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過後,氣溫變化大,免疫系統調節不及時便會導致抵抗力下降。同時,乾燥的氣候也利於病原繁殖和傳播。而呼吸道作為抵禦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其水分的缺失使黏膜上的纖毛運動減緩,灰塵、病原等更易於附著,進而侵入體內造成感染,導致呼吸道疾病高發。
另外, 寒冷空氣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縮,使呼吸道抵抗力下降,這也是導致呼吸道疾病易發生的原因。
呼吸道疾病高發,哪些人群要注意?
呼吸道疾病高發人群自身抵抗力較低,如兒童(尤其是2歲以下兒童)、60歲以上老年人、基礎性疾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受損的人群。
兒童:機體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抵抗力較差,呼吸道防禦能力弱,易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
老年人: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呼吸系統防禦功能降低,病菌易侵入機體,引起呼吸道感染。
慢性病患者:既往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呼吸道局部防禦功能及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
其他人群:如過度疲勞、營養不良、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群,容易造成免疫系統功能受損,加大感染風險。
常見呼吸道疾病防治攻略
秋冬季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 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花粉過敏、過敏性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加重,比如慢性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
一、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表現為發熱伴咽痛、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狀。5歲以下兒童、妊娠期女性、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抑制或免疫功能低下(如接受移植、化療或生物療法等)人群,是流感高發人群,也是發展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流感屬於自限性疾病,輕中症的流感病毒患者一般7~10天症狀能夠緩解。但 高危人群流感病毒轉陰時間越長,出現流感併發症的風險就會隨之增高,肺部感染髮生率增加。
妊娠期女性發生流感肺炎易重症,早產及胎兒死亡風險增加; 老年人罹患流感後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死亡風險升高,其臨床表現可能不典型,但下呼吸道症狀明顯,如咳嗽、咳痰、氣喘和胸痛等,會出現潛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礎疾病加重的情況。此外,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後繼發細菌感染更常見。
流感疫苗是預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接種流感疫苗可以減少接種者感染流感的機會或減輕流感症狀。每年秋冬流感季基本在當年11月到次年2月之間。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個月接種流感疫苗,能更有效發揮疫苗的保護作用。未接種流感疫苗人群若符合疫苗接種適應證應儘快接種流感疫苗;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且未能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若與確診或疑似流感患者密切接觸,且接觸時間在48小時內,建議應用抗流感病毒預防用藥,並儘快接種流感疫苗。
二、支原體肺炎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症狀以乾咳為主,可伴隨發熱等症狀。支原體肺炎在兒童中較常見,成人和老年人發病率相對較低。肺炎支原體抗原或核酸檢查呈陽性可確診。
支原體感染屬於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一般為10~14天。當出現持續乾咳、發熱、乏力、胸痛等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特別是2歲以下兒童、有潛在健康風險或免疫低下人群,以及接受化療或服用免疫抑製藥物、心力衰竭、慢阻肺病人群等,更應儘早就醫。
目前尚無針對支原體肺炎的疫苗。建議大家在飲食上注意營養搭配,增加體育鍛鍊,注意勞逸結合。
三、對患有慢阻肺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老年患者,季節性氣候變化會增加呼吸道感染和疾病加重的風險。為了預防疾病的復發或加重,老年患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綜合性預防:
保持適宜的室內空氣品質。保持適當的空氣濕度(相對濕度50%~60%)和適中的室內溫度,儘量避免頻繁的溫差變化和冷空氣的直接刺激;
減少危險因素暴露。避免在人群密集、空氣流通不暢的環境中長時間停留,外出要佩戴口罩,戒煙;
接種疫苗。加強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接種;
提高機體免疫力。充足的營養和適當的體力活動,是增強免疫力的兩大關鍵;
長期規範的藥物治療。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應嚴格遵循個體化治療方案,維持藥物治療以控制病情。此外,病程中應加強自我監測,一旦出現咳嗽加重、痰量增多、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積極的心理狀態。良好的情緒管理和社會支持能夠顯著提高生活質量和疾病控制效果。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感染和臨床微生物科主治醫師 馬琛
編輯:楊世嘉
審核: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感染和臨床微生物科副主任醫師 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