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謝德慶的「費解」藝術(下)— 回歸生命本真

2022-05-11     SIZE潮流生活

原標題:理解謝德慶的「費解」藝術(下)— 回歸生命本真

在上篇中,圍繞「時間與生命」這條主線小編帶大家了解了台灣行為藝術家謝德慶五個一年表演中的前兩個作品《籠子》和《打卡》,在剩餘的三個表演中,謝德慶跳脫出靜態時間的界限,更深入地拓展到人類行為的層面繼而探索生命的真諦。

左為《戶外》官方證明 右為《戶外》謝德慶個人陳述

圖源:TEHCHING HSIEH Official Site

1981年9月26日,也是在結束《打卡》不到一年,謝德慶開啟了第三個行為表演《戶外》。在經歷過前兩年的歷練和嘗試後,藝術家此次將難度係數再度提高,把表演主場從位於Tribeca的工作室直接轉移到紐約這座充滿挑戰的城市中。

在表演的一年時間期限內,謝德慶變身「街頭流浪漢」,沒有固定的居所,在紐約各處的街頭小巷流浪。然而更為嚴苛的是,他規定自己不能進入有遮蓋物的地方,這代表著無論狂風還是暴雨,謝德慶都不能走入任何建築物,甚至不能在報亭或遮陽傘下躲避,他攜帶的少量物品僅有一身衣物、一個睡袋、一個背包、幾張紐約城市地圖、一台相機、一台收音機、一個手電筒和一根棍子。

謝德慶背包中的一些物品

圖源:ARTFORUM

在紐約生活過的朋友們也許能感同身受,每年初一二月的雪季紐約最低溫度可達零下15-20度,在凜冽海風的暴力加持下,體感溫度往往要更加寒冷難耐,就算是進入春季,紐約的天氣也常常在前一天暴雨,第二天暖陽的極端間變幻莫測。謝德慶就如同荒野求生類真人秀的最佳參加者,拋開四季溫度變換的折磨以外,他需要不停地用最原始的方法滿足人類自身生存的基本條件,譬如在樹下過夜、拿木棍生火、用消防水管中的水洗臉刷牙等等。

謝德慶在雪中

圖源:TEHCHING HSIEH Official Site

謝德慶的流浪生活基本圍繞著紐約曼哈頓下城的區域展開,他每一天都會在自製的圖幅上記錄下自己的軌跡和所做的事情,根據本人的記錄,在1982年1月28日這天,他於早上9:10在West 21th St吃了早餐,而後在9:40生火。儘管生活條件聽起來十分嚴峻簡陋,但謝德慶卻完完全全地融入進了紐約這座奇妙的城市,他時而選擇在停車場駐眠,時而也會選擇露天的廢棄工廠;他時而自行生火備飯,時而也會從街邊的餐車購買食物(紐約街邊有許多餐車,提供世界各地的快餐,大多都物美價廉);甚至還會在不定時開張的戶外市場和商販們討價還價,購買便宜實穿的衣物。

謝德慶的一些流浪記錄

圖源:ARTFORUM

這期間僅有一次謝德慶被動打破「不進入任何遮蓋物建築」的規定。小編沒有找到具體的緣由,猜測可能是在街頭露宿時被旁人舉報,被警察逮捕後,謝德慶被迫在警察局呆了十五個小時,不過被釋放後他還是一切照舊的「浪跡天涯」。

圖源:ARTFORUM

《籠子》和《打卡》作為與時間這個主題密切相關的行為表演用充斥著矛盾和張力的方式探索著時間和生命的關係,而在《戶外》中,謝德慶似乎摒棄了之前的思維,將視野轉向空間和行為間的交集互動。由於作品主題的不連貫性,相較於《打卡》的業界轟動,《戶外》是充滿爭議性的一個作品,有不少從業者或粉絲指出謝德慶在《戶外》中沒有呈現出關於時間的理論。不過小編選擇從另一個角度理解 — 時間是人類生存的定量基本條件,那麼空間其實也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另一條件,如何與所處空間產生連結也是如何度過時間或度過生命必須思考的一環。

左為《繩子》官方證明 右為《繩子》謝德慶和Linda陳述

圖源:TEHCHING HSIEH Official Site

謝德慶的第四個一年行為表演《繩子》是小編自封的最佳作品,不論是從創意指數還是主旨深度上考量,《繩子》都具有可以深遠流傳的話語權。這次,不再是謝德慶一個人的孤獨表演,美國行為藝術家Linda Montano和謝德慶兩人共同生活一年,雙方從1983年7月4日傍晚六點到來年同時刻都由一根長8英尺(約243厘米)的繩子連接。不論一方在做什麼,另一方都需要在腰間繩子的牽引力下跟隨而至,不過最有意思的是,在如此「親密無間」的狀態下,雙方均不可有任何形式的肢體觸碰。

