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感覺的秩序》導讀

2022-05-19     哲學園

原標題:哈耶克《感覺的秩序》導讀

哈耶克《感覺的秩序》導讀

汪丁丁

作者簡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

等候了多年,不見有漢譯哈耶克的《感覺的秩序》,我寫這篇「導讀」,就算是為這本書的英文讀者準備的吧。不論如何,哈耶克自己和他這本書的英文讀者,同樣會覺得這是一本很難讀的著作。時隔半世紀,今天的讀者,藉助於晚近發表的數量極大且比當年神經科學家們的研究遠為深入的腦科學報告,可以比當時的讀者甚至比原作者更準確地理解哈耶克在這裡試圖表達的「感覺秩序」。在一篇晚近發表的經濟學論文里,我們讀到這樣的感嘆:儘管哈耶克在《感覺秩序》里表達的觀點極接近現代「多主體計算機仿真」的觀點,可是,絕大多數計算機仿真專家壓根兒不知道哈耶克半世紀前寫過這樣一本書(N. J. Vriend ,2002 ,「was Hayek an Agent-Based-Computational Economist?」《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 68,no. 4,pp. 811-840 )。這就為我寫這篇「導讀」(不是「學術論文」)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尤其是考慮到我在與這本書相關的幾乎全部領域內已有的知識和理解。

此處「感覺秩序」,根據哈耶克的解釋,相對於「物理秩序」而言,受了康德之後哲學思辨的影響——在「好」的方向上,在不能確定「物自體」的任何性質及其(物理)「秩序」之前,只能,或至多可能確定主觀感覺及其秩序。不僅在思辨方面像德國人,而且在文字安排方面也像德國人,哈耶克這本書雖然分「章」,但也像黑格爾著作那樣劃分了「節」(這樣便不會因版式的不同而發生引文差異)。例如,第八章共有 98 節。故我這篇導讀在引用原文時,將一律採用哈耶克原著的章及節號。

感覺秩序的副標題是「理論心理學基礎之探究」,相當地具有挑戰意味。所以,哈耶克在「前言」裡面特別要解釋,作為心理學專業的門外漢,他為何要來探究理論心理學基礎。事實上,這部作品的核心思想,萌芽於哈耶克 19 歲至21 歲在維也納大學聽課期間,那時,他尚未決定是成為一位心理學家還是成為一位經濟學家。當時最重要的心理學家包括,赫爾姆霍茲(生理學和心理學)、馮特(實驗心理學)、詹姆士(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繆勒(記憶和視覺心理學及格式塔心理學)。最後並且尤其是馬赫(物理學、心理學、哲學),對哈耶克的影響最大——或許由於馬赫對哈耶克所屬的維也納學派的影響太深,或許由於馬赫對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物理學界和心理學界的整體影響太深。

自1915 年至 1952 年哈耶克發表《感覺秩序》那一年,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和哲學,都取得了重要進展或最重要的進展。可是,哈耶克指出,人們對心理學基本問題的解答仍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水平,也就是停留在他作為學生試圖解答這一基本問題時的水平。另一方面,在經歷了 1930 年代後期至 1940 年代西方世界戰後秩序重建的數次論戰之後,哈耶克遠比年輕時更深切地意識到,社會主義思潮及其理論依據之謬誤,是哲學認識論的而不是政治意識形態的。

在認識論領域,西方學術界只是在 1990 年代以來,藉助於逐漸普及的腦科學儀器(主要是核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成像和腦電儀等醫療影像技術),以「種群-文明-個體」三重演化論的態度重新思考人類理性和其它生物的認識論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代腦科學和當代認識論的研究,至少部分地支持了哈耶克在《感覺秩序》里提出的假說。這一假說的核心,用《感覺秩序》的英文版「導言」作者,著名神經心理學家克呂弗的文字來概括,就是與「實體」假說競爭的「關係」假說。克呂弗(Heinrich Kluver )是動物行為學及神經心理學領域的開創者之一,由這樣一位科學家撰寫哈耶克這部作品的導言,於是值得讀者格外地注意這篇導言的內容。何況,哈耶克自己在第 1 章第50節的腳註內,還引用過克呂弗關於生物將個別體驗一般化的能力的觀點。

