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原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台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史丹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編者按:
本文是鍾振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宋詞人年譜、行實考》(項目批准號17ZDA255)的階段性成果。
宋詞人考:劉德秀(1)
賀新郎·西湖
[宋]劉德秀
雨沐秋容薄。瑩湖光、琉璃千頃,浪平如削。步繞湖邊佳絕處,時涌瓊樓珠閣。記一一、經行皆昨。十萬人家空翠里,借姮娥、玉鑒相依約。卷霧箔,飛煙幕。〇天機雲錦才收卻。放芙蓉、岸花十里,翠紅成幄。向晚買舟撐月去,笑引銀漢共酌。醉欲起、騎鯨碧落。試喚坡仙哦妙句,問淡妝、此夕如何著。只雲月,是梳掠。
劉德秀,《宋史》無傳,清·陸心源《宋史翼》亦未增補。《全宋詞》劉德秀小傳曰:
德秀字仲洪,豐城人。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淳熙八年(一一八一),戶部犒賞酒庫所幹辦公事。慶元元年(一一九五),右正言。二年(一一九六),諫議大夫。開禧元年(一二〇五),簽書樞密院事。嘉定元年(一二〇八)卒。有默軒詞,不傳。(《全宋詞》第3冊,第1831頁)
此小傳較為簡略,可補者尚有若干事。
德秀自號退軒。
宋·佚名《宋故推誠保德崇仁翊載(按,當作「翊戴」)功臣資政殿大學士大中大夫特進太子少師致仕上柱國豫章郡開國公食邑四千六百戶實封二千三百戶賜紫金魚袋加太子太師劉公行狀》曰:公諱德秀,字仲洪,號退軒。
按,此《行狀》見民國鉛排本《劉氏族譜》,署曰「嘉定元年四月十日,太保益國公螺川周太為撰」。
竊考南宋名宦中,並無「周太為」其人。「螺川」乃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一帶)之別名。南宋名臣中,籍貫為吉州,曾封「益國公」,且周姓者,僅周必大一人。《宋史》卷三九一有《周必大傳》,記得明明白白,可以檢看。但周必大卒於寧宗嘉泰四年(1204),見其《文忠集》附錄卷二李壁所撰《行狀》,其時劉德秀尚在世。至寧宗「嘉定元年」(1208),周必大去世已四年。且周必大乃以「少傅」致仕,亦不曾有「太保」官銜。故劉德秀《行狀》之撰者絕不可能為周必大。
儘管如此,此《行狀》或出宋人之手,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特不知撰者究竟為何人。
宋·曾維瑱《退軒先生傳》曰:先生諱德秀。(附見《劉氏族譜》)
明·商輅《忠顯公德秀公合錄》曰:若樞密仲洪者,嘗為韓侂胄所誘,從胡紘、李沐等劾朱熹為偽學。總領四川,宗之與之書曰:熹之學,屏山之學也。屏山博學力行,上窮伊洛,公其弗知與?仲洪瞿然嘆曰:幾為孺子所誤!使德秀異日不得入賢祠而公議得以藉口者,未必非此也。遂即日棄官歸。御書「退軒」二字賜之,以遂其志。由是偽學之禁頗息。(附見《劉氏族譜》)
按,「樞密仲洪」,劉德秀字仲洪,官至簽書樞密院事,故稱。
「韓侂胄」,南宋寧宗朝獨攬大權的宰相,在任期間打擊以朱熹為首的理學人士,斥理學為「偽學」。
「胡紘、李沐」,二人皆韓侂胄的親信,打擊朱熹「偽學」不遺餘力。
「總領四川」,全稱為「總領四川財賦軍馬錢糧」。劉德秀實未擔任過此項差遣。又,德秀慶元、嘉泰間為四川宣撫制置使,但實未嘗「棄官歸」。
「屏山」,南宋理學家劉子翬,號屏山。朱熹年少時曾從之學。
「伊洛」,伊水、洛水,皆在洛陽。此指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二人,乃洛陽人,其學謂之「洛學」。
商輅為連中三元之明代名臣。明朝自開國皇帝朱元璋始,即大力推崇朱熹理學。劉德秀曾依附韓侂胄,為打擊朱熹「偽學」之重要人物。疑其明代子孫以此為祖先之污點,故造作此文,偽托商輅之名,為之洗白。故所述殊不可信。
明·李賢等《明一統志》卷四九《江西布政司·南昌府·人物·宋》曰:劉德秀帥蜀,尤有去思,自號退軒。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卷五九《下平聲·十一尤·劉》所載略同。
按,「帥蜀」,即為帥於蜀地。指劉德秀任四川宣撫制置使。
「去思」,謂在任有德政,離去以後,為當地百姓所思念。
(未完待續)
作者/鍾振振 編輯/馮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