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蘭這一夜,真誠自然的張頌文不見了,卻換上了娛樂圈假笑,誰的錯?

2023-06-30     電影番茄

原標題:白玉蘭這一夜,真誠自然的張頌文不見了,卻換上了娛樂圈假笑,誰的錯?

近日,白玉蘭獎揭曉,眾望所歸的《人世間》成最大贏家,它拿下包括最佳中國電視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內的五項大獎,尤其是雷佳音視帝的問鼎,更讓這屆白玉蘭,充滿了含金量。

不過,這次白玉蘭上,鏡頭最多,自帶流量最大的,卻不是獲獎演員和導演,而是一個連提名都沒的演員:張頌文

前不久,張頌文沒被提名白玉蘭的消息曾上過熱搜,吃瓜群眾群情激奮,甚至有人將電話打到了官方。

但即便沒有提名任何獎項,白玉蘭還是邀請了張頌文參加,他的身份是頒獎嘉賓,而且是和導演毛衛寧一起,頒發最佳導演獎。

無論是紅毯還是頒獎禮,張頌文全程都有參與。

導播老師也是很有默契,知道大家都喜歡張頌文,頻頻給張頌文送去鏡頭。

整個白玉蘭,雖然沒有張頌文的獎項,但他儼然成了這屆白玉蘭的代名詞,更是有不少觀眾直言:沒有張頌文,就不看白玉蘭。

明明沒有提名,卻還在頒獎典禮上火出圈的,娛樂圈目前為止,可能就張頌文一人,但背後的原因和真相,其實挺令人扎心的。

1、

張頌文從影近30年,直到47歲才憑藉《狂飆》有了知名度,在這之前,他一直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

雖然演過很多出色的文藝片和商業電影,但都沒泛起過什麼水花,直到《狂飆》上映之後,「賣魚大佬」高啟強的一生,被他演得活靈活現。

《狂飆》1月份開播,2月份收官,之後這半年時間,張頌文是全中國最紅的演員,沒有之一。

網絡上,是關於他「老墨,我想吃魚」的熱梗;紅毯上,是他一身白衣笑傲春風的身影,甚至官媒的採訪,也被他刷屏。

張頌文之前從未想過,一個高啟強的角色,能讓自己火到這種程度。

連帶著《狂飆》中的其他配角,也都一個個火了起來,飾演高啟勝的蘇小玎,代言起了頁游;飾演瘋驢子的王沛祿,開起了直播;飾演小五的武靜麗,參加起了線下商演撈金。

尤其是飾演大嫂陳書婷的高葉,更是接下兩位數代言,吸金程度堪比一線女星……

雖然他們的火,都是因為《狂飆》,但這功勞,至少有張頌文的一半。

可是恰恰相反,《狂飆》火了之後,雖然張頌文一直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他自己卻十分謙虛低調。

商業代言合同找上門的時候,張頌文大多是婉言謝絕;流量媒體採訪的時候,張頌文也都是婉拒;只有央視採訪的時候,他談及了拍攝《狂飆》的心路歷程。

其他的商演和走穴,張頌文也不參與,當小演員這麼多年,張頌文早就深諳娛樂圈的潛規則,他知道「藏拙」的道理,也知道風口浪尖一定要隱藏鋒芒,不能太高調的鐵律。

但即便如此,張頌文依舊沒有逃脫流量追捧之下的刻意歪曲和過度解讀,這一度讓與他接觸,以及他本人遭受無端的網暴,陷入了輿論的冰火兩重天。

2、

張頌文大火之後,參與過一個重量級的頒獎典禮,那就是4月末舉辦的北影節。

北影節,張頌文雖然沒有入圍作品,是以評委的身份參加。

要知道,北京國際電影節,是娛樂圈的知名電影節,許多投資人和導演大咖都會來到現場,張頌文能成為評委,這本身代表著組委會對他演技的認可。

《狂飆》爆火後,張頌文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國際大型電影節,或許是張頌文性格就是如此,如果用兩個詞總結他的上影節之旅,番茄君覺得應該是:表現自然,真情流露。