世界的基本構成是一個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這些實體的最小單位不是原子,也不是基本粒子,也不是……,抑或世界的基本構成是一束一束偶然交匯的「過程」?西方人在智力的最初階段遇到了這樣兩種不同的看法——分別以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為代表,在二十世紀初葉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兩派哲學,其一是主流的被稱為「形上學」的哲學,與主流物理學並駕齊驅,也反映在康德關於「物自體」學說的前提之中。其二是與主流競爭的被稱為「創化論」或「過程哲學」的哲學,以柏格森和懷特海為代表,對「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產生過深遠影響——這一影響經由張東蓀和梁漱溟的著作傳承至今。

在心理學和腦科學領域內,相應地,西方人面對著這樣兩個學派的競爭。其一是被稱為「實體主義」的學派,例如,研究「記憶」者,必須找到腦內專司記憶的神經實體及基因排序。其二是被稱為「互聯主義」的學派,例如,研究「記憶」者,不必找到專司記憶的神經實體或基因排序,只需驗證「記憶」是某些腦區甚或整部頭腦從內部複雜聯結的諸層次當中凸顯的一種功能。用金岳霖先生《知識論》的語言描述,就是說,每一概念(concept )或觀念(idea ),無非是一套 「關係」,並且這套關係在接收了「所與」的「官能」而言是真確的(雖然「真」與「通」不必同時成立)。

哈耶克的觀點,屬於「互聯主義」學派。這在當時是超前的,不被多數學者理解,雖然它在今天已經成為主流。我們從人類的思想史可見到足夠多的案例,表明思想史或一般歷史的創造者,是英雄們而不是奴隸們。「英雄史觀」的演化論依據其實很簡單並且至今仍居主流位置:任何創造最終只能出之於生命個體而不能出之於群體,因為自然選擇的力量只作用於生命個體而不作用於群體。我在另一文章里介紹了生物學家們關於「群體選擇」假說的不同看法,其中提及,主流的看法是否定的,雖然我本人,基於我對「合作」秩序的關注,非常希望看到肯定的證據。

回到哈耶克為《感覺秩序》撰寫的前言,在結尾處,哈耶克告訴我們,他確實也補充閱讀了 1915 年至 1949 年期間這一領域內發表的重要著作,尤其是海布斯的著作《行為的組織》。海布斯(D. O. Hebbs,1904-1985)被認為是「認知心理學之父」,比哈耶克早七年辭世,他發表於 1949 年的《行為的組織》被認為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心理學著作之一。也是在這裡,哈耶克提到了對他的心理學思考至關重要的另一位當代科學家,埃克爾斯(J. C. Eccles,1903-1997)。後者是腦科學家並因腦科學研究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曾與波普於1977年發表重要的「哲學-心理學-腦科學」著作《自我及其大腦》。波普是哈耶克長期引為「知交」的好友,被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負》里)認為是創立「演化認識論」的第一人,並且激發了哈耶克自己要創立一門「演化道德哲學」。

那麼,在哈耶克的「補充閱讀」之後的進展呢?自 1950 年至今,心理學最重要的進展,以我的看法,大致如下:(1)麥克林的「腦結構三分說」,這是腦科學家P. D. MacLean 於 1970 年代初期陸續發表的觀點。根據這一觀點,人腦的解剖結構可分三層,其一是腦幹或「爬行動物腦」,其二是外緣系統或「哺乳動物腦」,其三是大腦或「現代人腦」。由爬行動物腦,人類有了動物本能。由哺乳動物腦,人類有了情感。由現代人腦,人類有了理性;(2 )如前述,互聯主義成為腦科學的主流觀點。根據這一觀點,腦內數百億神經元相互之間的複雜連接可逐層凸顯為意識和思維活動,這也是所謂「湧現」假說的基礎,這一基礎已由埃克爾斯在 1989 年發表的著作《腦的進化:自我意識的創生》里做了權威性的闡述。

