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下一站:廣州南沙!

2022-06-29     中工招商網

原標題:大灣區下一站:廣州南沙!

6月28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針對日前國務院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廣東推進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具體措施。

方案實施範圍為廣州市南沙區全域,總面積約803平方公里。按照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建設時序,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南沙片區的南沙灣、慶盛樞紐、南沙樞紐3個區塊作為先行啟動區,總面積約23平方公里。

為什麼選擇南沙

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幾何中心

南沙區,是廣東省廣州市市轄區,為廣州城市副中心,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廣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門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彙集之處,東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西與中山市、佛山市順德區接壤,北以沙灣水道為界,與廣州市番禺區隔水相連,南瀕珠江出海口伶仃洋,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

方圓100公里內,匯聚了粵港澳大灣區全部11座城市以及廣州機場、深圳機場、香港機場等國際空港。這些都是南沙的先天稟賦。

南沙區面積803平方公里,2021年底常住人口90萬,實際管理人口120餘萬人。

目前南沙新(在)建軌道交通約53.2公里,地鐵18號線於2021年9月28日正式開通,南沙港鐵路於2021年12月31日正式開通,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啟動建設,廣中珠澳高鐵、京廣客專南沙支線、贛深客專南沙支線、肇順南城際、地鐵22號線、地鐵15號線、18號線延長線、22號線延長線、26號線等項目加快推進前期工作。新(在)建高快速路約30公里,南沙大橋已於2019年4月2日建成通車。

南沙發展關鍵節點

1993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2年,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正式掛牌運作,南沙正式開始大開發。

2005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市南沙區。

201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南沙新區成為第六個國家級新區。

2015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掛牌,自貿區南沙片區60平方公里成為廣東自貿區的最大片區。

2017年,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把南沙建設成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南沙區被定位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要求攜手港澳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創新發展示範區、金融服務重要平台和優質生活圈。

南沙在國家、省、市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已經形成了「三區一中心」(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的發展新格局。

經濟強勁發展,GDP增速市內第二

2021年南沙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比起2014年突破1000億元,只用了7年時間。GDP增速達到了9.6%,只比排名第一增城的10.8%少了1.4%。過去10年,南沙的主要經濟指標常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累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23個,累計設立企業達26.5萬家。近三年,南沙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年均增長106%。

南沙五大產業結構

南沙積極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推動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突出總部經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發展導向,面向全球集聚資源要素,大力發展航運物流、高端製造、金融商務、科技創新、生命健康五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IAB、NEM等新產業新業態。

(一)航運物流

廣州港南沙港區已建成華南最具規模的貨櫃、汽車、油品和通用碼頭群,碼頭泊位共92個,萬噸級以上泊位16個,助推廣州港貨櫃吞吐量進入全球前五。

港航基礎設施方面,2004年開港以來貨櫃吞吐量年均增長百萬標箱以上,2019年達1676萬標箱、商品車吞吐量113萬輛,分別增長7.1%、12.7%。2021年1-10月,國際班輪航線凈增9條(累計114條),貨櫃吞吐量逆勢增長2.1%,推動進出口總值增長16.5%、占全市1/4。

深水航道拓寬工程全線投入使用,全球首個基於北斗導航的全自動化碼頭、南沙港鐵路、「海鐵聯運」國際物流中心、全國最大規模臨港冷鏈倉庫群已投入使用。航運服務業方面,集聚了近9000家國內外航運物流企業,落戶了中遠海運散貨全球總部、中遠海運集運華南總部、中聯運通總部等一批航運總部企業。落戶在華南唯一的國家級船員評估中心。廣州航交所交易額全國第二,完成10艘中資「方便旗」船舶回歸登記。上線運行全國首個線上航運保險要素交易平台。

(二)高端製造

先進位造業發展壯大,汽車產業集群產值突破千億,廣汽豐田第四生產線已在3月試產、第五生產線已動工,恆大純電動汽車試產,將打造2個年產能100萬輛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電裝二期、芯聚能、聯晶智能、晶圓半導體等項目動工建設,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掛牌,獲批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船舶、海工、核電等裝備製造不斷壯大,先進位造業占規上工業產值66.7%。

(三)金融業務

金融開放創新深入推進。持牌法人金融機構12家,落戶廣州期貨交易所、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滙豐全球培訓基地等重大金融平台,動工建設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落地實施自由貿易帳戶,融資租賃合同金額占全市80%,成為大灣區最大的飛機船舶租賃集聚區。

(四)科技創新

創新型產業體系加快形成,落戶科大訊飛華南人工智慧研究院、雲從人工智慧視覺圖像創新中心等四大人工智慧產業研發平台;培育出雲從科技、小馬智行、暗物智能3家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以及主導制定電子製造國際標準的奧翼電子等優質企業。

(五)生命健康

首批國家健康醫療旅遊示範基地。廣東醫谷已入駐200多家生命健康企業。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落戶。布局華南唯一的國際IPv6根伺服器,打造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海芯集成電路總部和生產基地、中山大學國際藥谷、奧飛數據智慧科創總部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動工建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04177ea8edf13589fc4be6978957f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