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聚力多管齊下,共促港航零碳未來

2023-11-08     民生周刊

原標題:各方聚力多管齊下,共促港航零碳未來

「調研發現,中國港口與航運的減污降碳政策不斷完善,行動更加有力,在一些領域取得顯著成效。」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付璐在11月7日舉行的「2023港航先鋒論壇」上介紹。

付璐表示,同時,在「3060雙碳」目標和國際海事組織趨嚴的船舶溫室氣體減排背景下,港口和航運業仍面臨巨大挑戰。

三大亮點體現港航綠色低碳轉型進程加速

「長遠來看,僅靠現有船隊運營效率的提升,難以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的目標,未來以能源轉型為核心的主導作用十分關鍵。」在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生命學部助理研究員王小桐看來,基於當前形勢,關注港航綠色低碳轉型的議題及時而有必要。

為展開系統研究,亞洲清潔空氣中心構建了一套獨立、客觀的評價體系,《藍港先鋒2023:中國主要港口空氣與氣候協同力評價》《航運先鋒2023:國際航行船舶減污降碳先行者(中國)》均涵蓋了技術減排和管理減排兩方面指標。藍港先鋒的評價對象為中國沿海港口和內河港口,而航運先鋒則聚焦貨櫃船、散貨船和油輪三大船型在內、參與中國國際海運的國際航行船舶。兩份報告通過識別港口和航運減污降碳進程中的領先實踐與薄弱環節,並分析與評估先行者的表現,形成榜單、突出典型,為港航邁向零排放提供意見建議。

「這是我們連續第四年發布藍港先鋒報告,並繼去年第一次發布航運減污降碳的行業研究後,首次發布參與中國國際海運船舶的減污降碳先鋒報告。」付璐說。

援引報告核心內容,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交通項目主任成慧慧總結了港航減污降碳呈現的三大亮點: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發揮重要引領作用;綠色轉型內動力提升,行業合力加速破局;能源轉型快速起步,路徑更加多樣化。

「在《藍港先鋒2023》的調研中,我們有一個明顯感受,針對港口主要排放源的政策措施接連出台,基本實現主要排放源管控全覆蓋,減排目標更具體且量化,減排手段科學性也在提升。」成慧慧舉例,在此推動下,中國在港口岸電供應方面的表現領先全球。21個沿海港口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平均達到84%,其中有7個港口高達100%;長江內河港口21個港口,基本實現岸電全覆蓋,且使用進展順利。再如,貨車在港口應用場景的能源替代取得積極進展,根據調研可獲得數據,港內運輸車輛的新能源比例平均達到16%;在公路集疏運車輛的能源替代上,以鹽城港為例,新能源進出港比例達到32.5%。

能源轉型、減排力度及岸電使用仍有挑戰

進展有目共睹,難題亦有之。

以替代燃料的選擇和應用為例,全球甲醇行業協會中國區首席代表趙凱有著深刻感觸:「綠色甲醇可能是近期唯一有規模的選項和長期確定性最高和最安全可靠的選項,目前全球甲醇燃料訂單超過220條,後續還有一些新訂單將要宣布。然而,綠色甲醇的供應確實是一個瓶頸,化工項目需要時間來籌備。」

上述情況是港航能源轉型所面臨難題的縮影之一。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船舶運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紀永波坦言,航運業的主要特點是技術、船型、場景複雜,燃料消耗規模大,選擇替代燃料會受到製造業、能源供應和基礎設施等多方面條件的約束。同時,航運能源轉型並非孤立,需在裝備製造、技術、能源、資本、人才等方面,與工業、能源等領域形成協同。

兩份報告還顯示,越來越多港口雖已具備較為完備的岸電供應設施,實際應用依然不盡如人意,進而制約岸電減排潛力的發揮。例如在沿海港口,船舶靠港使用岸電不具有價格優勢,不同國家地區港口側的岸電供應能力差異較大,岸電泊位不充足、岸電接口不統一、部分岸電位置不合理等問題,導致國際航行船舶岸電受電設施配備率整體偏低,成為阻礙岸電使用率提升的最直接因素。

跨界、跨行業、跨價值鏈,多方協作共推進

港航零碳排放距離還有多遠?各方又如何加強推進能源轉型?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交通項目主管夏冬飛認為,綠色低碳轉型既需要行業先行者作為引領,也離不開廣泛的產業鏈或區域間合作。「比如,建立綠色航運走廊是加速替代燃料應用的有益嘗試。在此方面,亞洲區域很有潛力。」

站在全局角度,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主任工程師王人潔表示,從管理、經濟等方面綜合施策。對於前者,可重點考慮新能源船舶優先靠離泊、排放控制區配套等手段,後者建議從航運替代燃料專項研發基金、新能源船舶補貼、新能源船舶和普通船舶差異化港口費收取等方面著手。此外,還可以開展可再生能源與港口融合工程建設,並配套新能源加註設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55cb37d7fdaf0503617194d5581a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