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書展|沈語冰教授分享《圖像與愛欲》——馬奈的生平與藝術

2023-08-22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2023上海書展|沈語冰教授分享《圖像與愛欲》——馬奈的生平與藝術

馬奈的生平與藝術——《圖像與愛欲》分享會現場

8月2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像與愛欲:馬奈的繪畫》一書在上海書展亮相,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哲學學院藝術哲學系主任沈語冰,在上海展覽中心為讀者帶來「馬奈的生平與藝術」主題講座,詳細講解馬奈的生平與藝術,分享《圖像與愛欲》,帶領讀者走進馬奈的繪畫世界。

《圖像與愛欲》是沈語冰教授二十餘年沉浸於現代藝術具身經驗的結晶,也是對現代藝術的社會和視覺機制進行深入探索的結果。它以六個公共講座為基礎,將馬奈研究的海量文獻與個人洞見融會貫通,既具有公共講座的明晰性和可讀性,也不乏學術研究的深度和高度。該書始於《在花園溫室里》的多重解讀,終於《春》的圖像學詮釋,以綜合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的跨學科視野,將中文領域歐洲現代藝術研究的現狀,從通史和導讀提升至專題研究的水平。書中配有精美的彩圖百餘幅,不僅有助於讀者理解文中內容,也可以幫助讀者愉快地欣賞馬奈的作品,猶如置身於美術館之中。

分享會上,沈語冰教授總結了《圖像與愛欲》的三個層次,即最初層次:通過詳盡的細讀法(包括形式分析、圖像學、藝術社會史等主要方法),在真正意義上教會讀者或觀眾如何讀懂一幅畫;中間層次:了解馬奈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他的技法與美學,同時揭示馬奈及其追隨者(印象派)藝術的社會機制和視覺機制;高階層次:總結100年的歐洲現代藝術接受史,在整整100年前,徐悲鴻先生針對西方現代派發表了著名的文章《惑》,100年過去了,我們是否還在繼續著他的惑,我們又如何加深對世界現代文明的理解?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哲學學院藝術哲學系主任沈語冰

沈語冰教授由馬奈《吹笛子的少年》和莫里索《著舞裝的少女》兩幅畫作談到自己早年接觸馬奈作品的經歷,表達了對馬奈其人其作的研究熱情,並通過馬奈的色粉畫《金髮碧眼的年輕女子肖像》充分傳達了馬奈的藝術將心眼手法融為一體的獨特魅力。結合馬奈的畫作,他依次講解了書中的六個章節,分別是《如何趨近繪畫:以〈在花園溫室里〉為例》《家庭羅曼史:〈草地上的午餐〉及其他》《巴黎的惡之花:〈奧林匹亞〉研究》《親密的藝術:馬奈的莫里索肖像系列》《攝影與現代視覺機制:印象派的誕生》《詩人、女性與鮮花:馬奈的交遊及最後的作品》。沈語冰教授通過展示馬奈的不同階段和境遇的畫作,概括介紹了《圖像與愛欲》的主要內容,包括轟動巴黎的《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描繪巴黎當下社會的諸多畫作、馬奈晚年生病時所繪的女性肖像和鮮花的靜物畫等。他還重點講述了表現畫家與模特之間獨特關係的《親密的藝術》,又以《圖像與愛欲》的封面畫作《持紫羅蘭的貝爾特·莫里索》為切入口,從現象學角度出發,揭示了馬奈直面現象、從轉瞬即逝中捕捉永恆的現代繪畫美學。

沈語冰教授認為,馬奈美學方案的現象學本質,當從其作品中求證。但聽取馬奈本人對該方案的解釋也不失為一種方便之門。為此他特地引用了馬奈生前的朋友大詩人馬拉美、美術部部長安東·普魯斯特曾經記錄的馬奈關於繪畫的幾次談話。這些談話深刻地揭示了馬奈何以稱得上是第一位現象學畫家。他在講座最後引用《圖像與愛欲》中對馬奈繪畫技藝的現象學本質闡明:「一切都只是現象,一種稍縱即逝的快感,一種仲夏夜之夢。只有繪畫,這反映的反映——同樣也是永恆的反映——能記錄某些海市蜃樓的閃光。」

現場簽售

《圖像與愛欲:馬奈的繪畫》自上市發行以來,受到眾多專家的推崇和廣大讀者的好評,豆瓣評分9.4,《中華讀書報》等媒體刊發推薦書評。

《圖像與愛欲:馬奈的繪畫》(商務印書館2023年出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536a56b7840d3ab75d756b8fcf33023.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