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兩個不會說話的嬰兒,卻能通過毫無章法的咿咿呀呀,完成初步的溝通交流。
就好像這些寶寶掌握著特殊的「嬰語」,天生具備語言天賦。
那麼如果把很多不會說話的嬰兒聚到一起,不教他們說話,隨著他們的成長會產生新的語言嗎?
對於這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其實早在古埃及時代,就曾有人做出荒誕大膽的試驗——真把兩個剛出生的嬰兒,關進了小黑屋,而最後的試驗結果,可能在很多人意料之外。
公元6世紀時,古埃及有位法老叫普薩美提克一世,為向世人證明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他設計了一個荒誕的試驗。
普薩美提克一世想當然地認為,如果嬰兒出生後,在沒有接受過任何語言教育的前提下,能夠說出古埃及語,那麼自然能證明埃及語是人類最初的語言。
於是他從奴隸家庭中找來兩個新生兒,將他們交給一個荒無人煙地區的牧民撫養,並命令牧民不許和嬰兒說話,將他們關進了一間小黑屋中。
2年時間過去,牧羊人向普薩美提克一世復命,表示嬰兒說出的第一句話為「beccos」。
普薩美提克一世得知消息後欣喜若狂,可他查來查去,發現埃及語中並沒有這個詞,倒是弗里幾亞語中有個單詞發音類似,意思是「麵包」。
因此普薩美提克一世得出結論:弗里幾亞語才是世界上最早的語言。
從如今的科學理論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這種「語言剝奪實驗」有著諸多缺陷,比如樣本數量太小、無法排除偶然性、數據誤差太大等等。
即便嬰兒看似說出了某個單詞,也可能只是隨口而出的無意義音節。
然而,在此後的數千年間,仍有很多人重複了類似試驗,比如暴君腓特烈二世,他甚至還設計了「進階版」的語言剝奪實驗。
他將幾個新生兒抓進皇宮,除了不讓任何人教他們說話外,這些孩子也被禁止見面交流。
4年時間過後,這些孩子最多也只會發出一些哼哼唧唧的聲音,而且等後來他們被允許與他人交流之後,卻再也沒能學會說話,這些孩子在智商、情商等方面的表現也遠不如常人。
事實上,雖然在現代社會,類似的試驗早已經被禁止研究,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仍然有嬰兒被迫處於語言剝奪狀態中。
比如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某小鎮中,一位少女在出生後,被狠心的父母囚禁了13年,當她被人發現並救出後,不僅無法說話,甚至就連走路都不會,而且她的各種行為表現,都與幼兒無異。
之後數年時間裡,雖然這名女孩被送往專門的機構訓練學習,但仍然只能認識有限的幾個單詞,專家們研究後認為,人類雖然天生具備語言天賦,以及學習語言的能力,但這種天賦必須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激發,才能真正學會說話,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段的話,孩子就會永久性地喪失語言能力。
1967年,美國學者洛菲爾德提出了「語言學習關鍵期」的概念,此後許多心理學家、應用語言學家、教育家都對其展開研究。
有專家發現,4歲前是孩子整個語言學習期的分水嶺,9個月到2歲的孩子,處於理解語言的關鍵期,2歲-4歲的孩子,則處於表達語言的關鍵期。
換句話說,4歲前都是孩子學習語言最敏感、最關鍵的時期,也是詞彙儲存量迅速增長的時期。
我們作為家長,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給予他們正確的語言信息輸入,抓住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幫娃學會流利地說話。
比如在孩子2歲前,我們與寶寶進行互動時,要放緩語調、張大口型,多對其進行語言輸入,雖然寶寶無法準確明白語言的含義,但我們通過聲情並茂地表達,一樣可以讓他們試著理解大概的含義,為將來的語言學習打好基礎。
隨著孩子長大,我們還可以引導其積極進行表達,與其進行簡單的對話,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幫娃積累詞彙,抓住「學習關鍵期」,使其習得表達語言的能力。
結語:
雖然人類天生具備一定的語言天賦,但簡單地把嬰兒們放到一起,並不能產出新的語言。
我們要想讓寶寶正常地學會說話,應該抓住其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給予他們正確的語言輸入,否則一旦錯過,很容易對其語言發育導致消極影響。
今日話題:你對上面那個腦洞大開的問題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