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女知青拒上清華北大,發誓紮根農村,她後來結局如何?

2023-10-25   歷來現實

原標題:1972年,一女知青拒上清華北大,發誓紮根農村,她後來結局如何?

1972年,一女知青拒上清華北大,發誓紮根農村,她後來結局如何?

「多好的機會啊,就這樣放棄了。」「這個吳獻忠啊,一定是瘋了。」

1972年10月,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太和鎮耿屯村第一生產隊的知青宿舍,一群年輕人在議論著他們的同學吳獻忠。

十月,是收穫的季節,女知青吳獻忠也迎來一個好消息,上級推薦她上大學,清華和北大可以任意挑選。

只需要她按照程序,遞交一份申請書,就可以離開農村,走進象牙塔,坐到寬敞明亮的教室深造,畢業之後,就能找到令人羨慕的工作,前程燦爛輝煌。

可是,她一聽說可以回城上大學,卻連連搖頭,對村幹部說:「這個名額讓給別人吧,我堅決不去!」

那時候的農村,苦得超乎想像,很多農活都是需要用原始的農具去做,赤日炎炎能把人的皮膚曬得脫一層皮。

幹活累了,連洗澡的衛生間也沒有,即使你再講究,身上也總是殘留著一股汗的味道,難聞極了。生活也很苦,一年到頭難得吃幾次肉,不是過節的話,只能吃高粱面窩頭,吃白面也是奢望。

頭腦正常的知青,做夢也想回到城市,每當有回城的機會,大家會動用所有的資源,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

別說是那時候,就是放到現在,上清華北大,也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可是,這個吳獻忠,遇到了如此難得的機會,卻主動放棄,怎能不讓她的同學議論紛紛?

吳獻忠原本是撫順市第十中學的學生,她一歲半的時候就能唱《大海航行靠舵手》,2歲多的時候開始認字,3歲時會背誦主席語錄。4歲的時候,能把《毛澤東選集》中的文章倒背如流,引得街坊鄰居甚至很遠的地方的人登門現場觀看。

毫不誇張地說,吳獻忠是個神童。

當然,大多數的神童,小時候特別聰明,但是長大了就會退化,變成跟普通孩子一樣稀鬆平常,就像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筆下的神童仲永一樣,「泯然眾人矣」,我們的主人公吳獻忠不然,她的父母得知女兒如此聰明,就悉心培養。

那時候,很多書是看不到的,父母就動用各種資源,到處借書給她,讓女兒背誦《唐詩》《宋詞》,讀高爾基的名著《母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上學之後,吳獻忠又遇到了優秀而盡責的老師,她的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名列前茅,每次學期結束的時候,她總是會獲得學校獎勵。家裡的牆上,貼滿了「三好學生」的獎狀。

吳獻忠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有文藝細胞,她的嗓音圓潤,音域寬廣,歌聲動聽悅耳,像百靈鳥一樣。每次演唱革命歌曲,或者是現代京劇,老師總是將她放在前排,讓她領唱。

她還有出色的組織管理能力,不但是課代表,還是班長。老師有事的時候,讓她在班裡負責課堂秩序,她會讓學生們專心寫作業,課堂鴉雀無聲。

如果就這樣下去,吳獻忠絕對是個出類拔萃的孩子,前途無量;不是成為一名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也會成為一名很有成就的藝術家。

1967年,偉人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

為什麼偉人要這樣提倡?一是可以縮小城鄉差距,二是可以讓知識青年到農村去,體驗農民生活,接受再教育,在廣闊天地得到鍛鍊。

號召發出之後,思想進步的吳獻忠隨即熱血沸騰,向老師提出要到農村去。

當時,她還在上初中一年級,年齡尚小,上級也不提倡,班主任張老師好說歹說,讓她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

初中畢業後,不滿十六歲的吳獻忠十分激動,她擔心自己沒有這樣的機會,第一時間寫了申請書,還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把名字也改了。她在學校的時候,名叫吳鳳琴,為了到農村去,吳鳳琴沒有跟父母商量,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吳獻忠」,意思是向偉大領袖獻出自己的忠心。

班主任一見,也感動得不得了,為她爭取到了下鄉的名額。終於,吳獻忠戴著大紅花,背著行李,跟同學們一起,坐上汽車,踏上了去農村的路。

路上,這些孩子們情緒激動,他們經過的地方,歌聲飄蕩:「大哥哥,戴紅花,就要離開了家,爸爸送他毛主席的書,媽媽送他鋤頭一把……」

他們終於如願以償,成為遼寧省黑山縣耿屯一隊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讀書是為了考取功名,改變命運,出人頭地,當大官衣錦還鄉,光宗耀祖。

