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恐慌,消費女性主義,《我經過風暴》怎麼這麼爛?

2023-08-20     閒人電影

原標題:製造恐慌,消費女性主義,《我經過風暴》怎麼這麼爛?

《我經過風暴》是一部有爭議的電影。

不僅僅是因為宣傳的一系列騷操作,還有「一直游,游到海水變藍」的主演。

上映前,《我經過風暴》劇情簡介的開頭有這麼一句話,「在中國,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家暴。」

上映後,不知是片方還是網友操作,刪掉了這句話,而這句看似很有衝擊力的話,其實是以訛傳訛,張冠李戴。

「在中國,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家暴」,這句話最早來自2007年搜狐新聞的一篇文章《暴力,何時與家絕緣》。

引用的是美國的數據,「在美國,1/4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有80%的已婚婦女遭丈夫施暴,平均每7.4秒就有一個女人遭到丈夫的毆打。」

2010年,婦聯在其官網寫了一篇章《家庭暴力對婦女侵害不容忽視》,在文中也用了這一數據,但國家依舊是美國。

可到了2016年,澎湃新聞在《還說家醜不可外揚?全國婦聯統計每7.4秒就有一女性被家暴》一文被擅自篡改了國家。

「在中國,據全國婦聯統計,全國2.7億個家庭中,有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家暴,平均每7.4秒就會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毆打。」

原本的「美國」二字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在中國」,雖然澎湃用句號表示這是兩句話,但刪掉美國,換成中國,前後又是相連的語境,再加標題,其用意不言而喻。

不少媒體和網友被其誤導,不做調查便開始跟風,讓謠言一直流傳至今。

《我經過風暴》作為一部做過調查的電影,如果這句話是網友擅自加的還可以原諒,倘若是片方的自主行為,見形勢不妙隨即刪除,那是否涉嫌虛假宣傳?

目前還未看見片方有任何說法,暫且放下這個不表,來說說電影本身。

《我經過風暴》取材於真實案例,但導演把個例當普遍,從內容上根本看不出來自於上百起真實案件。

這讓電影以一種先入為主的不對等的批判視角來看待夫妻關係,對於婚姻的審視過於主觀,沒有一點客觀存在。

電影所表現的都是一方的冷暴力、語言暴力、行為暴力,家庭、觀念、社會、輿論都在壓迫女性,包庇男性,讓男性為所欲為。

這就是為吃女性主義紅利的刻意為之,充滿了偏見且狹隘的認知。

就連本該是推動劇情發展或與故事相輔相成的背景音樂也成了聒噪、刻意的存在。

幾乎每隔幾個鏡頭就加一段緊張、陰森的音樂,故意營造恐怖的攝人氛圍,導致音樂喧賓奪主,內容反而與形式主義無異。

《我經過風暴》是市場上難得的以家暴為主題的電影。

內核應該是分析家暴的成因,婚姻的異變,呼籲拒絕家暴,如何經營婚姻,認清哪些人才是真正與自己過一生的伴侶。

可電影卻一味地展現暴力,貶低某一群體,讓偏激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這就顧此失彼了,就像解題一樣,只有結果,沒有過程。

如片中陳均對妻子不信任且有無孔不入的監視。

徐敏早出晚歸,天天喝酒應酬,帶著一身酒氣回家,所以這段婚姻的失敗是兩個人共同導致的,而非一個人的原因,但電影卻不斷地強調這都是丈夫的問題。

是丈夫不自重,是丈夫一家人都有毛病,胡攪蠻纏,小孩跟著丈夫一直在挨打受氣,甚至受傷,丈夫心理扭曲,完全不顧妻子、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跟著學壞。

這並非精神分析學,讓觀眾明白什麼是家暴,怎樣建立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如何避免家暴。

而是非黑即白,兩方對立,一定是一方壓倒一方,一方是徹頭徹尾的壞人,沒有半點人性跟良知。

這讓文本結構完全失衡了,致使《我經過風暴》不像一部電影,成了只為題材的蹭熱度的標題黨。

只要能引起恐慌、焦慮、輿論就行,不管其他,跟本片的宣發一樣,不以電影為主,只想著盤外招。

《我經過風暴》底色是悲涼的,處處散發著壓抑的氣息,陳均、徐敏的家庭似乎從來沒有見過幸福是什麼樣子。

生活中充滿了焦慮,家庭中不止有矛盾與衝突,夫妻本身還被殘酷婚姻困擾,好像婚姻盡頭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墳墓。

這類電影看似是現實主義,其實繞了一圈又回到了三破一苦的時代,即破碎婚姻、破碎家庭、破碎感情,家庭苦難。

宣發方式也一直朝這方面靠,不斷放大現實,挑起對立,強加一些現實矛盾點,讓人不舒服,激發憤怒和同情的情緒。

因為這套「內功心法」能給所有看過《我經過風暴》的觀眾找到除感官刺激以外的快感,俗稱「虐」,虐人、虐心、虐情感。

這種「虐」能引發討論,激起輿論譁然,從而為電影帶來熱度,暫且不提此類導向是好是壞,至少讓許多人知道了影片的存在,但有失偏頗。

導演應該學學希區柯克,看他是如何在《愛德華大夫》里巧妙且合理的運用精神分析學的,而《我經過風暴》中沒有心理分析。

如解析陳均的暴力是潛意識的本性,還是後天環境造成的,他的那些行為是慾望、衝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還是其他。

徐敏的妥協到底是對是錯,女性在遇到家庭暴力時該怎麼做,電影給出的答案是全靠律師一直追著不放和女性憤而殺之,並沒有給出合理化的建議。

換句話說,電影只有片面、膚淺的譴責和吶喊,卻忽略了可行性。

如女性像徐敏一樣陷入困境,社會應該怎麼做、家人應該怎麼做、輿論應該怎麼做、朋友應該怎麼做、某些部門和協會應該怎麼做。

這些理應在電影中呈現的方法都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家人、輿論、部門都是拉偏架的,觀眾在看完之後並不會學到任何東西,相反會帶來消極的情緒輸出。

現實是藝術的基礎,文藝作品若不具有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只是單純的題材,那就是在販賣苦難。

有了社會和精神價值才是普羅大眾喜歡的經典,可現在的國產電影中的現實似乎並不具備這樣的使命。

他們只知道靠著題材大賺一筆,對現實中會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不管不顧,嘴上都是主義,心裡全是生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f2010716b339217e53a236c2d91ec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