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為何滿身「江湖氣」?
三月底的春風,拂過黃鶴樓
粉嫩的櫻花也已躍滿枝頭
豐富的賞花大餐
新晉的網紅打卡點
大批遊客紛紛來到這裡
讓這座城市徹底熱鬧起來
武漢的賓館床位也跟著開始緊張了
武漢,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呢?
武漢的煙火人間
想要了解這座城,先從它的美食開始,武漢的「江湖氣」就藏在其中。老武漢人常說「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道出了武漢豐富的早餐和宵夜文化。
武漢被譽為「早餐之都」,香港美食家蔡瀾的推廣更是讓這個稱號廣為人知。而「過早」則是武漢人對於吃早餐的稱呼,武漢人早起碰見熟人,不是問候「早啊」,而是問:「你過早了冒?」
清晨武漢過早
武漢的早餐品種十分豐富,當地居民們每天早晨起來都要面臨一個糾結的問題,選擇吃哪一種美食。熱乾麵、豆皮、糊湯粉、重油燒賣、鍋盔、牛肉麵、蛋酒等近百種早餐讓人們目不暇接,光一家店鋪里就有40多種早餐供人選擇。
相比廣州武漢的早餐更加物美價廉
過早的溫情便融合在這片人間煙火之中了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01期
攝影 / 林宏賢
如果說種類多是武漢「早餐之都」稱號的原因之一,那品質好、價格便宜則是出圈的制勝法寶,讓武漢90%以上的人心甘情願養成了在外面吃早餐的習慣。
武漢早餐攤前排起長隊
熱乾麵之於武漢,就如牛肉麵之於襄陽,肉夾饃之於西安……是無可替代的城市符號。
技藝高超的大師傅輕鬆熟練地將撣好的「八分熟」鹼面撈入竹笊籬,在滾水裡三擺兩燙,抖干水分後裝入碗中,用一把咖啡匙大小的勺子,往面上淋入各種調料,最後手臂高抬澆上一大勺芝麻醬,再撒上一把蔥花,一碗熱乾麵便好了。
此時,再搭配上一碗甜稠的糊米酒或甜蛋酒,武漢清晨的美好滿足便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沾滿料汁的熱乾麵
在武漢的街頭,散落著大量的麵館,要問吃哪家,武漢人表示吃來吃去,屋裡出門左拐的熱乾麵最好吃。在武漢這樣繽紛的美食江湖中,熱乾麵以絕對優勢「寵冠全城」,其他所有的早餐品種加起來的銷量也趕不上它。
武漢三鮮豆皮
「一碗熱乾麵殺百鬼,一鍋豆皮燙神仙。」能與熱乾麵相提並論,豆皮同樣飽足了武漢人的胃。豆皮師傅像是玩雜耍,單手靈活轉動鋪了一層熱油的大鐵鍋,再舀一大勺豆類、大米和雞蛋的混合漿汁,轉眼間一鍋金黃油亮的豆皮便好了。剛出爐的豆皮色澤金黃,米飯糯而不結,臊子油潤有味,一份便足以填飽你一半的胃口。
豆皮被切割成方塊供人分食
武漢的早晨,隨處可見趕時間的上班族們端著餐盒邊走邊吃,又或是公交車司機、開著豪車的時尚姑娘在等紅燈時也會乘機炫一口早餐,這些畫面成為武漢街頭的一景。
在武漢隨處可見「移動的早餐時光」
這便是武漢人每天一次的「過早」,重要性完全可以與正餐分庭抗禮,颳風下雨都不能影響武漢人過早的熱情。
風雪早晨,早點攤過早的市民和忙碌的生意人
宵夜是武漢美食的又一道王炸。
小龍蝦,是夏日夜宵界的永恆C位。武漢所在的湖北省以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了小龍蝦生產大省。據統計,2021年湖北的小龍蝦產量為107.4萬噸,占到全國總產量的40%以上,超過了排名第二三位的安徽和湖南的總和。一年就有超過1500噸的小龍蝦被端上武漢人的餐座,夏天吃小龍蝦也成為了這裡迎接夏天的儀式,清蒸、油燜、蒜蓉是武漢人嗦蝦永恆的經典款。當下櫻花盛開時,第一波小龍蝦也早早的擺上了桌。
每當夜幕降臨,吉慶美食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一排排檔口一字排開,各類的地方美食應有盡有。老通城豆皮,五仲炸肉,四季美湯包,蔡林記熱乾麵,德華水磨年糕,汪玉霞絕酥,冠生園糕點,老萬城酸梅湯,五芳齋粽子、油燜小龍蝦......絕對是美食愛好者的天堂!