思想食堂 人文通識課

17位名師

5大專題 25堂課程

共計250講

帶你

洞察文明演進的歷史規律

理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掌握財富變遷的時代密碼

探索身心安頓的平衡之道

構建以人為本的認知體系

限時半價

有鑒於此,我們應充分理解克呂弗在「導言」里關於哈耶克「認識論-心理學」思路的下列看法:(1)哈耶克認為不存在「給定的」現象,任何「現象」都是腦內神經系統對系統外部和內部「刺激」信號加以分類的結果,而「分類」,無非就是馬赫所論的「關係」;(2 )哈耶克的「分類-差異」理論必須基於休謨的「相似性」學說。對休謨而言,一切經驗的結論必定可以表達為「相似的原因導致相似的結果,於是相似的結果意味著相似的原因」這樣的所謂「因果性聯想」——只不過在腦內,這樣的聯想是由神經元網際網路實現的。並且,基於相似性,我們可以定義「差異性」,這樣就將心理學核心概念——「差異」——轉換到了休謨的經驗主義哲學傳統之內;(3)對哈耶克而言,任何一種「感覺」,哪怕是最純粹的感覺,都是人腦的神經元網際網路呈現給它自己的一種「解釋」——對某一事件的解釋也就是一套關係——基於以往的生命體驗和生命個體對以往體驗的解釋。由此,我們看到懷特海與哈耶克之間的思想聯繫。根據這一聯繫,我們有理由推測,哈耶克與懷特海一樣不相信世界是「實體」的,相反,他們相信世界是「關係的」,而且每一實體的發生和消亡,無非是「關係束」偶然聚散的結果;(4 )哈耶克的關係學說承接了 1930 年代興起的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傳統。在這一傳統內,感覺到的秩序——由一系列格式塔實驗揭示給感覺主體——幾乎總是被感覺主體的先見或比感覺層次更高的思維定勢所決定。對哈耶克而言,這些更高層次的定勢是種群演化的結果,它們,作為對「客觀事件」的主觀解釋,很可能有利於種群和個體生命的延續與繁衍;(5)哈耶克在這部作品裡表達的一系列看法,根據克呂弗的看法,幾乎都是可以在行為學實驗室里檢驗的命題。從而,哈耶克的這部作品是一位經濟學家在心理學領域內運用經濟學實證方法所得到的傑出成果;最後,我需要補充:(6)這些看法雖然可在行為學實驗室里得到檢驗,但哈耶克本人對 行為學的基本看法持批評立場,因為,他認為,行為學視角下的認知主體過於被動,以致失去了生命的創造性演化的能力。