為什麼是這兩個詞?我們從他在北影節最受關注的三個肢體動作,就能看得出來。

第一個,是見到陳凱歌的反應。

張頌文雖然已經47歲,論年齡其實也不算小了,但論在娛樂圈的地位,他還無法與陳凱歌相提並論。

所以見到陳凱歌的時候,張頌文彎腰屈膝,先一步上去雙手握手,而陳凱歌則單手插兜,伸出一隻手示意張頌文。

隨後,陳凱歌又一把將張頌文攬入懷中,並與兒子陳飛宇,演員章子怡一起合影,氣氛融洽,兩人還一度談笑風生,顯得關係很好。

陳凱歌今年70歲,張頌文比他小了一輩還多,所以這種恭敬的狀態,算得上表現自然,不卑不亢。

第二個,是頒獎禮上,向陳凱歌推薦高葉。

高葉本是小演員,但張頌文和她關係一直很好,兩人經常在社媒互動,而且在《狂飆》中又是飾演夫妻,所以私交很不錯,看得出來是很好的朋友。

在北影節上,張頌文得到了陳凱歌的關照,以陳凱歌在娛樂圈的資源,他的作品中出現的演員,都是重量級的。

對張頌文來說,大可以極力向陳凱歌推薦自己,以後達成合作豈不是一樁美事。但張頌文反而向陳凱歌引薦了剛剛有點名氣的高葉。

他知道,高葉這個年齡階段的女演員,只有儘可能多的尋找機會和資源,對她的職業發展才有好處。

而陳凱歌也回應了張頌文的推薦,與高葉交談了幾句,以後合作,也不是沒有可能。

其實,這樣的引薦,是符合張頌文的一貫作風的,他一直都是個懂得感恩,珍惜友情的人,比較純粹和赤忱,這種人格是裝不出來的。

而站在高葉的角度,能獲得這樣的機會,自然也十分高興。

北影節上的這一幕,是雙贏的局面,也看得出張頌文有啥說啥,從不藏著掖著的真性情。

第三個,是頒獎禮期間淚灑現場。

北影節上,有一個致敬去世影人的環節,這裡面有一個人,名叫趙玉德。

看到趙玉德照片的時候,張頌文情難自製,流下了男兒淚。

要知道,他與趙玉德有長達八年的合作,他的事業低谷期,是趙玉德陪伴度過的,兩人情同手足,可沒想到現如今他已經大火,曾經的經紀人卻不見了。

2016年,趙玉德因病逝世,之後的每一年,張頌文都會在趙玉德的社媒下留言懷念。

趙玉德曾給張頌文留下一件黃色皮衣,每逢重大場合,張頌文都會穿在身上,《狂飆》中的一段飆車戲,他也穿著這件皮衣,可見張頌文對趙玉德感情之深。

看到昔日好友,張頌文淚如雨下,是真正的真情流露,這一幕也被攝影機精準捕捉了下來。

現在來看,這三個反應,都是張頌文的真實反應,沒有刻意設計,也沒有矯揉造作,只是按個時間,那個場景,就這麼發生了。

而北影節上的張頌文,有笑有淚,有談吐有文雅,有表情有行動,是個生動自然的「人」。

可這種「自然」,或許馬上就要消失了。

因為北影節期間,一些自媒體和觀眾,利用這些場景和細節的錯誤解讀,對張頌文以及他接觸的人,進行了嘲弄和網暴。

張頌文躬身與陳凱歌握手,有人說他虛偽,看到大導演就使勁兒往上貼。

張頌文看見趙玉德哭泣,有人說他作秀,明知道攝影機在拍還哭,就是深諳博同情那一套。

甚至連陳凱歌,也因為張頌文捲入輿論漩渦,起因就是他跟張頌文握手的時候,單手插兜,顯得高傲了。

但是,如果見到70歲的長輩,跟他握手難道不用兩隻手,不用躬身嗎?這應該是最基本的禮儀吧。

見到好友去世,難道不會流淚、不會懷念嗎?這是人之常情吧。

可就這些,依舊逃不過媒體的眼神,各種肢體細節被放大,賦予了它本就不該有的意義,甚至有不少人就靠一張握手的圖片寫起了「小作文」,將張頌文塑造成一個深諳娛樂場規則的虛偽之徒,其言語之犀利,分析之透徹,誰看了都可能會信三分。

3、

常言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張頌文要大火,他的一些肢體動作,勢必會被放在聚光燈下,他的一些言語談吐,勢必會被方法解讀。

