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爵屠蘇百禮洽

2023-12-21     竹鶯說事

原標題:玉爵屠蘇百禮洽

故宮藏雍正款祭紅釉酒盅底面

周干

清代宮廷生活離不開酒,清代宮中酒的類型是很豐富的,多位帝王與飲酒有著密不可分的機緣。

「明窗開筆飲屠蘇」

據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一》之「光祿寺」載,清代在光祿寺內設良醞署,專司酒醴之事。良醞署「設酒局房二十四間於西安門內,酒匠六名,酒尉二名,每歲春秋二次釀造旨酒」,所釀酒包括黃酒、玉泉酒、燒酒、乳酒等。清代自雍正起,皇帝在元旦日(農曆大年初一)都會舉行「明窗開筆飲屠蘇」禮俗活動。即每年元旦的零點時分(子時),在爆竹聲中,皇帝行完拈香禮後,來到養心殿前殿西次間,坐在靠近窗戶的紫檀長案前,親自往金甌永固杯內倒入屠蘇酒,飲完後,便寫下新年吉語。

「屠蘇」是什麼呢?明人李時珍撰《本草綱目》之「谷部第二十五卷」部分認為,「屠蘇」是一種草藥,這種藥可屠割蘇虺(huī,鬼怪名),驅鬼消災。《本草綱目》載「屠蘇酒,元旦飲之,辟瘟癘」,說在新年飲屠蘇酒可以避瘟驅疫。

除「明窗開筆飲屠蘇」外,清代帝王在元旦日還會與家眷、百官、使者等人共飲屠蘇酒。乾隆帝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元旦作詩《新正令日重華宮恭侍皇太后宴》,其中有「爵繼屠蘇捧,屏開仙木穠」,意即與皇太后共飲屠蘇酒,以表達新年祝福;同日宴請準噶爾部落使者,並作詩《宴準噶爾夷使》,其中有「宛馬已看來萬里,屠蘇應許預元正」,意即與使者共飲屠蘇酒,並致以新年問候;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元旦,在太和殿舉行新年團拜會,乾隆帝作詩《元正太和殿賜宴紀事二律》,其中有「玉爵屠蘇百禮洽,金猊瑞靄萬祥濃」,通過共飲屠蘇酒的方式,與百官共賀新年。

康熙帝「每日進葡萄酒幾次」

康熙帝平日不常喝酒。《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中記載其曾說:「朕自幼不喜飲酒,然能飲而不飲,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不過其曾有一段時間喜歡喝洋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最喜愛的十八阿哥胤祄因病而薨,同月太子胤礽因不法祖德而被廢,康熙帝身心憔悴,健康每況愈下,且誘發了嚴重的心悸症。《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中提到康熙帝曾說:「九月不幸事出多端,朕深懷愧憤,惟日增鬱結以致心神耗損,形容憔悴,勢難必愈。」據《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記載,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在給印度和中國傳教區總巡閱使的一封信中說:法國傳教士羅德先「配置了胭脂紅酒讓皇帝服用,首先止住了最令他心神不安的嚴重的心悸症,隨之又建議他服用產自加那利群島的葡萄酒」。不久,康熙帝身體逐漸康復。

清人黃伯祿在《正教奉褒》中記載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的上諭:「前者朕體違和,伊等跪奏: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補之物,高年飲此,如嬰童服人乳之力。諄諄泣陳,求朕進此,必然有益。朕鑒其誠,即准所奏,每日進葡萄酒幾次,甚覺有益,飲膳亦加,每日竟進數次。朕體已經大安,伊等愛君之心,不可不曉諭朕意。」康熙帝把西洋葡萄酒當藥使用,認為是大補之物,每天要喝好幾杯葡萄酒。

雍正帝真的「不飲」嗎

據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清檔記載,雍正帝曾下旨為16種宮廷酒做酒牌:松林瓮頭春酒、松林瓮中香酒、松林太平春酒、八仙太平春酒、陳皮伏酒、橙子酒、延壽酒、八珍酒、伏酒、金生露酒、銀酒、木瓜酒、白荔枝酒、玉泉酒、惠泉酒、清白酒。但雍正帝稱自己不喝酒。他在《大義覺迷錄》中說:「朕之不飲,出自天性,並非強致。」雍正帝真的「不飲」嗎?

根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從雍正四年(1726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內務府造辦處幾乎每年都要製作各種「酒圓」(酒杯或酒盅)。僅雍正四年,製作酒圓的檔案就有十餘份,製作的酒圓五花八門。如七月十六日,太監杜壽交來「琺琅花抹紅地頭等磁酒圓24個(隨紫檀木盤2個)、琺琅花抺紅地二等磁酒圓24個」,雍正帝下旨「配匣子」。又如七月二十八日,郎中(官名)海望持出「嵌珊瑚頂鍍金蓋霽紅磁酒圓1對(隨鑲嵌五福捧壽鍍金托盤1對)」,雍正帝下旨「將此鍍金蓋托盤上口線改做圓珠五福,用松石做,安珊瑚頂,再照樣做金蓋一對、金托盤一對」。再如九月二十一日郎中海望持出「紅瑪瑙高足小酒圓1件」,雍正帝下旨「往圓里收拾」,等等。雍正帝如此重視製作酒杯,不難想像他對飲酒的喜好了。

