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依然在壓力中前行的華為發布了2022年經營業績。報告顯示,華為整體經營平穩,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423億人民幣,凈利潤356億人民幣。面向未來,華為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2年研發投入達到1,615億人民幣,占全年收入的25.1%,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人民幣。
對於這份成績單,華為財務長孟晚舟表示:「2022年經營仍然面臨較大壓力,總體而言,經營業績符合預期。2022年末,華為的資產負債率為58.9%,凈現金餘額1,763億人民幣,近萬億的總資產規模中,現金、短期投資、運營資產等高流動性資產構成了資產的主體部分,財務狀況持續穩健,具有較強的韌性與彈性。2022年,研發費用總額為1,615億人民幣,研發費用率25.1%,處於歷史高位。面向未來,我們有壓力,更有信心!」
其中,華為企業業務收入1332億元,同比增長30.0%。華為在企業業務已經深耕超過十年,積累了大量的技術、方案以及行業經驗。隨著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市場面臨加速發展。華為在過去十餘年的積累下,面對市場變化重新調整了策略,做深、做廣,華為企業業務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回顧2022年,嚴峻的外部環境和非市場因素,繼續影響著公司經營。身處暴風雨中,我們在繼續奔跑,努力保障業務連續,確保對客戶的支持與服務;我們也努力多打糧食,使自己既能生存下來,也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華為企業業務一直是以客戶需求為驅動,從頂層設計入手,聚焦價值創造。所以,我們看到的收入、盈利這些數字,背後都是客戶價值的體現,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商業價值,是社會數字化後給老百姓帶來的更美好的生活。
首先是為客戶與夥伴創造價值,客戶商業成功、夥伴共同成長。
其次是,推進社會向數字化轉型,政府部門更高效地為用戶服務,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數。
踐行「在本地,為本地」策略,華為在全球各地與政府、企業合作,推進社會向數字時代轉型。以中東和非洲市場為例,華為深耕多年,為當地逾3500家企業客戶和超過12億人口提供了開放、靈活、安全的ICT基礎設施,幫助更多的人跨越數字鴻溝。
比如在杜拜,華為聯合大企業客戶打造了一個全球頂級智慧社區。通過部署華為10G PON全光園區解決方案,支持數字媒體、廣播音樂、Wi-Fi回傳和BMS業務。通過一張網絡、統一運維,華為與客戶攜手共進,為杜拜的居民和遊客提供更智能、安全、高效和個性化的城市體驗,提升了杜拜市民的幸福感。
華為數字換流站解決方案實現了特高壓換流站在生產、作業、管理、協同四個方面的數字化轉型突破,為全球電網數字化提供樣板示範
數字化轉型已經進入到深水區,對當下所有企業而言已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與此同時,深水區還有幾個特徵。
第一是市場更加多元化:不僅是金融、保險等以前數字化做的好行業,交通、能源、教育、製造等千行百業都在被數字化重構;不僅大型企業、國企數字化,幾乎所有的中小企業都在開始數字化。第二是越來越細化:以前可以是行業數字化,或是某些業務的數字化,而現在顆粒度更加細化,根據場景產生不同的需求。第三是創新:不是簡單的數字化,而是業務的轉型升級,大量的業務模式創新,也就意味著無論是華為、夥伴還是客戶,都需要走出舒適區,不斷探索。
數字經濟將為實體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空間,政企市場潛力巨大,但需求也非常複雜,在這個市場華為堅持「被集成」的原則,無論是面向NA(named account)客戶、商業客戶亦或是中小企業客戶,都是與合作夥伴一起幫助最終客戶成功,華為企業業務形成了「夥伴+華為」的夥伴體系。
這其中有兩部分,一是華為自身,不斷投入研發進行技術創新,並且通過「為場景找技術」形成的一個又一個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創造價值。二是生態,通過對夥伴的支持與賦能,實現與夥伴共同成長的同時,幫助客戶商業成功。
首先說一說去年華為提出全新的數字化方式——「為場景找技術」。
在創新技術與創新業務之間,需要架起一座高效的橋樑。「為場景找技術」是華為深化數字化轉型、幫助客戶創造價值的關鍵途徑,也是產業持續創新的源動力。