在當下,讀書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為了考取好學校,獲得知識,改變命運。

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個特殊的年代,讀書的孩子走上另一條道路,那就是「上山下鄉」,他們都是自願到農村去,幫助農民做各種農活,建設鄉村或者去保衛邊疆,他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知青」。

可是理想跟現實是有差距的,理想那麼豐滿,現實如此骨感,下車之後,他們看到的是滿目荒涼。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有新鮮感,很快這種感覺消失得無影無蹤,心拔涼拔涼。

首先,農村沒有衛生間解手沒有馬桶,要蹲在茅坑方便。

還有,農村沒有澡堂,幹活累得渾身是汗,洗澡只能就著澡盆在院子裡洗,男孩還好辦,女孩子可就作難了,只好偷偷摸摸在屋裡洗,洗的時候還要女生在外面放哨,防止有人偷窺。

而這裡個別的農民,喜歡在野外解手,在野外洗澡,作為女生一不小心就撞見,整天提心弔膽。

吃的方面也難以習慣,農村的生活實在太苦了。幾乎一天三頓是粗茶淡飯,不是高粱面,就是玉米面窩窩頭,白面饅頭只是偶爾可以吃。

吃的菜里,幾乎沒有一滴油,那時候農民烙餅的時候都捨不得倒油,是用筷子蘸的。至於吃肉,不是中秋節和端午節和春節,一般是吃不到肉的。

知青的生活稍微好一點,但是十天半月也難吃上一次,吃肉的時候大家會奔走相告,說要「改善」了。

那時候物質貧乏,農村的商店買不到化妝品,洗臉的時候只有肥皂,條件稍微好點的,可以買香皂,潤膚品根本看不到。至於防曬霜,更是科幻小說中的東西。

不到一周,女孩們嬌嫩的臉蛋就變得黑不溜秋,纖纖玉手也像砂布一樣粗糙。下鄉不到十天,很多女孩激情退去,開始哭鼻子想家,吵鬧著要回去(當然是根本不允許回去的)。

吳獻忠根本沒有動搖,這個倔強的女孩,早就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因為她的表哥就是下鄉知青,早就把鄉下的情況講過無數次了。

她下定了決心,要紮根在農村,奉獻出自己的熱血和青春。

她在日記中寫道:「在社會主義中國,農民和工人是平等的,億萬農民伯伯為城市的人默默奉獻,灑下他們的汗水,養活了成千上萬的市民,我們為何不能在農村,做出自己的貢獻?」

她不但自己沒有後悔,還勸說自己的同學:「城市和農村差距越大,我們現在的生活越苦,越是說明主席他老人家英明,說明知青下鄉很有必要;也說明我們需要在這裡奮鬥。」

「只有我們奮鬥了,城鄉差距才會縮小,農村總有一天也會像城市一樣美好。」

在吳獻忠的耐心勸說下,很多女生停住了哭泣,不再打退堂鼓,變得堅強起來。

其實在農村生活的最大挑戰,不是吃的、用的和住的不習慣,干農活才是最難的一關。

我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才基本實現農村機械化的,在此之前,大多數地方還需要使用原始的農具,比如深翻土地的時候,需要用鐵釺和鋤頭,一下子一下子翻。

在運輸麥子的時候,要用鐵叉一下一下將麥子裝到車上。

在脫粒的時候,同樣需要用工具協助。收穫花生的時候,也是如此,要用鋤頭一下一下刨。

至於大豆在收穫的時候,就更難了,要彎著腰,用手去往外拔。

那時候,農村沒有自來水,挑水都是到井台上一桶一桶往外提,然後再用肩膀挑回去。

城裡的孩子嬌生慣養,根本就沒有干過農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如此繁重的體力勞動,即使男孩子都受不了,女孩子要不了十分鐘,手上都會磨出血泡,刺破的話疼得鑽心。一天勞動之後,大家全都疲憊不堪,飯都不想吃,臉也不想洗,一頭扎在被窩裡,一覺睡到天亮。