故宮博物院藏清人繪《胤禛行樂圖像冊》,內有若干幅雍正帝閒暇場景的繪畫,是其日常生活或美好願景的寫意。其中有一幅繪畫,表現的是涼爽宜人的秋天,一身休閒裝束的雍正帝臨溪而坐的場景。畫面中,雍正帝坐在地上,側靠溪邊的山石,呈半躺狀,側目欣賞流動的溪水,嘴角似乎略帶微醺的醉意,滿面愜意。值得注意的是,靠近雍正帝頭部位置有一個酒瓶。雍正帝願意欣賞自己的酒態,並認可與之相伴的酒瓶,不難推測出,他應是嗜酒的。

玉泉水釀玉泉酒

玉泉酒為宮中釀造,其主要特點是採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水。光緒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三》載,每釀造370斤的玉泉酒,需用168斤玉泉水。清人潘榮陛撰《帝京歲時紀勝》載:清代京城有諸多種類的酒,「雖品味各殊,然皆不及內府之玉泉醴酒醇且厚也」。宮中釀造的玉泉酒,在京城裡比其他酒要醇厚可口。另據清末民初徐珂《清稗類鈔》之「玉泉山諸勝」載,乾隆帝認為:泉水的品質在於「水味貴甘,水質貴輕」,玉泉山的水清澈可鑑、味道甜美,且每斗重一兩,比其他泉水要輕,因而為「天下第一泉」,用此水釀造的酒自然口感好。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呈報四十三年玉泉酒用項》載,宮中發布「欽定玉泉酒用項單」,乾隆帝親自督辦:祭祀方面,奉先殿祭祖用350斤10兩(在清代1斤=16兩),英華殿供佛用168斤,御花園斗壇供獻用24斤6兩,內城隍廟、永佑廟供獻用2斤,御茶房供用77斤10兩,欽安殿供獻用1斤,中正殿跳布扎(佛事活動)用1斤,寶華殿跳布扎用4斤;筵宴方面,保和殿除夕筵宴用45斤,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元宵筵宴用45斤;製藥方面,御藥房製藥用20斤;備膳日用方面,內膳房皇室成員用44斤4兩;以上用量不能超過782斤14兩,如確有增加用量,必須詳細說明。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帝在御覽酒醋房上年度的使用清單時,突然發現玉泉酒的用量達1086斤8兩,比乾隆四十三年的規定多用了303斤10兩,便要求軍機處核查原因。軍機處經查實,回奏原因為:上年度正月筵宴宗室成員用酒273斤10兩,五月又筵宴沙該蘇爾坦(哈薩克使臣)用酒30斤,合計多用了303斤10兩。他們承諾「嗣後留心稽查,節省辦理,不使任意開銷,以歸核實」。

慈禧好飲蓮花白

蓮花白酒為燒酒與蓮花(荷花)蕊合釀而成,在明代即為宮廷御酒。清初官員梁清遠的《雕丘雜錄》載:「熹廟(天啟)時,戚臣魏士望善釀酒。每以進用酒,名曰秋露白、曰荷花蕊、曰佛手湯、曰桂花醞、曰菊花漿、曰芙蓉液、曰蘭花飲、曰金盤露,可五十餘種,皆極甘冽(洌)。」在清代,蓮花白酒在釀造時被摻入藥材,成為藥酒。《清稗類鈔》之「飲食類·京師之酒」載:「別有一種藥酒店,則為燒酒以花蒸成,其名極繁,如玫瑰露、菌陳露、蘋果露、山楂露、葡萄露、五茄皮、蓮花白之屬。」清代宮廷中,蓮花白酒因慈禧太后好飲而盛行。

清代宮廷在瀛台種植有大量荷花。慈禧太后每年都要派小太監採摘荷花的花蕊,加入各種藥料,釀造成清冽味美的蓮花白酒。慈禧不僅自己飲用,還賞賜給親信大臣。《清稗類鈔》載:「瀛台種荷萬柄,青盤翠蓋,一望無涯。孝欽後每令小閹采其蕊,加藥料,制為佳釀,名蓮花白,注於瓷器,上蓋黃雲緞袱,以賞親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瓊漿不能過也。」

慈禧太后好飲蓮花白酒,這主要與此酒的保健功效密切相關。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至於酒品之多,京師為最……藥酒則史國公、狀元紅、黃連液、蓮花白、茵陳露、橘豆青,保元固本,益壽延齡。」有學者考證:蓮花白酒中的藥材,主要包括當歸、丁香、何首烏等20餘種;釀酒時,將這些藥材蒸煉,加入白糖調配,入瓷壇密封,陳釀而成。蓮花白酒唯美甘甜,具有滋陰補腎、開胃健脾、舒筋活血等功效,因而深受慈禧青睞,將其作為養生日用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19de38ee75fc47df00eb24789950b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