具體而言,「為場景找技術」通過三個維度發力:在產業維度上,「為場景找技術」是產業持續創新源動力,華為投入大量研發資源,在聯接、計算、雲等領域堅持技術創新;多技術協同維度上,華為已打造出26個產品組合,滿足客戶不同階段的訴求;場景化維度上,華為攜手夥伴幫助客戶推進「為場景找技術」最後一公里,目前,華為已打造100多個場景化解決方案,服務眾多行業。
比如在航空領域,華為聯合夥伴發布智慧機場光感圍界解決方案,實現長距離、全覆蓋、「0」漏報和極低誤報,全天候保障機場運營安全;在能源領域,電網客戶攜手華為開展軟體雲編排創新試點,構建「配網一張圖」,實現設備圖上看業務圖上推,打通供電服務「最後一公里」;在普教領域,華為基於雲、管、端的能力構築「五個一」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即「一塊屏、一張網、一個平台、一朵雲和一個入口」。
華為與城軌行業客戶開展5G+智慧城軌聯創,積極探索5GtoB行業應用典範
在今年2月底舉辦的MWC期間,華為又發布了一系列新方案:在公共事業領域,發布智慧教室2.0解決方案,打造教育信息化"新範式";在金融領域,從六大方面加速技術創新和應用,助力金融客戶加速改變,全面提升生產力,發布金融數字人解決方案;針對新型電力系統面臨的挑戰,發布配電物聯網、變電站智能巡檢、電力無線園區網絡、智慧風電網絡四大解決方案,以全球數字化經驗助力電力企業能源轉型;面對礦區網絡覆蓋難等業務痛點,華為聯合客戶發布全球首個5G演進鑽石智能礦山實踐。
業務痛點就藏在應用場景,深入應用場景,才能真正快速解決業務痛點。通過「為場景找技術」的邏輯,是基於客戶業務需求提供靈活的、切實有效的產品組合、解決方案,不僅可以高效可複製,還可以讓客戶更快地看到數字化的價值,這也有助於進入數字化深水區後全面提速,給更多的行業、企業加速插上數字化的翅膀。
再來說一說「夥伴+華為」的生態是如何更好的共生。
華為的生態更包容也更緊密,基於「被集成」戰略和「以利益為紐帶,以誠信為基礎,以規則為保障」的價值主張,持續圍繞夥伴盈利、政策簡化、夥伴能力提升、數字化工具和裝備打造以及健康生態構建五個方面,加大對夥伴的投入,深耕夥伴的拓展與運營,構建一個開放的、有競爭力的「夥伴+華為」體系。
華為要成為夥伴最堅強有力的支撐力,需要在幾方面努力。
首先是高效的組織。
比如針對重點行業,華為先後成立了煤礦、公路水運口岸、政務一網通、電力數字化、數字金融、機場與軌道等軍團,縱向縮短管理鏈條,橫向快速整合資源,聯合夥伴的產品以及能力,形成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快速響應客戶需求。
再比如華為正式成立了負責全球商業與分銷業務的組織,並且組建了6個分銷產品研發團隊,覆蓋了數通園區、安全、光網絡、行業感知、智能協作、存儲等領域,確保研發資源投入。
其次是強大的、體系性的支撐平台。
比如華為正在逐步加強夥伴數字化工具平台的投入,為夥伴提供統一的數字化工具裝備平台,包括PC端和移動端,支撐夥伴在線高效營銷、交易和服務等。
再比如,華為一直通過各種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培養ICT人才。今年MWC期間,華為又發布了人才生態"三棵樹"業務模型,將通過構建教師和學生人才生態、終身教育人才生態、行業從業者人才生態,培養創新型及應用型的ICT人才。
第三是分市場制定針對性策略。
數字化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新命題,沒有最終解,只有發展中的最優解。千行百業的客戶需求是多樣的、多層次的,各自面向的市場形式與發展挑戰也不盡相同。想要幫助更多的客戶商業成功,需要在不同市場有針對性地制定夥伴策略,全方位加強對夥伴的支持、信賴與合作。
NA是華為的強項市場。這一市場的客戶主要都是行業龍頭,他們的數字化往往是走在行業的最前端,承擔著開拓、探索的重任。華為側重於聯合創新的方式,與夥伴聯合拓展,聯合為客戶打造和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聚焦做深,解決核心問題,為客戶創造價值。
商業市場是華為近年開始發力拓展的市場領域,這一市場分布廣,規模龐大。在夥伴合作策略上,華為採取由夥伴主導,以集成商為中心,支持夥伴快速觸達客戶和服務客戶。華為做好賦能、使能,構建流程、IT和組織,拓展並服務好集成商,做廣覆蓋。
隨著數字化的深入,中小企業市場也正在全面打開,華業通過分銷的模式進入到這個領域,這是其戰略投入的新賽道。分銷市場的顯著特點是分散且龐大,華為沿著「研發、營銷、銷售、供應、服務」 五大維度打造產品,通過短鏈條的交易通路,以高效的交易效率,支持分銷夥伴貼近服務工程商/安裝商,幫助夥伴更好地拓展和服務末梢客戶,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顯然,進入到數字化深水區,華為的策略進一步明晰。一方面,技術、產品不斷做細、做深;另一方面業務也在不斷下沉,市場覆蓋面更廣、更大。經過十餘年的積累與沉澱,華為企業業務也將進入高速增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