現在可以討論《感覺秩序》的正文了。這部作品分八章,各章標題及主要內容依次為:(1)「問題的實質」,提出並回顧心理學的基本問題——何為「心智」(what is mind )?這一問題的研究層面,哈耶克認為,應置於「物理學-生理學」的研究層面和「心理學-知識論」的研究層面之間,它的古典形式就是所謂「身」與「心」之間的關係問題,或心智事件與物理事件之間的關係問題。我們知道,在古代希臘的學科分類里,一切知識只劃分為三類——物理的、心理的、歷史的。哈耶克的思路,我認為,是要貫通這三類知識,非如此而不能解答心智問題;(2 )「理論概觀」,在這一章里,哈耶克概述了他自己提出的心智理論的要點,並指出了各要點之詳細論證所需閱讀的各章節。哈耶克心智理論的基本樣式是「演化論」的,藉助於拓撲學的術語,就是說,每一個體生命的心智,根據它所適應的具體環境而演化,形成一套仍在演化的分類系統。對神經元網絡構成的分類系統而言,個體生命的延續和繁衍至關重要的每一「要素」(我只能以後再解釋這一概念的涵義)均可歸入對應的類別——由與它相似的要素組成的集合,而相互之間有顯著差異的要素則不被歸入同樣的類別,否則(因為這些要素對生命是至關重要的)可能導致生命的消亡。哈耶克這一理論不妨稱為「有機體的認識論」,它可運用於一切生命的認識過程,也稱為「演化知識論」;(3)「神經系統之為分類的工具」,這一章可視為關於古典腦科學知識的回顧,但它也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現代腦科學知識——它顯示了哈耶克的「補充閱讀」對他的理論建構有多麼重要。例如,在這裡,我們知道哈耶克知道今天我們很熟悉的「神經元」假說(已被證實的假說)——它取代了古典的「神經」假說。後者假設生物體內的神經系統如骨骼系統那樣是一個整體,前者假設神經系統是數百億獨立神經元的複雜聯結——猶如人類社會,這些神經元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合作、或「共生演化」等複雜關係;(4 )「感覺與行為」,這一章與上一章,我認為,應並列為這部作品最重要的兩章。在這一章,哈耶克其實提出了關於「判斷」的假說。我們知道,康德以後的西方哲學,如康德《判斷力批判》一樣,對「判斷」無能為力。阿倫特試圖重寫一部關於康德判斷力批判的批判,可惜,其事未竟而其人先去,留給我們一段哲學空白。判斷,是兩難選擇,這是因為, 哈耶克指出,基於相似性的分類不滿足「傳遞性」假設(第三章第27 節),故當A 與B 相似並且B 與C 相似時,很可能出現A 與C 矛盾。哈耶克在這裡刻畫的,正可導出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選擇及其成本。當神經元網絡的分類系統「感覺」到多於兩個有意義的刺激信號時,它將向更高層次遞交什麼樣的信號,這是一個「判斷」問題。最終,行為主體必須在許多這樣的意義之間加以「選擇」,決定取捨,從而將有利於生命發展的資源有效地配置於各種意義。(5)「心智秩序的結構」,在這裡,哈耶克需要探究心智秩序之為分類系統在多大程度上由基因遺傳決定並且在多大程度上是後天習得的,所謂 「Nature v.s. Nurture 」議題。我認為,哈耶克提出的最具現代眼光的看法是,如前述,心智是一套關係或一幅逐漸形成並不斷變化的關於生存環境的「地圖」或「模型」(稍後解釋二者間的差異,第五章第33-49 節),它是生命個體對環境信號加以分類的不斷改善(或退化)的工具。這套關係是科層化的,積累在這些科層組織之內的知識,有由基因遺傳而來的種群知識——以「感覺器官」的方式存儲於每一個體,有由後天體驗而來的個體知識——通過神經元網絡聯結方式及改變而獲得表達,還有情感化的知識——基於遠比感覺器官更為複雜的外緣系統與大腦皮質之間的關係網絡以及外緣系統與腦幹系統之間的關係網絡。對哺乳動物而言,情感化的知識(即「情感定勢」——emotional dispositions,第四章第64-67 節)有助於生命個體在各種危機情境內儘快作出正確的判斷。換句話說,那些具備正確的情感定勢的個體——或許由於基因突變或許由於後天習得——可在長期演化中生存下來,不論這些情感定勢是否可被稱為「道德」或「道德判斷」。這些知識,它們幫助了生物的延續和繁衍,從而在這一意義上被假設為是「真確的」(第五章第85 節),它們的絕大部分是波蘭尼所謂「默會的」知識,僅在較高的意識層次上才有被意識到的知識。對人類而言,「理性」能夠意識到從而能夠加以反省和評價的知識,只是人類個體的身心和人類社會整體所積累的全部知識的極小部分。正是這一看法,導致了哈耶克最後一本著作《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6)「意識與概念性的思想」,此處,哈耶克探究了心智的「無意識」過程與「有意識」過程之間的差異,他指出,由於從無意識狀態到有意識狀態是一個連續分布的譜系(第六章第21 節),令人滿意地界定 「意識」概念本身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六章第4 節),與其研究意識與無意識之定義問題,不如研究意識與無意識各自的演化論功能。在這一視角下,哈耶克將「自我」理解為能夠統一表達全部意識事件的時空框架(第六章第 16-18 節),並且僅當在自我意識之內的分類過程因注意力的集中而變得遠較平時更細緻時,被注意的意識才變得清晰起來(第六章第23 節)。藉助於意識事件的統一表達框架,行為主體得以「想像」和「預期」未來事件的樣式及後果(第六章第24-27 節)。比通常的心理學論述更體現了維也納學派的特色,哈耶克在這裡(第六章第 28 節)順便指出,為想像和預期提供統一的時刻表達的心理框架也可以產生我們稱為「直覺」或「聯想」的能力——即當A 發生時突然相信與A 毫不相似的另一事件B 會發生。意識的顯著功能,哈耶克推測,是注意到逐層凸顯從而意義也逐漸增強的刺激信號(第六章第29-31 節)。關於「概念性的思想」(第六章第 44-50 節),讀者應參閱第三章第 50-51 節哈耶克關於神經元網絡可能湧現為「符號」表達的論述,然後再來研讀哈耶克此處的論述。因為,概念不過是在更高層次上重複了較低層次發生的神經元網絡的分類過程;(7)「理論的驗證與確認」,這裡,哈耶克再次概括自己的理論——心理現象如「差異」、「刺激的評價」、「一般化」、「轉移」、 「抽象」和「概念化思維」,都可以視為分類過程的不同形態。而這一分類過程的存在及性質,可以通過神經學實驗加以檢驗(第七章第19-51 節)。根據波普的「否證主義」科學哲學,哈耶克在這裡還列出否證自己的理論的可能的檢驗過程(第七章第52-56 節);(8)「這一理論的哲學意蘊」。哈耶克在這一章里對英美經驗主義的哲學傳統提出了挑戰(或修正)——他的理論表明,沒有什麼給定的「感覺材料」,任何材料或數據都要基於感覺並是感覺主體解釋的產物。這裡,我們看到了康德「物自體」觀念及歐陸哲學傳統對哈耶克的影響。在寫作《感覺秩序》之前,哈耶克與「科學主義」思潮有過多年的論戰,深知這一思潮的來歷——人類理性的自負和由此而來的對良好社會秩序的永恆威脅。為此,他的研究主題才不得不從經濟學和政治哲學轉入心理學和演化社會理論。需要指出的是,這一章的主要觀點,已經收錄於馮克利翻譯的《哈耶克文選》(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1版),與此相關的標題是「解釋的程度」(更確切的翻譯是「解釋的限度」)和「複雜現象論」。

