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現就是晚期,生存率極低!胰腺癌為什麼這麼可怕?

2023-11-04     科普中國

原標題:一發現就是晚期,生存率極低!胰腺癌為什麼這麼可怕?

近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因胰腺癌逝世,享年 60 歲。大家痛惜和哀悼之餘,也深感胰腺癌的兇險。

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稱,生存率極低,預後差,嚴重威脅著公眾健康。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水平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胰腺癌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 1.5~2:1。

想要改變目前這種不樂觀的現狀,當然需要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但作為普通老百姓也要主動加強相關醫學知識的學習,提高對胰腺癌的認知,從而更好的防控胰腺癌。

長在胰腺的腫瘤就是胰腺癌?

說到胰腺癌,我們要明白不是長在胰腺的腫瘤就一定是胰腺癌

胰腺癌,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胰腺的惡性腫瘤(癌症),很多人會想當然認為長在胰腺的腫瘤肯定都是胰腺癌。但其實暫不論腫瘤有良性和惡性之分,即便是發生在胰腺的惡性腫瘤也未必都是胰腺癌。

我們通常所說的胰腺癌是指來源於胰腺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原發胰腺的腫瘤還有一類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源於胰腺多能神經內分泌幹細胞的一類腫瘤,原蘋果CEO喬布斯得的其實不是胰腺癌,而是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兩者無論是生物學特性(「脾氣性格」)還是治療和預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決不能混為一談

胰腺癌為什麼是「癌中之王」?

癌症有那麼多種,為什麼胰腺癌會被稱為「癌中之王」呢?理由主要有三點:

1

惡性度高,生存率低

胰腺癌是高度惡性的腫瘤,發病兇險,侵襲性強,進展迅速,容易擴散轉移,現有的各種治療手段效果都很不理想,手術切除率低、術後復發率或轉移發生率高,總體5年生存率不到 15%,而晚期更是連 5% 都不到。患者診斷後的生存期總體很短,未接受任何治療的胰腺癌病人的中位生存時間往往僅約 4~6 個月,多數病人在確診後1年內死亡。

2

起病隱匿,難早發現

胰腺癌之所以可怕,除了惡性度高、侵襲性強,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難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提高生存率、改善預後的關鍵,但胰腺在腹膜後的位置,位置隱藏在很深處,而且周圍被其他多個器官組織包繞,很難被目前常見的檢查方法檢查發現,早期也常無特異的臨床表現,大部分患者診斷時已屬中晚期。

3

晚期難治,預後極差

胰腺癌早期病例少,而晚期治療手段又很有限,治療效果不好。雖然近年來,胰腺癌診療水平有所提高,但總體上仍然遠不夠理想。

哪些人群容易得胰腺癌?

和大多數癌症一樣,目前為止,胰腺癌的確切病因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但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了和胰腺癌發病相關的一些危險因素,其中就包括:吸煙

圖源:unsplash.com

說到吸煙,很多人只想到與肺癌相關,其實吸煙和很多癌症相關,吸煙在胰腺癌的發生髮展過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學者認為吸煙導致的胰腺癌占 20%~30%,而戒煙可以降低得胰腺癌的風險。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被動吸煙同樣增加胰腺癌的發生風險

除了長期吸煙之外,胰腺癌其他可能的危險因素還包括:過量飲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體重指數超標(肥胖)、過量飲用咖啡、環境污染、遺傳易感性因素(家族史)、慢性胰腺炎史、膽囊切除史、職業因素等。

年齡也是多數惡性腫瘤的天然高危因素,大多數胰腺癌發生在 40 歲特別是 55 歲以後。另外,糖尿病人群中胰腺癌的發病率似乎要高於普通人群,但兩者之間是否明確相關,還沒有明確結論。

如何預防胰腺癌?

要預防一種疾病首先得知道它發生的病因,但由於確切的病因不明,胰腺癌還沒有有效的預防措施。不過針對胰腺癌的一些發病相關危險因素,可採取一些措施儘可能降低發病風險,比如:戒煙,遠離二手煙,控酒,儘量做到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飲食,要避免高脂高熱量飲食,堅持運動,提倡戶外有氧活動,控制體重,避免超重肥胖。

圖源:unsplash.com

另外,對胰腺的一些良性病變,比如胰管結石、導管內黏液乳頭狀瘤和囊性腺瘤等應及時就醫診治;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也要及時診治和監控。

如何儘可能早期發現胰腺癌?

在病因沒有完全弄清楚之前,以上所說的「預防」措施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儘可能降低風險,目前來說,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尤為重要。但前面說過,由於胰腺癌位置較深,位於腹膜後的位置,胰腺癌在早期沒有特異的表現,胰腺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是非常困難的。

圖源:unsplash.com

不過,也並不是說我們就無所作為,只能聽天由命。只要重視,還是可以盡最大可能早發現早診斷從而早治療。那該如何做呢?

一方面,高危人群要主動進行篩查。

對胰腺癌高危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變者,建議每年一次抽血查 CA199、CA125、CEA 等腫瘤標誌物,並結合腹部 CT 或磁共振檢查,有時也可考慮配合B超檢查。發現異常視情況定期隨訪複查或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

高危人群指:40 歲以上(特別是 50 歲以上),有胰腺癌家族史或已證實攜帶胰腺癌易感基因者,無家族遺傳史的新近突發糖尿病者,長期吸煙和飲酒的人,有高脂高蛋白飲食習慣的人,慢性胰腺炎反覆發作尤其合併胰管結石的慢性胰腺炎、主胰管型黏液乳頭狀瘤、黏液性囊性腺瘤、實性假乳頭狀瘤等患者有血清 CA199 升高。

另一方面,不放過任何的「蛛絲馬跡」,發現異常及時就診。

得了胰腺癌會有什麼徵兆提示我們嗎?前面說過,胰腺癌起病隱匿,早期症狀不明顯,而且沒有特異性,首發症狀取決於腫瘤部位和範圍,比如胰頭癌早期就可能出現梗阻性黃疸的表現,而早期胰體尾部腫瘤則一般沒有黃疸的表現。

胰腺癌早期的一些症狀往往容易混淆為一般的胃腸疾病,需要我們足夠警惕,提高識別能力,可能的臨床表現包括:

上腹部不適或隱痛是常見的首發症狀;

消化道症狀(厭食、噁心、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腹瀉特別是油花樣脂肪瀉等);

黃疸,可伴皮膚瘙癢、深茶色尿和陶土樣便等;

多數胰腺癌患者在初期就可能有消瘦、乏力、體重減輕等;

部分患者可伴低熱或有血糖異常。

總的來說,對於生存率極低的胰腺癌來說,越早發現,生機越大。胰腺癌的早期識別和診斷,除了需要患者自己足夠重視,還需要初次接診的醫生提高警惕,儘可能減少漏診和誤診。

策劃製作

作者丨潘戰和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副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研究員

策劃丨一諾

責編丨一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51cf4ae351dba2fea7f84e19a3b94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