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暑時節後期,天氣炎熱,空氣濕度大,體表總是黏糊不清爽,「濕」即為長夏之氣。長夏時人體脾胃最易受傷,因此易出現脘腹脹滿、四肢無力、胸悶氣短、精神萎靡等一系列症狀。怎樣才能平穩地度過大暑?此時養生的關鍵是養護脾胃。
01
夏日貪食冷飲傷脾胃
中醫的脾胃和西醫的脾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西醫里脾胃指兩個獨立的消化道器官,而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中日友好醫院中醫脾胃病科副主任張喆曾介紹,脾胃功能在所有臟腑功能中長期占據「C位」,古代名醫李東垣有言「脾胃內傷,百病由生」。
從狹義上說,脾胃病主要指胃腸道疾病;從廣義來說,脾胃病涉及所有消化系統疾病。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土地」,從它開始還會生成結節病、代謝性疾病、亞健康狀態等。脾胃虛弱會有多種表現,比如食欲不振、疲憊無力,夏季還可能伴有反酸、腹脹等情況。
夏日裡很多人選擇冷飲等來降溫,這給脾胃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夏季調養脾胃,首先飲食方面應避免直接服用冷飲。
02
飲食清淡適當清補養脾胃
健脾才能生津,健脾才能有效去除體內的暑濕之氣。脾胃強健了,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免疫力。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王旭東曾介紹,在飲食方面,夏季的飲食宜以清淡為主,多吃些健脾祛濕的冬瓜、苦瓜、赤小豆、扁豆、萵筍、黃瓜、西紅柿、莧菜等,這些都是夏季很好的應季食材。還要保持少葷多素七分飽,以合理的飲食來補充,如此才能健脾化濕。
除了要注意清淡飲食以外,大暑節氣前後,天氣最為炎熱,身體消耗也相對較大,在清淡飲食的同時,還要注意適當清補。推薦兩個藥膳,一是荷葉陳皮老鴨煲:鴨肉性味偏涼,可除虛熱、生津液,是暑天的清補佳品,同時加入荷葉、陳皮、白扁豆等中藥材,可以起到清熱利濕、消暑生津的功效;二是山藥薏苡仁燉仔排,仔排肉質鮮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補養氣血、強健筋骨,同時搭配山藥、淡豆豉、薏苡仁等中藥材,可以起到祛濕健脾、益氣除煩的功效。
03
保持情緒穩定有助護脾胃
除了飲食方面的調理,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主任醫師潘洋曾介紹,夏季天氣炎熱,情緒也容易暴躁,不僅影響人際關係,也會嚴重影響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因此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證心態平和。同時,中醫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休息至少10分鐘慢走,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此外,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按揉50~100次,能有效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
當脾胃虛弱出現食慾減退、食後腹脹、渾身倦怠、消化不良等症狀時,建議服用健胃消食類的藥物,幫助脾胃恢復動力。如健胃消食口服液,臨床常常推薦用於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減退、食後腹脹等症狀的患者。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