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的「終南山隱者」:深山度過28年後,親人已無法辨別他是誰

2023-12-16     郝傑

原標題:現實版的「終南山隱者」:深山度過28年後,親人已無法辨別他是誰

在先秦時期,儒家和道家都是極其重要的學派,到了漢代初年,儒家的地位被奠定下來,至此貫穿中華上下幾千年,在華夏人的表征裡面處處體現出儒家的精髓。作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它有著最核心的精華,"仁"和"學"一直是其提倡的中心,仁者愛人意味著博愛,"學"講的是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和學習方式,另外儒家更講求奉獻精神,與佛家建議的"遁入空門"截然相反。

相比之下,道家的說法更接近於佛家,道家提倡的核心就是"無為而治",做事要遵循天意,不可人力加以改變,順應自然的規律,佛家的弟子不就是每天吃齋念佛,忘卻人世間的煩惱,從而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嗎?在這些覺悟的引導下,道家才會產生很多不一樣的隱者,人們俗稱的隱士,要想成為隱者,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者要有豁達的心胸,二者能夠擁有無窮的知識儲備,即所謂的慧根。

在千年的發展史上,就有不少人參透道家精髓,成為名揚天下的隱士,隱士的人數不減反增,他們留戀于山水之間,跋涉於原野之上,就為釋放自我情緒而歸隱山林。在眾多的隱士當中,終南山就有一位隱士,他絕對堪稱現實版的"終南山隱者",他為自己起了一個極富神秘的名字,名曰"但侯大師"。但侯大師在深山度過28年後,親人已無法辨認他是誰。

但侯大師早年研習道家思想,信奉道教師祖老子,遠離塵囂,每天在雲霧繚繞的終南山之巔打坐,是一個毫無疑問的道家人士。每天早上,黎明的第一道曙光灑向大地,他就踱步來到山峰之上,朗讀道家典故,以此來悟出人生的道理,霧氣散去後,他品嘗著粗茶淡飯,喝著飛濺山澗的清泉,午後小憩一陣,晚上的餘暉落到人間,他乘著星輝回到那茅草小屋,安然入睡。

在這樣清幽的環境下,日復一日,又年復一年,但侯大師度過了28年,從青蔥少年到不惑之年,再到知天命的年紀,兩鬢卻絲毫沒發生變化,只是臉上徒添了皺紋和飄然的鬚髮。他的親人循著軌跡來到這裡,看望他,卻根本沒能再辨認出他是誰,因為以往的記憶早已消散在風中,有人認為他不理家人,這是不好的行為,卻有人覺得這是他人生的選擇,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抉擇,就讓但侯大師繼續這樣的隱居生活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6ae9839697d388c4a8a001693c9a1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