武漢人一年吃1500噸小龍蝦
鍋可繞二環擺6圈
作為宵夜界響噹噹的老字號,吉慶街吸引了許多民間藝人在此表演,為大家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娛樂體驗。美食與表演交相輝映,讓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武漢吉慶街
像吉慶街這樣的美食街,武漢還有很多。
擁有「漢味小吃第一巷」的戶部巷、「漢口第一宵夜街」雪松路、保成路、蘭陵路、石牌嶺、長堤街、車站路、天聲街、六渡橋、北湖等美食街聞名遐邇。此外,各大商場和高校也都有自己的招牌美食,武漢人從早到晚都享受在美食的狂歡中。
武漢漢口保成路夜市
論武漢的美食是如何抓住各路人的味蕾,讓來到這裡的各路人都難以拒絕,答案是:武漢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這裡成為了南北各地飲食文化的交匯點。無論你來自哪裡,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熟悉的味道,滿足自己的味蕾。
大武漢,深處內陸的「海洋」城市
武漢地處 長江中游地區, 江漢平原東部,地勢平坦。江漢平原面積4.6萬餘平方公里,是成都平原面積(1.89萬平方公里)的2倍多,也是富饒的杭嘉湖平原面積(6400平方公里)的7倍多。土地肥沃,農業發達, 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人們常說 「湖廣熟,天下足」便有這裡。
如果從上面地圖上看
江漢平原南部的洞庭湖平原以及東南部的鄱陽湖平原,這三大平原以三足鼎立的姿勢,拱衛著武漢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01期
萬里 長江猶如一條大動脈,穿過武漢的主城區。發源於陝西的 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從湖北的西北逶迤流淌而來,在漢口龍王廟附近注入長江。
武漢漢口龍王廟
兩江交匯,憑藉著自然宏偉的力量,合力在這片肥沃的漢江平原之上開疆擴土, 武昌、漢陽、漢口三鎮鼎立, 百餘個湖泊散落大地,一座美麗宜居的 國際濕地城市(全世界目前有43個),正在荊楚大地上熠熠生輝。
長江與漢江在此相匯
水資源豐富是武漢的獨特優勢,武漢水域面積居 全國大城市之首,占全市總面積的1/4,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更是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的40倍。
武漢東湖櫻花風光
境內有 166個大小湖泊,這裡有亞洲最大的城中湖—— 湯遜湖,面積47.6平方公里,名聲在外的 東湖面積33.9平方公里,只能排在第二,被稱為「百湖之城」,5公里以上河流就有165條,像是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大都市。
對於東湖的熱愛,已經浸入武漢人的血液中
人們通過水上運動的方式表達對東湖的熱愛
水多之地,必然橋樑不會少。古代武漢曾有成千上萬座橋樑,至清末存世131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說的便是 武漢長江大橋,它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
此後,一座座現代化的跨江大橋陸陸續續在武漢建成,加上百餘座跨湖的橋樑,將三鎮百湖緊密相連,武漢日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橋都」。
武漢的跨江橋樑同框
自古以來, 長江、漢江也為武漢與外界的溝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長江平均每年在此東流入海的江水多達7320億立方米,足以灌滿8500多個東湖。夏日雨季時分,江面最寬可達4千米,若不是有對岸高樓聳立,還真有無邊無際的大海錯覺。
武漢距離大海還有近1000多公里的路程,但因長江溝通了大海,海輪能在大海與武漢間自由往返, 貨物匯聚的武漢港讓這裡充滿了海洋的氣息。
武漢港區分布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01期
2017年武漢至安徽安慶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正式開工,阻礙航行的淺灘被清除,一萬多噸的海輪也可以從上海、寧波甚至海外直達武漢港。同年,武漢港年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億噸,全港完成1.0018億噸, 正式加入億噸級大港俱樂部,武漢正式成為了中國內陸港口城市之一。
武漢陽邏港
兩江賦予了武漢強大的水路運輸能力,而處於中國中部重要位置的它,自然也少不了 公路、鐵路的加持。
1906年 京漢鐵路通車,將北京與武漢連接起來,形成了中國南北向的重要交通動脈。到了如今,以武漢為樞紐的鐵路線路可通往全國12個方向,在全國八縱八橫的高鐵網絡格局中, 武漢已然處於中心位置。從武漢乘坐高鐵,僅需4-5小時的時間,即可北至北京,南至香港,東至上海,西至重慶,可直達大半個中國。
武漢地鐵一號線與高鐵
據數據統計,2017年武漢通過鐵路發送旅客1.8億人次,全國第一,鐵路貨運6981萬噸,同樣全國第一,兩項記錄都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的廣州, 武漢的全國第一大鐵路樞紐地位無可動搖。
武漢動車段是全國4大動車組檢修基地之一
承擔武漢、長沙、成都等地動車組的
維護、檢修任務
約占全國動車組檢修任務總量的40%
人們常說武漢是 「九省通衢」,公路與鐵路縱橫交錯,長江、漢江交匯的航運,這種水陸兼有的交通,很多大城市都無法與之攀比。
武漢的江湖氣息
武漢的「江湖氣」,也藏在這片樂土的歷史長河之中。武漢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 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淵源,距今3500年前的 商朝盤龍古城是武漢地區發現最早的城市遺址。
戰國曾侯乙編鐘
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為該館「鎮館之寶」
盤龍城是公元前16至13世紀時期中原文化向南擴張過程中,在長江流域地區形成的中心城市,是當時商王朝在南方的政治和軍事據點,被視為 「武漢之根」。
商代銅斝(jiǎ),出土於盤龍城楊家灣6號灰坑