圖源:ARTFORUM

謝德慶和Linda生活在同一間小屋,睡在間距較近的兩張單人床上,當一方上廁所或者洗澡時,另一方便在門口等待。事實上,Linda Montano在1973年曾和Tom Marioni嘗試過類似的雙人挑戰。當時雙方被手銬相連三天,期間每天錄製十分鐘的視頻作為記錄。而在1983年謝德慶和Linda的進階版本中,他們選擇每天拍攝一張照片的形式來記錄這段行為藝術表演。

謝德慶和Linda的每日拍照記錄

圖源:Printerest

在成名後的採訪中謝德慶這樣描述《繩子》的體驗:「我認為Linda是我遇到過最真實坦誠的人,為此與她交流很舒服。我們有過很多次爭吵,但我覺得這不是件消極的事。任何被綁在一起的兩個人,哪怕是甜蜜的情侶,都會有爭吵。這段行為藝術像是展現裸露身體的動物,我們沒辦法隱藏自己的黑暗面,相反我們需要暴露自己的弱點」。

圖源:Printerest

在讀完上述段落後,小編對於《繩子》這個作品背後的意味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最開始,將《戶外》和《繩子》視為一體,我認為是謝德慶基於對空間和行為、束縛和自由的雙重探索。在兩次體驗中,空間和行為的相互牽制,前者表面上給予謝德慶寬闊的活動空間,卻將行為限制在僅限戶外的極端生存環境中;而後者表面上沒有任何行為舉止的框架,但實際繩子的約束力無形中刻畫著一個有形的空間。

對於小編來說,實現自由是追求精神世界的第一步,而任何維度的自由都是以所處空間,所處環境為先決條件引發的因果論。《戶外》和《繩子》均在不同程度上約束著體驗者的自由感,但若深入地想一想,所謂的物理限制何嘗不是幫助個體實現精神自由,甚至突破自由 的助力呢。由於不能進入任何有遮蓋物的場所,謝德慶在城市中漫步探索,獲得了與曼哈頓所有的自然生物、人為作物深度互動的機會。淺顯些來看,是大多數人在正常的生活中不可能獲取的經歷,而更深的意義可能在於其脫離物質世界,上升為精神世界的突破。而在第四個一年行為表演中,謝德慶和Linda需要無時無刻見證對方的一切行為舉止,從日常的吃飯、工作、閱讀到更為私密的更衣、睡覺、生理癖好,從表演起初可能存在的行為收斂到後續陰暗面的徹底暴露,無疑是個體內心的釋放,同樣也是實現精神自由的巨大邁步。

《無藝術》官方證明

圖源:TEHCHING HSIEH Official Site

隨後,在1985年7月1日到1986年7月1日間,謝德慶完成了五個一年行為表演的最後一場《無藝術》。內容如其名,謝德慶不做藝術、不談論藝術、不欣賞藝術、更不會前往博物館或任何藝術展覽。他選擇像大部分平常百姓一樣買房、學車、看書,度過時間。

聊到這裡,關於謝德慶行為藝術生涯的進程也就基本接近尾聲了,他在1986年底至1999年間繼續從事行為藝術,但從未公開發表,作為他的最後一件作品《十三年計劃》,他選擇將自己身上藝術的一面徹底隱藏,以普通人的身份去生活,更確切的說是去度過時間。

圖源:ARTFORUM

回過頭看謝德慶的所有行為表演,其主旨都是度過時間,只是在多重方式、多重視角的條件下同時探索著生命、空間、自由這些人們終其一生找尋答案,卻往往找不到答案的永恆論題。我想謝德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能給予看到這裡的你一絲啟發,你可能也已有了欣賞他的理由,而我愛他的純粹。俗話說,藝術只存在於苦難的時代,但謝德慶的作品跳脫出所處時代,所處背景,他沒有為任何弱勢種族發聲、亦沒有為任何政治立場唱響口號。他只代表自己,也只通過一個人類個體所能攜帶的生理機制和精神能力,向所有人展現著生命的本真和本質。

理解謝德慶的「費解」藝術(上)— 時間與生命的博弈

MET GALA 2022 當代夢露大殺四方

從機車到綠植,瀧澤伸介是否還是曾經那個壞「鄰居」?

Howie Lee :: SIZING UP (點擊原文連結收聽)

青山周平 :: SIZING UP

劉雯 :: SIZING U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f0ec64e78ad495943b6deaff061e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