這種事,不光發生在張頌文身上,也發生在其他明星身上。

但紅了之後第一次參加北影節的張頌文,顯然還沒意識到這一點,他的真誠,成了別人賺取眼球的工具,他的自然,成了別有用心之人攫取利益的籌碼。

對於北影節後的種種,張頌文從未回應。

但這次白玉蘭頒獎禮上的張頌文,明顯不一樣了。

雖然張頌文依舊自帶光環,上了舞台閃閃發光,人氣也很高,但他不再像北影節那樣,該笑的時候笑,該哭的時候哭,而是不苟言笑,時常一副嚴肅的表情。

因為嚴肅的表情,捕捉不到任何細節,也就沒有辦法進行進一步解讀。

張頌文全程參加了頒獎禮,導播也深知張頌文的流量,幾乎每一個重量級獎項,都會將鏡頭對準張頌文。

可張頌文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情緒支配下的笑容,而是標準的「娛樂圈假笑」。

他的笑容,看上去就像是精心設計過的一樣,就連眼角的皺紋,嘴角的弧度,都那麼標準,標準到看上去有些不自然。

不同於上次北影節上的交流、合影和打招呼,這次的張頌文,整個頒獎禮期間,都鮮有和人交流的場景。

或許,張頌文看過上次北影節之後曝出的負面輿論,他深知假如跟別人交流,可能又會多出許多被曲解的「故事」,不僅讓自己深陷漩渦,還殃及他人。

他也知道,如果自己的臉上,有太多太過豐富的表情,又會被過度解讀,導致不好的事情發生。

所以,這次張頌文變「聰明」了————他開始設防,開始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再讓自己處於自然放鬆的狀態。

流量過高,關注度過高,就是一把雙刃劍,在這把雙刃劍下,一旦無法平衡名聲和表現之間的關係,天平便會被打破,反噬反而會到來。

這就是「人怕出名」的終極邏輯,顯然經歷了之前的那檔子事,張頌文懂了。

鏡頭中煢煢孑立,老成持重的張頌文,與之前那個淚如雨下,交頭接耳的張頌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人的改變,也僅需要兩個來月這麼簡單。

其實這一切,不怪張頌文,要怪,就怪這個流量盛行的時代,怪那些為博流量毫無下限的媒體,怪流量為王的亂象。

張頌文,只是做了一個演員該做的,而現在大多數演員,在鏡頭前也不敢做真實的自己。

名聲也是壓力,一旦什麼舉動被錯誤解讀,都可能對他的職業生涯造成影響,這樣的代價,張頌文承受不起。

這也是白玉蘭這一夜,張頌文表現中所隱藏的——娛樂圈的扎心現實。

總結:怎麼做才能讓演員回歸本真,在鏡頭前放下束縛,勇敢做自己,不再如履薄冰呢?

番茄君看來,有三個方面,至關重要。

其一,對演員來說,精進演技,永遠是第一位的。

娛樂圈雖然是修羅場,但排名站位的邏輯很簡單,就是實力。

誰實力強,誰就容易紅,誰紅了誰就獲得更多資源和關注,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尤其在流量明星的時代過去後,戲骨們又爆發性火了起來,在這個節骨眼,演技才是硬通貨。

所以,專注演技,專注業務能力,對演員來說總不會錯。

其二,對觀眾來說,多關注表演和作品質量,少關注八卦

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我們接收到的信息,有很多是失真的,有的是經過刻意處理和引導的。

作為觀眾,可以提升自己的鑑賞能力,觀察演員演技,體會作品質量,享受故事和表演,才是更高層次的享受和追求。

如果一味追求曲解的八卦和毫無營養的謠傳,只會讓自己失去鑑別的能力。

其三,對行業來說,提升媒體從業門檻,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勢在必行。

媒體,是個十分重要的行業,承載著傳播信息和資訊的責任。

但有些人為了追求流量,隨意杜撰新聞,傳播謠言,以變現為底層目標。

張頌文這件事,就是因為媒體的捕風捉影和杜撰,才導致如此的後果,可見筆力如刀,真實信息傳播的重要。

總之,張頌文的事,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做一個有自己觀點、有能力判斷真實情況、有自己思考力的觀眾;而精進演技,低調做人,高調演戲,也當是娛樂圈明星的生存法則。背後的原因和真相,其實挺令人扎心的。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d65e48854cb84b5db09bde1c2be3e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