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控股副董事長被調查,張玉良還面臨經營挑戰

2024-07-25     砍柴網

雷達財經鴻途出品 文|肖灑 編|深海

業績承壓股價低迷的綠地控股,再遭打擊。

7月23日盤後,該公司公告稱,公司董事胡欣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上海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綠地控股稱,胡欣系公司股東單位委派的外部董事,目前除擔任公司董事、副董事長、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董事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外,未擔任公司其他職務,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管理。上述事項不會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此前披露,胡欣現任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城投持有綠地控股20.55%股權,為後者第三大股東。

官網顯示,總部位於上海的綠地控股以房地產、基建為主業,公司連續12年入圍《財富》全球企業500強。但在房地產調整期,綠地控股也沒能逃過一劫:公司在上半年銷售金額比去年同期減少49.7%,凈利同比預降超90%,且無新增房地產項目儲備。

綠地控股面臨的挑戰還不止於此,公司前幾年擴張帶來的後遺症逐步顯現,那就是債務壓力和流動性緊張。

截至去年年末,公司已出現債務逾期。財報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總負債為1.05萬億,負債率為88%。

6月7日舉行的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綠地控股董事長兼總裁張玉良坦言,地產行業在前期飽受衝擊後……市場逐季下行、深陷低迷之中,行業流動性緊張的局面未得到有效改觀。

利潤、銷售等指標承壓

根據綠地控股披露,胡欣系公司股東單位委派的外部董事,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因此公司認為其被調查事項不會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但在該消息公布後的次日,綠地控股股價仍低開低走,至收盤跌3.62%。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累計跌幅超40%,截至7月24日收盤市值僅剩187億元。

股價持續低迷之際,綠地控股所面臨的挑戰也遠未結束。

7月9日,公司公告稱,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 2024 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億元到2.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23.6億元到 24.1 億元,同比減幅 90.4%到 92.3%。

同時,預計 2024 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 0.6億元到 1.1 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18.2億元到18.7億元,同比減幅94.3%到 96.9%。

綠地控股表示,2024 年上半年度,房地產、基建行業整體低迷態勢尚未扭轉,企業面臨的挑戰仍然很大。報告期內公司房地產業結轉規模、基建產業營收規模同比均有較大幅度下降;且上年同期轉讓子公司股權產生了較大金額的投資收益。

業績大幅下跌,與之相對應的是公司銷售金額「腰斬」。根據公告,今年4-6月,綠地控股實現合同銷售面積169.2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54.3%;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86.03 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48.3%。

2024年1-6月,公司實現合同銷售面積 296.9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49.6%;實現合同銷售金額318.37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49.7%。

綠地控股的現狀,也是2024上半年房地產行業的真實寫照。據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TOP100房企銷售總額為2.08萬億元,同比下降41.6%。

但同時,包括保利發展、中海地產、萬科、綠城中國等在內的頭部房企仍表現出一定韌性,躋身「千億 梯隊」之中,TOP10房企的銷售額均值約1029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一二線核心城市率先回暖,讓在高線城市布局的房企受益。中指研究院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20家代表房企約30%的銷售業績來自一線城市;54%的銷售業績來自二線城市。

而低線城市地位運行,或許給重倉於三四線城市和弱二線城市的綠地控股帶來了去化困難。克而瑞研報指出,公司土地儲備主要集中在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建築面積占比分別為49.8%、45.2%。此外,還有少部分分布在一線城市和海外,合計占比5%。

在土儲方面,上半年綠地控股可謂「顆粒無收」。公司披露的經營數據顯示,今年1-6 月,公司無新增房地產項目儲備。

對比頭部同行,雖然大多數也是以「量入為出」為主,但仍有不少頭房企積極拿地。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1-6月份,建發房產拿地金額279億元,中建壹品拿地金額213億元,綠城中國耗資190億元拿地,位列行業前三名。

另外在今年上半年,綠地控股出租物業取得租金收入6.91億元,酒店取得經營收入 6.81億元。

去年末逾期債務超47億

實際上,從2023開始,綠地控股就緊捂錢包,全年僅新增房地產項目儲備 1 個,總地價6.03億元。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23年綠地控股實現營業收入3602.5億元,同比下降17.2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95.56億元,同比下降1029.04%。

