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彥華
科技城是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是發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樞紐,是城市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新競爭優勢的核心單元。誰能聚集更多資源、把優勢資源發揮到最好,誰就能搶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攝影/寧穎
一批科學「強磁場」正在我國聚合。
在北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正在懷柔科學城崛起。其中,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已全面運行,面向全球開放預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裝置正加快設備安裝調試,計劃2023年和2024年全面投入運行;人類器官生理病理模擬裝置新獲批立項,計劃2023年底開工建設。
在武漢,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全面提速,「一核一軸三帶多組團」布局初具雛形,正在加緊構築全球前沿科技重要策源地。
在上海,張江科學城集聚了約50萬從業人員,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8萬人,青年人才占80%,創業類海外高層次人才占上海約50%,同時匯聚了2.4萬家企業,其中包括19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181家外資研發中心。
在瀋陽,渾南科技城項目招商正酣,「石墨烯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Andre Geim)院士研究成果轉化項目「烯材高性能石墨烯薄膜產業化基地」前不久正式落戶。該項目不僅是全國首個實現超100微米高性能大厚度石墨烯制膜產業化項目,還成功破解了大厚度、高質量石墨烯膜的製備技術難題,標誌著以石墨烯材料為核心產品的產業化之路全速啟航。
……
人類歷史上,科技和人才總是向著創新最活躍的地方集聚。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會深刻改變世界發展面貌和格局。當前,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新一輪科技城建設高潮迭起,誰能聚集更多資源、把優勢資源發揮到最好,誰就能搶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科技創新與城市建設的「關鍵變量」
科技城,根據翻譯不同,又稱科學城、技術城等,其概念最早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是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核心,集聚高端科研基礎設施、多元創新主體和創新服務等創新要素,涵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等功能,具有數字化形態、高端人才宜居的重要創新載體。
全球最早的科技城雛形是誕生於1951年的美國史丹福研究園。該園建立初期,由與史丹福大學有緊密聯繫的創新企業構成,隨後成為從事柔性製造、研發及企業服務的企業(總部)集聚地。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園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高技術設計和製造中心——矽谷。
20世紀50、60年代起,蘇聯、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相繼在郊區新建科學城,依靠國家行政和市場力量集聚大學、科技研發機構和產業創新資源。
據華略智庫的研究顯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600座科技城。其中,美國史丹福科學城(矽谷)、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日本筑波科學城、韓國大德科學城、德國阿德勒斯霍夫科學城、丹麥哥本哈根科學城等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
在「科技強國」召喚下,我國科技城也迎來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潮。
2016年,上海張江成為我國最早確立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立後,上海以張江地區為核心承載區,逐步創建起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大批先進的國之重器在這裡誕生,重點攻克的學科領域主要是生命、材料、環境、能源等。
2017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濱湖科學城為主要載體,重點聚焦能源、健康、信息、環境四大前沿領域,中科院、中科大、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發揮著巨大作用。
同年,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啟動。它是懷柔科學城建設的重中之重,重點圍繞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物質科學、信息和智能科學、地球系統科學等科學方向展開前沿研究,將建設大量科技設施平台,包括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等。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獲批。與其他科學中心不同,大灣區整體面積較大,多個區域作為主要承載區,成為科學中心建設的排頭兵。如深圳以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為載體,布局了未來網絡基礎設施、國家基因庫等科技基礎設施。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覆支持西安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西安高新區絲路科學城成為「雙中心」唯一的核心承載區。按照規劃,西安主要發展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科學領域,目前已經布局了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先進阿秒雷射設施等多個大科學裝置,將通過建好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努力打造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製造業基地。
此外,風起雲湧之下,成渝共建的西部科學城也已公布規劃方案,武漢、南京等地也紛紛建立科學城,成為當今我國科技創新和城市建設的「關鍵變量」。
百花齊放,各展風采
從國內來看,各地已建和在建的科學城(科技城)多達幾百個,除了一線城市中關村科學城、張江科學城、懷柔科學城、廣州科學城、光明科學城等外,二三線城市甚至縣域城市科學城布局也明顯增多。如長三角地區,既有地區級的無錫太湖科學城、嘉興國際科技城、南通紫琅湖中央創新區,也有縣域級科學城,如江陰霞客灣科學城、崑山陽澄湖科學城等。
2022年,賽迪顧問聯合賽迪科創,遵循科學、客觀、可採集原則,圍繞科技城、科技、城市三個維度,設立基礎建設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城市承載能力、要素保障能力4個二級指標以及31個細化指標,對我國279個科技城(含科學城)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潛力進行評價,最終發布了《科技城百強榜(2022)》。
《科技城百強榜(2022)》顯示,張江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廣州科學城、昌平未來科學城、寧波新材料科技城、杭州未來科技城、中國(綿陽)科技城、合肥濱湖科學城、懷柔科學城、上海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位列前十位。
