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綠色出行為何漸成新時尚

2024-10-10     中國經濟網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加速發展,大眾的環保意識、健康素養在不斷提升。選擇綠色出行方式,既能減少污染,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又有益身心健康,何樂而不為?

「綠色出行」是時下的熱門話題。目前,我國每天約有2億人次通過城市公共運輸方式出行;全國共投放1200多萬輛共享單車,每天平均有2700多萬人次騎行。今年國慶節期間,全國高速公路30%到35%的充電場站都處於滿負荷充電狀態。從城市到鄉村、從長途到短途,越來越多人選擇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綠色出行採用的是對環境友好、能源消耗低的交通方式,如步行、自行車騎行、公共運輸以及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等。那麼,為什麼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越來越受到青睞?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加速發展,大眾的環保意識、健康素養在不斷提升。選擇綠色出行方式,既能減少污染,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又有益身心健康,何樂而不為?

此外,蘊含著新理念的綠色出行方式也漸成新時尚。就拿「自行車騎行」來說,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自行車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奢侈品」。如今,我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車生產國,還成為了「騎行大國」,騎行也成為大眾追捧的潮流運動之一。

不僅如此,綠色出行方式還有助於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改善城市環境。前段時間,重慶、安徽合肥、江蘇無錫、廣東珠海等地推出網約公交車服務,為的就是優化公交運力投放,減少「空車跑」的消耗和排放,提高城市交通運營效率。

今年以來,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大力推動電動化替代,不少地方的公共運輸實現了100%新能源化。可以說,綠色出行方式不僅為城市發展增添亮色,更成為實現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綠色低碳出行習慣,需要完備的基礎設施環境作為支撐。然而,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卻並不十分「友好」。例如,非機動車道狹窄或與機動車道劃分不清、共享單車停放點少、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等問題,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綠色出行發展,也影響了人們綠色出行的意願。

讓綠色出行暢通無阻,考驗著各地有關部門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智慧。為此,全國不少地方都在努力探索。例如,北京近年來為解決市民需求,專門開通自行車專用路,優化調整公交專用車道通行管理,著力提升出行安全係數;又如,蘇州致力於推進公共運輸的多層次融合發展,在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實現公交站點全覆蓋,讓換乘更順暢。

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對推進交通運輸綠色轉型作出了具體部署。有了政策措施的指引,有了各地的經驗借鑑,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統籌推進綠色出行服務體系建設。具體來說,各地不妨進一步做好城市規劃,通過加強城市路網設計管理、強化充電保障能力等方式,持續營造高效便捷的出行環境,更好滿足大眾的綠色出行需求。

如今,推進全面綠色轉型工作已經有序展開。綠色出行,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循著綠色出發,我們將擁抱更美好的生活。(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文章: 久久為功,繪就美麗中國「新畫卷」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4f8b3eb2aa18013776727b873b68b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