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味精和食鹽、醬油、醋一樣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廚房調味品。
但,自從雞精出現以後,味精就開始了漫長的「被黑」之路。
「味精吃多了,會致癌」
「味精都是化工合成的,要少吃」
「雞精比味精健康」
那到底真相是什麼呢?這兩樣調味品應該如何挑選?今天小康妹兒就請到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治醫生劉菲,請她來給大家揭秘「真相」。
味精到底是什麼?
是化學物質,但不致癌!
味精99%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從這個角度來說,味精是化學物質也沒錯。(有什麼不是化學物質呢?)
點擊領取甲狀腺篩查福利
「谷氨酸鈉」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看,一部分是谷氨酸,一部分是鈉。其中 谷氨酸對人體是無害的,劉醫生說,如果去查我們人體的胺基酸,其中就有一種是谷氨酸。
谷氨酸可以從大米、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中提取進行發酵和提取,再和鈉結合,就形成一個穩定的晶體——谷氨酸鈉。
但是,鈉這個成分就值得考究了,最常見的鈉就是食鹽。此外,醬油、辣椒醬、乾麵條等裡面都含有鈉。鈉會影響血壓,刺激食慾。 每日飲食,鈉含量超標以後,會增加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的風險。
有傳言稱,當溫度超過100℃時,味精會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鈉,危害健康,甚至致癌!
科學解釋:
拋開劑量談毒性的都是耍流氓。確實谷氨酸鈉在高溫(超過100℃)加熱的過程中會產生焦谷氨酸鈉。但是這個比例非常小,幾乎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雞精好?還是味精好?
雞精是披著「雞」外殼的「味精」
可以這麼理解,雞精是味精的升級換代版本。 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約占40%)和鹽。此外,還有少量的雞肉提取物、助鮮劑、澱粉、膨化劑、香精等。
看到這裡,如果單純的認為雞精的成分更複雜就會更健康。那你就錯了!
味精是一種單一的谷氨酸鈉,它的成分更簡單。而雞精是一種復合調味料,成分更複雜。 同等情況下,雞精的鈉含量是高於味精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更 建議上了歲數的老人家把味精當作調味品,避免鈉含量攝入超標。
味精的正確食用方式
1
一定要出鍋前放味精
媽媽說的話總是很有道理,出鍋前放味精是為了使味精的鮮味最大化的發揮出來。因為 在超過120℃的加熱條件下,味精會生成沒有鮮味的焦谷氨酸鈉,影響提鮮效果。
2
要平衡味精與鹽的攝入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清淡飲食,少吃高鹽食品,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g;常量營養素鈉離子的參考攝入量為1.5g/天。
3
炒肉菜可以不加味精
肉類中本身就含有谷氨酸,與菜肴中的鹽相遇以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
此外、雞蛋、蘑菇、海鮮等自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
4
這些人要慎用味精
患有高血壓、腎病和水腫等疾病的人群要減少味精和食鹽的攝入。
總結:
「味精緻癌」沒有科學依據
味精和雞精更推薦老年人群食用味精
放了味精就少放鹽
儘量在出鍋前加入味精
本期科普醫生
醫生簡介
從事臨床營養工作多年,北京協和醫院進修1年,主要研究方向為超重/肥胖患者的醫學營養治療,為減重手術圍術期制定營養治療方案,利用膳食調整、運動處方、特醫食品、中醫藥膳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基礎代謝,合理管理體重。同時擅長為短腸綜合徵、遺傳代謝性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病、吞咽功能障礙等患者制定個體化家庭腸內腸外營養治療方案。
門診時間
周二上午
編輯 | 慢慢
監製 | 黃利琴
審核 | 藍嵐
圖片來源 | 攝圖網
*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