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人才表現出政治性、層次性和階級性。
人才都是通過對一定範圍內的人進行比較產生的,在評價者眼中都是出類拔萃者,同時任何階級都會對有利於本階級的人才進行褒揚。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包容開放的時代,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
隨著等級制度的破壞,中國歷史進入了不可替代的黃金期,人才流動漸漸變為常見現象,對人才的合理任用也成為決定各諸侯國成敗的關鍵。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楚國怎樣引進人才?給國家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一、春秋戰國人才交流的背景
第一,「士」階層崛起。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代,隨著宗法制逐漸解體和「士」階層的崛起,人才交流的出現有了政治保證。
西周和春秋初期,在宗法制的社會下,個人不能實現人身自由。宗法制使社會成員按照血緣關係緊緊連結,對個人的發展造成阻礙。
對一般家庭成員來說,他們幾乎沒有機會享受個人權利,權益幾乎都由家長代表,可以說西周的社會制度下不存在獨立的人。
且每個宗族之中,族人對宗子、小宗對大宗都要絕對順從,因此個人沒有人身自由可言。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39年,齊國的大臣晏嬰談到齊國公室的剝削是曾說:「百姓的勞力分為三分,兩份歸公日常衣食只占一份。
公室貴族的財富堆積如山,老人們卻受凍挨餓。」由此可見,春秋時期的人們沒有人身自由,勞動所得大多數都歸於公室,受到貴族的嚴重剝削。
充分說明春秋時期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受到貴族階級的束縛,這也體現了宗法制對社會的限制。
到了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井田制遭到破壞,人們積累大量的私有財產,大宗的地位受到威脅。
與此同時,周天子的勢力不斷衰落,政權不斷下移,造成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世族制度漸漸失去生存基礎。
宗法制的破壞使得人才的任用打破了「親親」「尊尊」的局限,為人才交流提供了政治條件。
春秋時代宗法制沒落,各貴族階級的統治日益腐朽,百姓對統治者越來越不滿,從《詩經》中的一些篇目中能夠看出,如《碩鼠》等。
到了春秋後期,由於宗法制的動搖,「士」階層逐漸分化出來,同時私學逐漸興起,「士」階層更加活躍,為人才流動提供了人員基礎。
第二,國君對人才的重視。戰國時期是一個群雄爭霸、諸侯混戰的時代,人才成為決定爭霸成敗的關鍵因素。
各國諸侯為了國家的發展廣泛招攬人才,為人才流動提供了保證。這一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都以舉賢任能為己任,唯才是用,「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聖人」。
除了國君也有不少公卿大夫延攬賓客,尤以戰國四公子最為顯著,門下食客多達千人。
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人所知變法行動,其在變法中對貴族井田制的廢除極大加速了宗法制度的瓦解。
第三,人才思想改變。
春秋時期,人們的思想也隨著社會的動盪而改變,尤其是人才思想的改變為人才交流的頻繁做了充足的理論準備。
商周時期,統治者都強調王權的合法性和「天賦人權」的思想,認為王權必須通過神權得到保證。
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處事中逐漸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原則,「重人事」也成為人才流動的思想基礎。
諸子百家也始終秉持這一思想,認為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必須任用賢士。
第四,交通發達為人才流動提供了客觀條件。
春秋時期楚國的水陸交通都非常發達,可謂北通中原,東連吳越,南逾五嶺,西接巴蜀。
此外,我國很早以前就開始製造車輛,春秋時期的車輛製造更是得到長久的發展,除了為戰爭而造的戰車,不少貴族和平民也有代步車,交通運輸四通八達。
孔子能夠周遊列國便是憑藉車馬,如果沒有發達的交通,儒學的傳播範圍也不會如此之廣。
交通的發達為使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也為人才的交流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楚國引進人才的途徑
楚國的興衰與人才的流動有莫大的關係,其從區區一隅之地到後來成為方圓千里、帶甲百萬的大國,人才的任用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楚國引進人才的方式種類很多,主要包括逃亡入楚、自薦入楚、應招入楚等。
如桓公七子、伯州犁、子革、欒盈、子惡、王子朝、章禹、蓋余、夫蓋、田忌、陳軫等,只有田忌和陳軫是在戰國時期來到楚國。
《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文王三十九年,魯僖公出兵攻打齊國,楚國的使者申侯領兵,奪回谷地,將齊桓公子雍安置在谷。
後來齊桓公七子都前往投奔楚國,楚王讓他們做了上大夫。
伯州犁原本是晉國大夫伯宗的兒子,因為晉國三郤陷害伯宗,饞毀殺害他,伯州犁即逃往楚國,被任命為「大宰」。
革原本是鄭國人,鄭穆公之孫,為躲避禍亂逃往楚國,任右尹。子惡原本是晉國郤氏的氏族子弟,逃奔到楚國後被任命為左尹,子惡名郤宛。
到楚國後得到楚王的賞識,擔任左尹的重要職位,性格溫和剛毅,正直不屈,但後來遭到費無極的陷害。
夫蓋敗軍後逃奔到楚國,楚王將他封於堂谿。官修是齊國管仲的第七世孫,從齊國逃到楚國後被封為陰大夫。
田忌原本是齊國大將,公元前341年遭到鄒忌的陷害,於是離開齊國前往楚國。到達楚國後,楚王將田忌封於江南之地。
第二,自薦入楚。
除了因為在本國無法立足而逃往楚國,還有一些人才通過自薦的方式來到楚國,希望能在楚國一展雄才,實現理想。
最為典型的例子有莊寫、吳起、陳終,他們都是在戰國時期來到楚國,因在原本的國家懷才不遇,不能發揮才幹,於是來到楚國尋求仕途。
莊寫出身貧賤,來到楚國後楚王未問出身就予以重用。
吳起變法雖然沒有得到徹底實施,但仍給楚國的發展帶來了巨大貢獻。
陳軫原本是秦國人,楚懷王時期離開秦國來到楚國,成為楚懷王的謀臣。
陳軫曾勸說楚懷王勿信秦言,不可與齊國斷交,然而楚懷王利令智昏,最終為秦所騙,客死他鄉。
第三,應招入楚。
通過應招入楚來到楚國的人才不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申鮮虞、廉頗。
申鮮虞原本是齊莊公的近臣,在齊國內亂時奔往魯國,楚康王十四年時受到楚人召請,於是來到楚國,擔任右尹之職。
廉頗原本是趙國良將,公元前245年因受到朝臣的排擠逃往魏國,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便暗地裡派人請他前來,但廉頗在楚國沒有大的功績。
三、引進人才對楚國的影響
首先,在軍事鬥爭方面,楚國的人才引進起到了積極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思想發生巨變,許多有識之士奔於各國諸侯之間,由於他們對本國和其他國家的熟悉,常在戰爭中擔任重要職務,如楚文王時期任用晉人伯州犁作為晉楚之戰的重要參謀。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吳起變法,楚國在長期的世卿世祿制中形成了眾多社會惡疾,如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等。
楚悼王從楚國國情出發,任用吳起推行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雖然此次變法以失敗告終,但對楚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語
風雲變幻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擴充實力爭相招攬人才,社會上一時間養士之風盛行。
楚國作為春秋時期的強國之一,在人才的招攬上也沒有放鬆,這些能人志士在楚國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後來楚國因變法的失敗、弊政的積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但其對人才的任用仍有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左傳》《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