,這餐廳可能也運營不下去了。比如說我們石園東區這個老年餐廳,就是社區活動中心拿出了一部分房屋;再有一個就是資金上的扶植與支持,我們街道出資把裡邊的燃氣設施,還有用餐環境整體進行了改造;甚至於我們從數據各個方面也是一個聯動。社區提供一些基本的情況,然後企業他能夠知道社區的老人目前是什麼狀況,最需要的是什麼,應該優先解決什麼。

周明遠:一個是場地的支持,因為舉辦老年餐廳它又要有半公益性,又不能老賠本。如果賠本了,這餐廳可能也運營不下去了。比如說我們石園東區這個老年餐廳,就是社區活動中心拿出了一部分房屋;再有一個就是資金上的扶植與支持,我們街道出資把裡邊的燃氣設施,還有用餐環境整體進行了改造;甚至於我們從數據各個方面也是一個聯動。社區提供一些基本的情況,然後企業他能夠知道社區的老人目前是什麼狀況,最需要的是什麼,應該優先解決什麼。

整潔的就餐環境/記者拍攝

據了解,石園街道轄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1.34萬人,占轄區總人口的18.3%。雖然老年餐廳還沒有走進每一個社區,但在周明遠看來,下大力氣解決好老年人的用餐問題,不僅是送健康,更是送溫暖、送安全。

周明遠:因為這些老年人有的是孤寡老人,出一點事兒比如跌倒、小的火情都可能對他們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讓他們有地方吃飯就避免了這些隱患,這是安全問題;還有就是健康,老年人在家裡就泡一點方便麵或者隨便吃兩口,對他們的身體也是極大的傷害;另外老年人自己在家庭裡邊比較孤獨,心理上也容易有一些問題,所以我們這個老年餐廳實際上解決了老年家庭的這些溫暖、安全、健康等一系列的問題。

周明遠:因為這些老年人有的是孤寡老人,出一點事兒比如跌倒、小的火情都可能對他們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讓他們有地方吃飯就避免了這些隱患,這是安全問題;還有就是健康,老年人在家裡就泡一點方便麵或者隨便吃兩口,對他們的身體也是極大的傷害;另外老年人自己在家庭裡邊比較孤獨,心理上也容易有一些問題,所以我們這個老年餐廳實際上解決了老年家庭的這些溫暖、安全、健康等一系列的問題。

積極發展老年餐桌/記者製圖

在記者聯繫採訪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家位於郊區縣的老年餐桌已經停業或者直言運營的不好,不願接受採訪。在北京農學院農村區域發展系主任,教授苟天來看來,遠郊區縣發展老年餐桌確實有著先天的短板,運營成本往往更高,但菜品定價往往更低。從市場經濟的角度比較難實現盈利,也就很難保持企業的積極性。可以嘗試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激發老人們的積極性和內在活力。

苟天來:老年餐桌實際上不只是一個吃飯,還能夠提供一個情感網絡支持。如何用一個優勢的視角看待老年人,怎麼樣讓老年人發揮他們自身的這個餘熱其實需要探索一種機制,比如他們種的庭院的蔬菜、雜糧送到老年餐廳相當於入個伙,自身再投點勞動力,變成一個大家充分參與的養老事業。

苟天來:老年餐桌實際上不只是一個吃飯,還能夠提供一個情感網絡支持。如何用一個優勢的視角看待老年人,怎麼樣讓老年人發揮他們自身的這個餘熱其實需要探索一種機制,比如他們種的庭院的蔬菜、雜糧送到老年餐廳相當於入個伙,自身再投點勞動力,變成一個大家充分參與的養老事業。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鄭風田則建議,無論多難,在遠郊區縣也應堅持發展老年餐桌。政府可以充分盤活手中資源,讓企業既能做好公益服務,也能獲得利潤盈餘。

鄭風田:現在全國14億人口,其中8億農村戶口的人。真正在農村生活的是5億人,有3億農村最好的青壯年都出去了,所以這樣導致農村的老人們子女都不在身邊,所以怎麼讓這些老人能夠有一個非常幸福的晚年,吃住方便一點,是全國很多地方都在做的事兒。老年的餐廳要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還是離不開上級部門的投入,也有些地方採取「給你一塊肉,但是也讓你啃頭」的方法,企業在農村做養老事業,那同時農村的一些項目可以給這些企業,這樣企業搞旅遊、觀光度假的同時也順便給養老提供一些社會服務。

鄭風田:現在全國14億人口,其中8億農村戶口的人。真正在農村生活的是5億人,有3億農村最好的青壯年都出去了,所以這樣導致農村的老人們子女都不在身邊,所以怎麼讓這些老人能夠有一個非常幸福的晚年,吃住方便一點,是全國很多地方都在做的事兒。老年的餐廳要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還是離不開上級部門的投入,也有些地方採取「給你一塊肉,但是也讓你啃頭」的方法,企業在農村做養老事業,那同時農村的一些項目可以給這些企業,這樣企業搞旅遊、觀光度假的同時也順便給養老提供一些社會服務。

內容來源:北京交通廣播北京交通廣播記者 蘇寧、主編 朱來生

編輯:劉慧明

值班主編:車水

監製:趙鵬

點個

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