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孫朱允炆的皇權之路,「削藩」過急反受其害,朱棣「靖難」崛起

2023-11-17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太孫朱允炆的皇權之路,「削藩」過急反受其害,朱棣「靖難」崛起

朱標,至正十五年(1355年)出生,朱元璋稱吳王,朱標即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十三歲的朱標被立為皇太子,甫一出世朱標便被賜予了厚望,朱元璋曾教導朱標「仁、明、勤、斷」,接班人位置可以說穩固無疑。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十八歲的朱標風寒病逝,十六歲的嫡長孫朱允炆因此被立為皇太孫,即此後的建文帝。幼主當政、叔父強勢,自然而然便有了矛盾與衝突,此後的急迫削藩更是給了燕王朱棣不得不發動「靖難」以奪權。

明初的藩王權勢頗重,當時尚有北元殘餘,而將領手握重兵又不受朱元璋信任,因此朱元璋認為還是自家子孫坐鎮邊境保衛國都的妥當。事實上,洪武末年朱元璋便看出了藩王們對於幼主的不屑,朱允炆問道:「以德爭取,以禮約束,實在不行再削藩更換封地,興兵討伐乃迫不得已。」可以說,皇太孫的應答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然而說是一回事,甫一即位朱允炆便迫不及待的削藩了。

朱允炆與父親朱標同樣為書生性格,提倡以仁義治國,或許不符合打天下的創業君主形象,但守成卻是綽綽有餘的更何況還有朝臣輔佐。

朱棣受封燕王時不過十歲,且此時北元勢力殘餘,燕王朱棣可節制駐地大將,且多次參與戰鬥擁有著從小鍛鍊的軍事能力。不過,這種分封之制實際上對中央政府有著極大隱患,此後便是明證,翰林院葉伯巨因此以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為教訓勸諫朱元璋,結果葉伯巨反被投入牢獄。

如若太子朱標仍在世,或許還鎮得住這些兄弟們,可惜皇太孫還尚無此威望。事實上,晚年的朱元璋已經有了藩王尾大不掉的察覺,因此遺詔不准藩王奉喪。

朱元璋死後的洪武三十一年七月至次年六月,周、湘、齊、代、岷五位藩王就被奪爵廢職,該關的關該流放的流放,一時間藩王人心惶惶。朱元璋身死道消,朱允炆便在親信齊泰、黃子澄的「歪主意」下實行了削藩,且手段過度,完全違背了此前的應答之詞。削藩一事是對的,此後的朱棣也執行過,可也得循序漸進。且一旦執行應當「擒賊先擒王」,實力大的燕王不敢動,卻給了他時間積聚實力。

燕王得以喘息,旋即發動「靖難之役」,而朱元璋為消除將領隱患而大殺功臣,使得朱允炆得力大將少了些許。事實上,朱允炆是有很大勝算可言的。畢竟正統擁有著龐大資源,而燕王只坐鎮燕地,且軍事實力是燕王的數倍。

這一場戰役打了四年之久,也就是說朱棣大軍並非傳說中的連戰連勝,事實上一有勝算朱允炆便派上親信,一有劣勢即派上得力將領,陣前頻繁換帥便是大忌。此外,朱允炆以仁治國於是給了朱棣「免死金牌」,下旨「勿傷叔父」,給了朱棣幾次逃脫機會。

四年「靖難之役」丟了建文帝皇位,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也給了明初好不容易恢復的社會經濟再一次受到了破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6d7a0282c7d7f83c511e85d1bfc5b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