粗略地介紹了這部作品的各章節之後,我希望以某種「簡約形式」來表達並複習這裡介紹過的哈耶克這部作品的主要思想。因為,我相信,或遲或早,在中國以及在西方學術界,哈耶克《感覺秩序》將成為演化社會理論的經典作品。

如前述,在西方思想傳統內,始自古代希臘,一切知識可分為三類,其一是物理的,符號是「Φ」,其二是心理的,符號是「Ψ」,其三是歷史的,符號是「η」,但哈耶克的努力在於提出一套足以貫通這三類知識的統一解釋,即「心智演化論」的解釋。並且,人類已有的全部知識,只有基於這一演化著的心智結構才可能得到確證或修正。換句話說,我們只是根據,(1)我們的身體確實還存在並延續著自身,由此,(2 )基於我們身體存在的心智結構已經確證了的那些材料,才形成了我們的世界觀並相信我們知識的「Φ」的部分的正確性——因身體的存在而正確。更進一步,我們通過知識的「η」的部分知道上列三類知識都還在演化,這一演化的最終結果不可能被我們現在的心智所理解。

基於上述的演化過程,我們腦內存在著的神經元網絡分類系統可對一切被感覺到的事件加以分類。設一切被感覺到的事件的集合 E,設 E 內一切因我們神經元網絡分類系統的判斷而屬於「Φ」的事件的集合 EΦ並設一切因我們的神經元網絡分類系統的判斷而屬於「Ψ」的事件的集合EΨ ,於是可定義「心智」的結構為EΦ和EΨ 的笛卡爾乘積的子集,也就是所謂「二元關係」,記作「R」,它將每一「物理事件」與「心理事件」聯繫起來,哈耶克稱之為「感覺事件」。注意,如前述,R 通常不滿足傳遞性。並且,由於單一的物理事件可能引發許多不同的心理事件,R 通常也不能成為函數或映射。當我們說一類事件A 的元素具有某一性質 p 時,用哈耶克的語言表達就是說,A 的每一元素 a 與p 的物理描述 Bp 之間有心智結構 R 確定的關係(a,Bp )。康德所謂的「範疇判斷力」(categorical judgment),就是將每一個如此的 a 感受為關係(a,Bp )的心智的能力。而康德所謂「反思判斷力」(reflective judgment),就是從感受到單一的 a 覺悟到具有a 的某一性質 p 的全部元素的集合 A 的存在性的心智能力。一事物 d有若干性質,用哈耶克的語言表達,就是若干性質的集合P 所含的全部元素以「足夠高的頻率」在同一時刻點被感覺到,而我們為這些性質的統一體提出的命名「d」,就是那一事物。此處,足夠高的頻率可以是對單一感覺主體而言,也可以是對一群具有某種「同構」性質的神經元網絡分類系統的不同感覺主體而言——哈耶克在這裡完全借用了拓撲學的「同構」概念(第二章第 2 節至第 8 節)。例如,一切被認為是正常的人,他們的五臟六腑之間的聯結方式是同構的。類似地,一切具有五種感覺器官的正常的人,他們的感覺器官之間的聯結方式是同構的。不過,哈耶克特彆強調了心智結構的個體差異性,因個體生命的經歷不同和遺傳差異而發生的心智差異。所以,他指出,此處的「同構」只是近似意義上的同構。

