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過度追求100分,消耗了年輕人探索世界的精力

2024-05-09     灼見

原標題:朱清時:過度追求100分,消耗了年輕人探索世界的精力

May.

9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高考制度雖然依舊是最重要的教育選拔制度,但無論從培養人才也好,人才甄選也好,我們正逐漸有著更多的選擇,中國教育的風向已有了新的轉變。

就目前中國的教育問題,並不是多數人能不能上大學的問題,而是中國的高學歷人才越來越多,可是比肩世界的人才卻鳳毛麟角。

朱清時認為,一是要扭轉教育觀念,認識到教育是培養人才,而不是選拔人才。二是要切實培養學生的能力多元化,全方位地去考察學生。三是一定要把教育培養人才和選拔人才,兩者分開來。

01

選拔制度將教育

變為爭取資源的門檻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雖然隨著國力不斷增強,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義務教育。但是實行幾十年的高考制度仍然是多數普通人跨越階層必不可少的門檻。也正因此,通過高考選拔,讓更多人走進大學,改變了命運。

朱清時指出,這樣的選拔制度,導致的結果是,「選拔人才,意味著你的地位,你的財富由此而來。國家的資源分配,職務分配都是靠教育。所以一個人教育考上好大學,首先不是意味著他們學很多好知識。而是人生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在如此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之下,教育就畸形了。」

當我們去批判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對學生如同考試機器一般的訓練的時候,卻忽視了一個事實。那些考上好大學的學生,將來在就業,升學甚至組建家庭的過程中都將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而這些競爭優勢的考量之中,顯然沒多少人在乎知識可以為社會的進步帶來多大的力量。

當然,即便如此,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是無法脫離高考的選拔來為人生建設更好的道路。有不少人抨擊道,高考是維持教育公平的最佳方案。是窮苦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手段。

朱清時回應說,「教育和公平不要扯在一起,公平是社會的組織結構,這是社會的責任。教育是培養人能力,人的能力是有多方面的。如果你把教育跟公平等同起來的話,你的能力就只能用單一的方式來計數了。」

朱清時引用了愛因斯坦關於教育的一句話:「如果按照一個考試體系來做的話,是會扼殺和摧殘很多人才的。」正如我們都熟知的那個故事,為了保持公平,按照統一的考核標準要求猴子、大象、企鵝、魚、海豹爬上一棵樹。

雖然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笑話。但是事實上,我們的教育選拔制度與此如出一轍。有些人可能不適合記住那些英文單詞,但他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好的畫家。也有些人不擅長進行數學計算,但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文學家,或是導演。

如果嚴格按照今天的考試製度,我們的社會進步之門可能會讓很多大師被拒之門外。錢鍾書當年考取清華時數學只有15分。

1931年進入清華數學系時,華羅庚只有中學文憑。而恰恰是那些尊重知識本身的年代,我們誕生的大師們猶如璀璨星河一般閃耀。

數學大師華羅庚

02

過度地追求100分

消耗了年輕人探索世界的精力

朱清時講到,「重大的科學發展剛開始都是無用的」,當人們陷入單一的人才選拔標準時,那些與此無關的興趣,愛好都都被忽視。在我們過度追求高分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人會忽略知識本身會給社會帶來的進步。

當年陳省身教授在給中科大少年班題詞時寫下了「不要爭第一」給朱清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教育概念放到今天可能會被多數家長們嗤之以鼻。

但如果仔細思量,從培養人才的角度來說,一門知識學通學會,只需要考七八十分就夠了,在追求滿分的過程中,會反覆幾十遍進行練習,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數學大師陳省身

朱清時也認同這一觀點,一個學生能考七八十分,剩下的時間去實踐中去試錯就好了。只有不斷地試錯,才能得出更寶貴的經驗。

他也指出,在他幾十年的教學經歷當中發現,真正能夠成事的那些人,往往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而是能看懂問題根源,有想法去解決問題,然後有精力和勇氣去執行想法的人。

同樣對中國教育弊病深感憂慮的鄭強教授在一次論壇中提出,中國的孩子在進入大學前,由於過於繁重的基礎教育,磨滅了孩子們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對比之下,國外的教育體系中,孩子們在進入大學之前,基本在培養不同的興趣愛好。

音樂,繪畫,體育,設計等等,這些有關於個人天賦和探索世界的能力在進入大學前被激發出來。而進入大學,才開始真正研究和達到新的高度。而反觀我們的大學教育,則是教育的終點。

經過十年磨一劍的高考歷練,學生們對學習的熱情大大降低,甚至深惡痛絕。不少人進入大學之後只知道貪玩享樂,不再投身學海,自然也喪失了知識的追求。

即便中國正處於大國崛起的上升期,但我們仍然常常感到社會浮躁,未來與其他國家可能在科學技術上產生差距所帶來的焦慮、這樣的焦慮也許並不是空穴來風。

03

給予年輕人試錯機會

避免過度保護

選擇用什麼樣的標準去教育,關鍵在於對於人生的追求是什麼?朱清時認為,如果只是平平靜靜地過一生,這樣不冒風險方法理所當然。但是如果還對人生有更高的追求,想成為一個頂級的人才,那就需要接受磨難。

他很一針見血地指出,大多數人是既想成更高成就的人,卻又不打算冒太大的風險。這樣的兩者不可兼得。

當然,關於類似的人生選擇題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心裡的標準。並不存在對錯之分。但是從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想要實現復興,就已經選擇了後者。而一個國家的更大成就,必然是在不斷地試錯過程中呈現出來的。

就像朱清時自己所踐行的一樣,創立南科大,首先採用自主招生制度。就是為了讓中國的高等教育誕生更多的可能性。這種創新的結果有可能是驚喜,也有可能會是失望。這也是為何世人對朱清時爭議不斷的原因。

即便是爭議不斷,朱清時說自己內心很平靜,因為自己知道做的事情是對的,只不過世人暫時不理解罷了。中國的教育弊病根除,也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正是這樣願意承受爭議的勇士。

有人稱他為「中國第二個蔡元培」,而他卻說自己稱不上教育家,只不過是一個「遵守教育規律的人」。當談及自己對人生的領悟,朱清時感慨道,年輕時總是要改變世界,創造世界。老了以後更注重改變自己。

中國的教育制度也許在短期內很難徹底改天換地,但事實上近年來人們開始普遍意識到這些弊病所帶來的問題。我們也開始在高考上不斷地做出改變和創新,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層出不窮的新媒體平台的誕生,網絡教育,終身學習的環境越來越豐富。具備各種才能的人得以有更多的展示機會,關於人才定義正在不斷被更新。

高考制度雖然依舊是最重要的教育選拔制度,但無論從培養人才也好,人才甄選也好,我們正逐漸有著更多的選擇,中國教育的風向已有了新的轉變。

—THE END —

本文綜合自百度學術、致極學院、墨香學術、網絡等。

MORE

灼見熱文

誰在抹黑清華?

神作!這篇河南大學研究生論文,兩年前就預測了大禮堂火災

鄉村振興中的形式主義

中年女走過的散財路,每一步都算數

五一調休被罵上熱搜後,淄博又悄悄火了:他們放的大招,讓打工人再次破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dd1d5126f3969eb034b614841a2c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