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運籌帷幄從不懼戰,一生中卻有兩件事,難以下決定

2023-09-17     文史風雲

原標題:毛主席運籌帷幄從不懼戰,一生中卻有兩件事,難以下決定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91年,曾經做過毛主席秘書的胡喬木,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

其中談到了很多和毛主席相處時的細節。

有一段文字是這樣的:「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二十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他很難下決心的……」

在人們的印象里,毛主席是個很果斷,很有魄力的人。

怎樣的兩件事,會讓毛主席都猶豫不決呢?

是戰是和

這第一件難下決定的事情,是1946年和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勢力徹底決裂的問題。

對中國來說,1946年是個很特殊的年份。漫長的抗日戰爭結束了,人們期盼著和平,國共兩黨在人們的殷切期盼中簽署了協議,約定繼續合作,共同建設國家。

可毛主席很清楚,這和平不過是假象,蔣介石心裡,還是想要發動內戰的。

在抗戰剛剛結束的時候,毛主席的態度很明確:我們要反對內戰,阻止蔣介石的陰謀,讓中國走向正軌。

為此,毛主席做了很多努力。

1946年,蔣介石連發三封電報,催促毛主席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

我黨幹部都認為,這是鴻門宴,去不得。

但毛主席認為,這是我們難得能夠和蔣介石對話的機會,為了中國的未來,值得冒險前往。

毛主席還談到,為了中國今後的發展,我們可以對蔣介石做出政治、軍事上的讓步,力求先將政治局勢穩定下來。

這次重慶談判之行,危機四伏,蔣介石打內戰的態度並沒有動搖,他提出了各種各樣嚴苛的條款,想要把我黨逼下談判桌。

所幸,毛主席和周總理對此早有準備。

而且,美國人出於自己的利益,也不希望蔣介石發動內戰。

更不用說,和平乃是民心所向,自談判的消息傳來,無數民主人士彙集在重慶。

蔣介石如果做的太過分,會成為天下人的公敵。

所以,蔣介石不情願的簽了條約。

但是,他並沒有把條約上所寫的當真。

事實上,毛主席還沒有離開重慶,蔣介石就對解放區發動了進攻。

毛主席不得不做出決定,是繼續等待形勢變化,還是放棄幻想,準備戰鬥?

從後人的視角來看,肯定是選後者。只是,當年的毛主席可預料不到未來,如果真的徹底和國民黨走向決裂,就意味著中國要開始打內戰。

這片土地經歷的戰爭太多了,人民還能承受的起嗎?

再從雙方實力來看,蔣介石得到了大批美國援助,人多地多兵多,延安是完全不具備優勢的。

這也是當時很多人一致的想法,覺得共產黨太弱小,根本沒能力和國民黨硬碰硬。

可是,我們和蔣介石之間,早已經沒有了斡旋的餘地,即便讓步,蔣介石也會趕盡殺絕。

再說,讓蔣介石這樣一個人坐擁中國,豈不是把全中國的老百姓推進火坑嗎?

毛主席在書房裡思考了很久很久,最後終於下定了決心:要和國民黨打這一仗!

事實證明,毛主席的決策是正確的。

大兵壓境

而第二個決策,毛主席做的更加艱難,這個決定是抗美援朝。

關於抗美援朝,其實一開始毛主席就認為,中國是應該出兵的。

在1950年八月份的會議上,毛主席就談到:「要是聯合國軍打了勝仗,帝國主義必定會洋洋得意,氣勢大漲,這將威脅到我國的安全。我們對朝鮮不能坐視不管,應當給予幫助,可以以志願軍的形式出兵,時機也應當把握好,儘快做好備戰措施。」