在如上闡述的感覺事件的集合里,每一事件 a 只是通過與其它事件的相似性或差異性,才有了確定的意義,被感覺為某一類事件 A 物在物理事件集合和心理事件集合的笛卡爾乘積之內的每一子集唯一界定了一套二元關係R,從而唯一界定了一套心智結構。這一笛卡爾乘積可能有的全部子集的數目異常巨大,從而可能發生的不同的心智結構的數目也異常巨大。在數目如此巨大的心智結構中,哈耶克認為,只有那些提供了或多或少與真實世界相吻合的分類系統的心智結構才可能在生存競爭中延續至今並被我們觀測到。在這一演化論視角下,針對康德的問題——「自然之秩序為何可能?」哈耶克可以回答:自然之所以有「秩序」,是因為它被映射為我們心智的分類系統的某種拓撲同構關係,這關係就是秩序。同時,只有那些能夠延續和繁衍我們的肉身(表現型)的心智結構才可能使「自然」與倖存者們的心智的分類系統保持某種同構關係。

上述的哈耶克思想的再表述,深入追究,可以意味著這樣一項令人驚訝的命題: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心智結構依賴於我們可能保持的身體狀態。這一命題具有東方神秘主義的色彩,因為它意味著身體修煉可能揭示從未觀測到的心智結構。此處的細節,恕不贅述。

根據上述的哈耶克思想的再表述,判斷總是發生於具體的情境之內。在任一具體情境內,從一切可能的刺激信號的集合 S 的冪集合(即S 的全體非空子集的集合)到一切感覺事件的集合M 的冪集合,存在至少一個二元關係 R,將感受到的一組「物理事件」與一組「心理事件」聯繫起來。由此定義了一套心智結構,並定義了心智結構R 許可的行為集合 B。經濟學家所謂「選擇」,可定義為心智結構 R 在 B 之內所作的判斷——在B 的任一子集內決定取捨,將所取的元素呈現給更高的心智結構——所謂「湧現」。錯誤的湧現(知識表達)可導致身體(基因型的現象型)的消亡,故生存著的知識表達很可能是正確的或在某些情境內曾經正確的。

可見,地球不僅有「生物殼」,而且有「網絡殼」和「知識殼」。所謂「知識」,無非是湧現到地球的更高層級的分類系統,從知識殼這一層級向下觀測,知識其實已經積累在地球的各層級里了,依照不同的意義有不同層級的湧現。所有這些觀測,都是關於「秩序」的知識,它的自洽性和融貫性,取決於依賴於它的那些物種和族群在地球上可能因它而獲得的生存和繁衍機會。

最後,我覺得應為那些完全沒有讀懂我的「導讀」的讀者提供哈耶克這部作品的一個最容易理解的重要結論的最簡單的概括。總而言之,在哈耶克看來,對人類這樣具有「有限理性」的動物而言,沒有「客觀」知識,只有「主體間客觀」(intersubjective)的知識過程。關於這一概括的兩點註解,首先是,似乎沒有證據表明哈耶克讀過胡塞爾的任何著作,但哈耶克的這一結論與胡塞爾思考的認識論基本問題十分吻合。其次,「知識」不是靜態的一堆觀念,它們是「過程」,是我多年前說過的與「人生體悟」糾纏著的「知識過程」。

思想食堂 人文通識課

17位名師

5大專題 25堂課程

共計250講

帶你

洞察文明演進的歷史規律

理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掌握財富變遷的時代密碼

探索身心安頓的平衡之道

構建以人為本的認知體系

限時半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3c1ea9885dd0c30e0892a826cdfee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