沒有一個同學不畏懼,沒有一個同學不想回去,但大家都堅持下來了,因為返城之路遙不可及說實在的,絕大多數知青是被動改變的。

吳獻忠則是積極主動接受挑戰,不但咬牙挺了過來,還主動早出晚歸,向農民學習各種技術,決心成為真正的農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付出比別人多十倍的努力之後,她熟練掌握了點種、割麥子、除草、收糧等多種技術,幹活的速度遙遙領先同學們,即使一些男知青也沒法和她較量。

不僅如此,當同學們想方設法申請回去探親的時候,吳獻忠卻心靜如水,從來不去那樣做。紮根農村9年,3285個日日夜夜,她也想念父母,也想回到他們身邊。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理想,想到自己在日記中寫下的話,她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她已經真正把農村當成了自己的家,把自己當成了一個農民,忘記了自己城裡人的身份。

有了收入之後,別人都會拿錢去買化妝品,買好吃的,買好看的衣服,吳獻忠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甚至連洗衣服都捨不得買,更別說買化妝品了。她會拿這些錢,幫助村裡的孤寡老人和困難戶,給買不起文具的孩子買書包和圖書。

她還在村裡辦了一個圖書館,免費讓大家看書。她甚至在業餘時間,不顧勞累教村裡的大叔大嬸學文化。

對於吳獻忠的奉獻,大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鄉親們把她當成自己的親閨女,記者將她的事跡寫成文章發表,政府授予她「鐵姑娘」和「先進標兵」稱號。

1972年9月,一個好消息傳來,組織上讓吳獻忠回城上大學,北大和清華隨便挑。

需要指出一點,那時候大學招生都是各級組織推薦,而不是通過考試。推薦上大學的標準,成績不是第一位,首先是看你的思想紅不紅,表現好不好。

說實話,上大學是人夢寐以求的,那樣的話就有了理想的工作,端上鐵飯碗,告別農村的生活。為了爭取這樣的機會,知青家長費盡心機,有個別女青年不惜犧牲自己的第一次。

然而,吳獻忠得到了這樣的機會,卻絲毫不動心,讓給了別人,大家才說她太傻。

其實吳獻忠一點也不傻,她在日記里寫道:「雷鋒甘當革命的傻子,我為何不能?他們說我傻就說吧,當這樣的傻子是我的榮耀。」在大會上,吳獻忠慷慨激昂地說:「我的理想是『甘願吃盡天下苦,樂把青春獻人民』。」

她真誠、熾熱的宣言感動了那個時代無數人,更成為一代知青的偶像和標杆人物,許多報刊都將她的故事登出來宣傳,她頓時成為知名先進人物,到處作報告,贏得了陣陣掌聲。

這時候,也有人懷疑,吳獻忠這樣做,是為了獲取更大好處。當年有個叫邢燕子的女知青,就是紮根農村,干出成就,擔任了天津市委書記。

「吳獻忠不會在農村久留,很快會到城裡當官的。」有人在背後這樣議論。

吳獻忠聽了很是生氣,為了打破謠言,她做出驚人舉動,宣布與一個農村小伙子結合,要成為農民的兒媳。這一來,謠言自然平息了,但是還沒有等她結婚,在1977年吳獻忠因為發表了一些言論被關進監獄,一關就是三年。

出來後,男友已經成家。

這時候,他的父親也因為憂慮過度而去世了,母親則為她而哭瞎了眼睛。

面對這一慘景,親朋好友都勸她,你該清醒了,不要再去農村了!

沒想到,吳獻忠初心不改,她堅定地說:「我曾經發過誓要紮根農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都不能食言。」

吳獻忠為了表示自己紮根農村的決心,再次選擇一個農村小伙為對象。沒想到對方另有所圖,希望利用她「農轉非」,落戶到城裡。

最終,這段功利性的婚姻還是無果而終。受到打擊的吳獻忠對愛情失去了信心,一門心思幹事業,投身飼料和養殖業,最後開了一家食品公司,自任董事長。

由於吳獻忠是個名人,以講誠信出名,客戶絡繹不絕,接不完的訂單,公司業績令人羨慕。如今她已經年邁,回首往事的時候,她不為自己當年的選擇而後悔,反而以自己曾經是知青為榮。

她告訴身邊人,人生最大的收穫,不是得到了多少功名利祿,而是踏踏實實做人,做事無愧於心,活得充實,活得坦然。

「我為自己所喜歡的一切奮鬥過了,我沒有遺憾。」吳獻忠說。

對於她的追求,你也許並不贊同,但是我們每個人活著,不都應該做到追求理想,問心無愧嗎?從這個意義上講,她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