不過,此時對大部分人而言,戰爭還很遙遠。

因為,聯合國軍剛剛組建,而此時朝鮮的狀態勢如破竹,似乎朝鮮半島的統一指日可待。

就算是朝鮮的領導人金日成,對於聯合國軍即將到來這件事情,也沒有表現出足夠的重視,這一切令毛主席非常無奈。

早前,他曾經勸說過金日成不要急著打這一仗,而是要等中國漸漸解決了台灣問題,全國的形勢安定下來之後再去打。這樣,中國可以給朝鮮作為後援。

可金日成等不及了,他覺得朝鮮人民軍的實力,已經遠遠強於對手,真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蘇聯也可以出手相助。

而蘇聯方面,史達林也支持金日成的作戰計劃,並認為這對蘇聯在亞洲的布局是有利的。

或許是預料到毛主席會再次反對,所以,在真正決定開戰的時候,金日成竟然都沒有告知毛主席。

毛主席最後在報紙上,才得知朝鮮打仗的消息。當時,毛主席的面色非常嚴肅,他知道,美國不會坐視不管,朝鮮很快就會面臨美軍大兵壓境。

只可惜,這件事情毛主席能看透,史達林和金日成卻看不透。

所以,等到八月份的時候,形勢對於朝鮮來說,其實已經萬分危急了。

而中國和朝鮮唇亡齒寒,朝鮮一旦淪陷,那下一個遭殃的就是中國邊境。

正是基於這種擔憂,所以,毛主席已經在七月份組建了東北邊防軍,同時也將一部分部隊調到了鴨綠江附近,防止美軍的侵擾。

這時候,不管是政治局還是軍方,大家還是覺得,我們只要以防範為主,就能夠避開危險。

同意打仗的人,在當時是極少數。因為,大家都認為美國的實力太強,我們貿然和美國開戰,很有可能使自己落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現在我們國家的外交形勢,已經很不利了,進一步得罪西方的話,吃虧的最終還是中國。

另外,僅僅是為了幫朝鮮,就把我們國家的前途搭進去,也不值得。

現在新中國剛剛建國,有很多大事要做,沒必要把兵力分出去,去完成對抗美國這樣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這樣的觀點在今天看來,可能太過輕率,但這就是當時的主流觀點,面對一個未可預知的強大敵人,誰也不想將中國置於危險的境地。

但萬萬沒想到,美軍的腳步太快了,到了九月份,美軍完成了仁川登陸,朝鮮戰場的局勢頓時逆轉。

不久前還高歌猛進的朝鮮人民軍,居然被美軍一下子打的潰不成軍。

再打下去,可能金日成本人也要成為階下囚。

所以,中央政治局就抗美援朝一事,展開了好幾次激烈的討論,有一次甚至持續了16天,依舊沒有討論出結果。

毛主席知道,現在不是出兵的時候,因為我國還沒有在實際上遭受威脅。

所以,最後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是:我們要在三八線以外構築防線,將來不打無準備之仗。

他對眾人這樣說:「美帝國主義如果幹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打過去。」

三八線是最後的底線了,美軍如果真的越過三八線,那就意味著他們不顧之前的協定,悍然干涉北韓的政治事務,那這一場仗就必須要打了。

百般糾結

可以說,抗美援朝的每一步,都有許多人在觀望。人們一開始不相信美軍會出兵,後來不相信美軍能夠那麼快做到仁川登陸,但事實證明,不要對美國人心存幻想。

果不其然,又是沒過多久,美國人真的越過了三八線。

這下,金日成還有蘇聯的史達林都坐不住了。

金日成給毛主席發來了求救的消息,史達林也表了態,希望中國能夠派遣軍隊,支援戰亂之中的朝鮮。

對於這件事,毛主席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對金日成提出,中國雖然不方便以解放軍的名義參戰,但是可以以志願軍的名義過去,在優秀的戰術指揮之下,打敗美國,並非不可能。

可是,當毛主席把這件事情拿到擴大會議上討論的時候,又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說到底,還是因為現在中國的邊境線還算安全,只要美國還沒有真正攻擊中國,中國就沒有足夠的理由去打美國。何況敵強我弱,為什麼不能選擇一種損失更小的辦法呢?