「武漢」是對三鎮地區的泛指,正式的「武漢」地名誕生於1926年的武漢國民政府時期。但在第二年發生的「寧漢合流」,武漢再次分家,被拆分為漢口特別市、武昌市、漢陽市。直至解放後,三鎮才再次合併,「武漢」作為城市名沿用至今。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
漢劇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首創皮黃合流,豐富發展了板式變化體音樂的表現功能
圖為:漢劇《斷橋》
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 黃鶴樓。黃鶴樓歷代屢毀屢建,昔日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 江城。
1957年,修建長江大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1985年,黃鶴樓在蛇山上得以重建。
圖為摩天大廈下的黃鶴樓,兩代地標,雙樓生輝
十九世紀末, 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的時候,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開辦 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創建布、紗、絲、麻四局,興建了 武昌白沙洲造紙廠等一大批企業。尤其是漢陽鐵廠的第一爐鋼水,開啟中國近代鋼鐵工業征程。
明末清初, 漢口就與 北京、蘇州、佛山並稱 「天下四聚」,是長江中游地區 茶葉、食鹽、糧食、棉布、木材、藥材等貨物的重要集散中心。
以漢正街為中心的漢口迅速發展
明末已成為中國四大商業名鎮
到了清嘉慶年間, 漢口已經發展成為與 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廣東佛山並稱的 四大名鎮,位居全國商業重鎮之首。不靠海的武漢,卻「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當時漢口對外貿易量位居第二,僅次於上海,為武漢贏得了 「東方芝加哥」的美譽。
圖為漢口沿江夜景
晚清時期, 漢口被迫開埠設關,英、法、俄、德、日五國陸續沿著漢口沿江從西南到東北依次設立租界,一共約2.2平方公里。至今,這裡仍保留著上百棟風格各異的近代建築。
自漢口開埠以來
西方商業文化給這裡帶來了不一樣的海洋氣息
圖為江漢關大樓,民國十三年(1924年)落成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三座海關大樓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位於武昌的湖北新軍營房傳來槍聲,革命黨人乘勢發動起義,埋葬了腐朽的清王朝,中國迎來了共和時代,今天武昌的首義廣場,正是為了紀念 「武昌起義」。
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
如今的武漢,作為世界在校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坐擁 84所高校(僅次於北京的92所),在校大學生約168萬人,武漢總人口1364萬餘人,也就是說, 平均10個人里就有一個大學生。
櫻花開滿武漢大學
985、211高校,武漢共有 7所高校在列。 「雙一流」學科數量也遠遠高於湖北周邊省市,眾多外省的學生選擇到武漢來讀書,這也為武漢成為年輕人聚居地提供了重要基礎。
武漢的高校數量和優勢學科數量
遠遠高於湖北周邊省市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01期
在人才資源的加持下, 武漢的現代化建設也突飛猛進。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又名 光谷,成為了武漢高科技產業的代名詞。在這裡,光電子產業也成為了湖北首個千億高新技術大產業, 光纖光纜的生產達到了全球第一,占據國內66%的市場,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也超過了25%。
武漢光谷廣場
長江與漢江的分割,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在歷史長河中走出了不同的發展軌跡。
最終, 武昌成為了武漢乃至湖北省主要行政機關所在地,也是科教文化中心; 漢陽興起最早,是近代中國工業中心;明成化年間漢江的改道,使漢陽以北的灘涂低洼地帶獲得 漢口之名,靠著長江、漢江交匯處,迅速發展成了一座繁茂的碼頭商埠。
楚河漢街是武漢中央文化區的一部分,以商業和時尚著稱
就這樣,江河在此縱橫,湖港在此交織,九省通衢的獨特位置,誕生出燦爛的碼頭商貿文化,也同樣塑造出武漢人天生的豪情。武漢的「江湖氣」融著煙火,自然地流淌在了武漢的大街小巷中。
踏春出行,如果想在這趟旅行中品嘗風味美食,觀賞江湖風光,感受文化韻味,去武漢一定值得!
【參考文獻】
[1]李丹. 武漢歷史文化街區旅遊發展研究[D].廣西師範大學,2022.
[2]郭清霞,陳文.武漢地名文化資源旅遊價值的發掘利用[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583-586.
[3]程光波,陳綱倫.武漢歷史文化名城涵義及特色[J].山西建築,2004(16):17-18.
[4]王福明.《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一七九六—一八八九》[J].讀書,1986(12):127-128.
[5]單之薔,湖北隨想錄.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01期.
[6]危凱,年輕人為什麼留武漢?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01期.
[7]高小蠻,武漢能成為中國的「早餐之都」嗎?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01期.
[8]宋馥李,武漢港 它讓內陸湖北「面朝大海」.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01期.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廣平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