從數量上看,百強科技城主要分布在全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東部地區最多。從區域分布看,東部地區優勢明顯。其中,東部地區64個,主要集中在浙江、廣東、江蘇等地區;中部地區18個,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區;西部地區12個,分布相對均勻,主要在四川、重慶等地區;東北地區6個,主要集中在遼寧省。
從綜合表現上看,百強科技城前50強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也有少數上榜。其中,東部地區的科技城在綜合實力方面遙遙領先,有32個入圍榜單前50強;中部地區的科技城在城市承載、要素保障方面表現較好,有10個入圍榜單前50強;西部地區的科技城在自身建設、科創能力方面表現較好,有6個入圍榜單前50強;東北地區的科技城整體實力偏弱,僅瀋陽渾南科技城、瀋陽國家大學科技城入圍榜單前50強。但從潛力來看,綿陽、成都等地區科技城發展勢頭強勁,正在帶動西部地區加速趕超。
從模式上看,百強科技城以政府主導為主,企業或政企合作為輔。其中,百強科技城有81%由政府主導;11% 由企業主導,如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長沙軍民融合科技城等,但大多為國企、央企;6%為政企合作模式,如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三亞深海科技城等;少數由政府和科研院所共同發起成立或由科研院所獨立發起,如廣州南沙科學城、安徽科學島等。
從關鍵指標看,百強科技城所在城市集聚了全國93.3%的國家重點實驗室、81.49%的高校、93.32%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比也高達93.76%。科技城依託科研資源集中、高新產業集聚等優勢,已經成為城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
華略智庫創始合伙人、理事長姚榮偉和調查評估部執行總監張莉傑也在關注我國科學城的建設情況。據他們觀察,新一輪的科學城建設與以往有所不同,一是它們均屬於「重裝科學城」,不僅集聚了研究性大學和科研機構,更是把集聚建設大科學裝置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般來講,各地科學城或者爭取國家級大科學設施,如光源、中子、量子、射線、基因組等科研裝置,或者結合自身優勢產業自建重點實驗室,如太湖實驗室、姑蘇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等。二是為規避傳統發展模式弊病,科學城規劃建設「人本化」趨勢日趨明顯。例如,成都科學城在國內首次提出了「人城產」概念,其建設思路是「人才引領發展、區域邊界跨越、主題公園建設、產業優化提升、現代服務優化、產城融合發展」,通過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吸引集聚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物流等要素高效配置和聚集協作,形成集生產、研發、居住、消費、服務、生態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其目的就是要有效破解傳統科學城「重生產、輕服務」「重項目、輕協作」「重集中、輕集聚」等問題,解決產城分離、同質競爭、服務缺位等問題。三是科學城「國際化」,連結全球創新網絡成關鍵。其中,加強自由貿易試驗區與自主創新示範區整合,推動科技創新和創新產業對外開放,逐步放開國際人才使用門檻,構建離岸創新孵化投資體系,已經成為時下最熱舉措組合。四是從產業集群培育升級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重點在發揮龍頭鏈主企業牽頭作用、構築完善的全鏈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打造創新創業「熱帶雨林」式生態系統扶持創新型企業等方面發力。
鍛造典範城、勇當排頭兵
科技城是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是發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樞紐,是城市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新競爭優勢的核心單元。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城的發展,賽迪顧問在《科技城百強榜(2022)》中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在功能定位上,處理好「外部協同」與「內部聯動」之間的關係。一方面,立足城市看科技城,應凸顯「科技城」特色,強化與其他城市發展載體之間的協同互動。在城市各類功能載體錯位協同發展中,科技城應該依託科技研發與技術創新資源集聚、高端製造與科技服務產業資源集聚、高品質基礎設施集聚的優質要素條件,搭建功能完善的協同創新示範基地,充分發揮在科技創新、人才引培、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溢出效應,著力建設成為城市科技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與高技術產業發展中心,引領其他功能載體推動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聚焦科技城看科技城,要圍繞「科技城」內涵,加快「人才、企業、城市」的高質量聯動。
二是在重點方向上,處理好「前沿科技創新」與「高技術產業發展」之間的關係。以「前沿科技創新」為根本目標,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同時,以「高技術產業發展」為根本保障,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
三是在要素支撐上,處理好「硬平台支撐」與「軟環境營造」之間的關係。加快構建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研究機構、高能級研發實驗平台為主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同時,加快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構建更加高效、開放、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環境。
「從世界經驗來看,科學城天然偏愛中心城市和大學城,因為當地公共配套完善、科技人才密集、應用場景臨近,這也是近年出現科技向都市回歸潮流的重要原因。」 姚榮偉和張莉傑分析發現,相比依託中心城市和大學城發展起來的科學城,中小城市從頭組建、白手起家的科學城也不少。不過,與前者相比,後者普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例如創新策源能力較弱、科創人才集聚不足、創投資本較為缺乏、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等。為此,他們建議,中小城市的科學城,一方面可以獨闢蹊徑,結合大都市科學城科研外包需求、結合自身優勢產業需求,構築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科學設施集群。如瞄準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邊緣計算、5G+擴展現實等前沿領域,聯合上級部門、本級園區和龍頭企業,探索建立一批細分領域市場化的小科學裝置、精品實驗室,為大科學城重大設施提供配套服務,為本地企業提供科研服務;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節點或較好配套的園區基礎,在高新區或高鐵站附近打造小號版的國際人才自由港或科創人才特區,通過點上突破帶動面上改善,形成高端人才集聚的地方「小氣候」。
「伴隨全球創新網絡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功能體系的日益復合,國內外創新型城市紛紛轉變科技園區的發展戰略,轉型為以多元、交互、融合為特徵的科技城。」關於科技城,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徐珺和城市發展部部長張雲偉重點研究了科技園區向科技城轉型升級這一情況,撰文指出,科技園向科技城轉變,需要重點在要素與聯動、空間與功能、規劃與管理三大領域率先探索發展戰略轉向。具體而言,要素與聯動上,要從產業集聚轉向創新網絡;空間與功能上,要從用地導向轉向需求導向;規劃與管理上,要從總體設計大時代轉向信息社會微時代。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1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