當然,沒過多久,眾人的想法就發生了扭轉。因為,美軍居然真的派了飛機去轟炸我國東北邊境,事情到了這一步,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會議再次召開,這一次,大部分人總算同意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

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提出,我們現在面臨一個最根本問題,那就是軍事實力太弱。

打仗這種事情是你死我活,光有一個決心肯定是不夠的,中國現在一窮二白,我們的軍隊,絕大多數還是停留在小米加步槍的階段。

可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他們的武器先進程度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

看看朝鮮人民軍的慘狀也能明白,沒有足夠的把握,去和美軍對抗的話,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而且,美國現在手裡擁有原子彈,萬一惹急了美國,他們直接對我們發動核戰爭,我們一點兒反抗的能力都沒有。

大家的擔心情有可原,周總理和毛主席商議之後,認為現在應該爭取蘇聯的援助。

即便我們在陸軍方面可以和美軍對抗,但空中還是需要蘇聯的支援。

周總理為此專門出發前往蘇聯進行談判。毛主席也對周總理談到:如果蘇聯同意空中援助,我們就出兵,如果不同意這件事情,可以再緩一緩。

周總理如實向史達林傳達了毛主席的意見。

而史達林方面的回應是:願意給予援助,但是需要兩個月的準備時間。

蘇聯的援助不來,我軍不能輕舉妄動,毛主席只能將這件事情暫緩。

下定決心

可是,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再拖下去,美軍在朝鮮戰場就會占據更大的優勢。

所以,毛主席的內心百般糾結。

時間來到了10月13日,朝鮮戰場的狀況已經極其糟糕。蘇聯方面講好的援助還沒有來,但毛主席決定再次召開會議,因為,中國和朝鮮都等不起了。

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向大家充分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優勢和劣勢。

當前,中國面臨的情況是很明顯的,我們已經處在美軍的爪牙之下了,對美帝國主義心存幻想是幼稚的,只有反抗才有出路。

美軍在朝鮮戰場上殘酷的表現,震驚了所有人,也讓大家都意識到,妥協是不可能換來和平的。所以,在又一次會議之後,大家終於統一了意見——出兵!

毛主席立刻給身在蘇聯的周總理髮去了電報:「我國出兵是極有利的,無論是對我國或是朝鮮,還是亞洲,乃至世界,這都是有利的。我們不出兵,以朝鮮的情況,美國一定會勝利,這對除反動派各方,都是有害無利,因此我們一致認為要出兵。」

10月18日,周總理回到國內,帶來了好消息,蘇聯會加緊時間準備援助。

同時,彭德懷也匆匆回到了北京,告知毛主席,邊境上的志願軍已經準備完畢。

這兩個消息讓毛主席心裡更有了底氣。

在會議上,毛主席對大家說:「如今美軍已將平壤團團圍住,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來到鴨綠江。此刻我們有再大的困難險阻,也無法讓步,出兵是一定要出的,志願軍前往朝鮮的時間必須儘快,一切按照原計劃行事。」

就這樣,關於抗美援朝的大計終於確定了下來。

不久之後,志願軍便跨過了鴨綠江,開始了一段漫長而艱苦的征程。

抗美援朝的決定,也大概是毛主席一生之中做過最艱難的決定。

無論是中美雙方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還是眾人的反對,都讓毛主席不得不一次次的暫緩出兵計劃,一次次的調整對外策略。

即便做出了決策,毛主席心中的大石頭也始終沒有放下。

因為,抗美援朝所帶來的影響實在太多太多,影響的是整個國家的命運。

值得慶幸的是,毛主席是睿智的,每一次,他都能夠帶著大家選擇正確的那一條路。

參考資料: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

吳冷西《憶毛主席》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0a3d96884d78a81f45f556375d215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