根據年報,報告期內由於房地產市場下行導致綠地控股發生存貨減值。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共137.72億元,同比增加105.10億元;資產價格下跌,計提存貨跌價損失127.30億元,計提投資性房地產減值損失2.25億元,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損失3.29億元。

錄得巨虧的同時,公司負債率仍維持在高位,截至去年期末公司總資產約1.19萬億元,同比減少12.55%;總負債約1.05萬億元,同比減少12.68%。

根據財報數據,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資產負債率為87.84%,有息負債餘額為2148億元,全年利息費用高達82.75億元。

另外,截至2023年年底,綠地控股短期借款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994億元,而帳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為238.4億元,流動性風險顯而易見。

6月7日,在綠地控股舉行的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張玉良坦言,房地產行業在前期飽受衝擊後,內生動力不足,政策落地效果較為有限,市場逐季下行、深陷低迷之中,行業流動性緊張的局面未得到有效改觀。

6月13日,綠地控股公告稱,決定終止中誠信國際對其主體及相關債券債項評級工作。

在業內看來,終止評級工作會影響發債融資。

而目前形勢下,雖然政策上房企有融資「白名單」機制,但落地情況或許又不同。7月19日,綠地集團召開2024半年度工作會議,根據張玉良會上透露,上半年公司房地產「白名單」融資共計取得銀行批覆19筆,總批覆金額47億元,但提款僅10億元。

在銷售下滑、融資受限的情況下,綠地控股只能轉向出售資產「補血」。據媒體報道,去年12月,綠地控股將上海綠地萬豪酒店以總價14.88億元出售給北京銀行用作總部辦公。

去年年報中,公司也表示積極推動海外項目處置。澳洲、加拿大項目加快出售及現金回籠。

即便如此,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逾期有息債務共 47.46 億元,逾期未償還的短期借款總額為4.35億元。另外,公司因資金困難逾期A銀行應付利息1.27億元。

天眼查資料顯示,7月17日,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新增一則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1.51億餘元,涉及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執行法院為陝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截至目前,公司被執行總金額21.47億元。

開闢新賽道轉型發展

房地產遲遲未能走出低谷,綠地控股將轉型發展提上了日程。

年初的誓師動員大會上,張玉良提出公司要以「二次創業」的精神,推進轉型發展。綜合來看,目前綠地控股在新型代建、資產運營等方面有所推進。

據悉,公司新型代建業務聚焦服務政府。上半年,「綠地智慧」新簽代建面積躋身行業前十,新增業務以政府代建及新能源、城市更新等項目為主。

此外,公司酒店板塊不斷加快自主品牌輸出管理步伐,加速向輕資產公司轉型,截至 2023 年末輕資產已簽約項目數量累計近百家,客房數 2.2 萬餘間。

官網顯示,目前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綠地集團」)形成了「以房地產、基建為主業,金融、能源、消費等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

而在最近,綠地控股對外宣稱,成立綠地醫療產業集團,並與九州通、聯影醫療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天眼查顯示,上海綠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於2024年6月27日成立,註冊資本2000萬元,綠地集團持有70%的股份,上海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集團)有限公司持股30%。其中,綠地集團由上市公司綠地控股持有95%的股份。

目前,綠地醫療已開展相關的合作。據綠地醫療產業集團業務負責人王晨介紹,綠地醫療與九州通的合作集中在配送和醫院供應鏈管理(SPD)業務上;與聯影醫療則是一同出海,合作開拓哈薩克等中亞市場。

綠地布局醫療賽道,動作不止於此。今年初,綠地與醫療器械及解決方案供應商邁瑞醫療簽約,以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為切入點,開展醫療器械貿易合作。

分析指出,在房地產行業縮表的大背景下,與人口老齡化息息相關的消費醫療引發了張玉良的關注。但同時,綠地醫療產業面臨的資金與技術挑戰不小,未來能否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與價值,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106131de5bd2492469fe4946f79dd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