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遲福林:以經濟轉型升級,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

2023-12-08   時代財經

原標題:專訪遲福林:以經濟轉型升級,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

民營經濟一直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

為了進一步激活民營經濟這「一池春水」,7月19日,被稱為「民營經濟31條」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正式發布。不久後,一系列針對民營經濟的相關措施密集實施,包括民營經濟發展局被批覆設立、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以下簡稱「民營經濟25條」),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的25條具體舉措等。

而隨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舉措陸續細化落實,今年以來,民營經濟發展呈現邊際改善態勢。

今年前10個月,以人民幣計價的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6.2%,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3.1%,比去年同期提升3.1個百分點,成為穩外貿的突出亮點。第二產業民間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後,民間投資增速較快,前10個月同比增長9.1%。

不過,面對著國內需求不足、融資難等問題,民營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接下來,該如何進一步提振民營企業的信心、壯大民營經濟這支「生力軍」?為此,時代周報專訪了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圖源:受訪者提供)

時代周報:如何看待「民營經濟25條」出台的時機?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為民營企業以及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機遇?

遲福林: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回顧這45年,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最重要的時代成果之一。

這45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表明,第一,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經濟活力的重要條件。民營經濟推動形成了競爭性市場,激發了巨大的經濟活力,並成為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力量。

第二,民營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比如,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第三,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平台,吸納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第四,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

今年7月19日發布的《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從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以及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等方面,提出31條意見。近日,相關部委又發布《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的25條具體舉措。

總的來看,在當前外部環境複雜變化,我國宏觀經濟形勢面臨短期困難,企業經營困難增多的特定背景下,系列政策的出台會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中央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戰略都很明確,出台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關鍵要在執行中將中央反覆強調的「兩個毫不動搖」破題落地。

時代周報:進一步提振民營企業的信心還需要哪些措施,從政策的角度來看如何讓企業有更好的獲得感?同時讓政策真正落地見效、惠及企業?

遲福林:我國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和1.7億戶市場主體這一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大市場。問題在於,當前各方尤其是社會資本對發展的信心有很多疑慮,發展預期弱化,市場主體活力不足。

「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是被很多民營企業家稱為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的「三座大山」。尤其疫情發生以後,中小民營企業的經營十分困難,甚至不少民營企業倒閉,這有發展環境的問題,又有政策的穩定性問題。

從現實情況看,目前,行政直接配置資源的範圍仍然過寬、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相對較多,在平等保護產權、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例如,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普遍高於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

圖源:圖蟲創意

回應民營企業的真正需求,當務之急和關鍵,在於務實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問題、政策問題、預期問題、信心問題,真正建設市場化、法治化的發展環境,使民營企業形成良好的發展預期。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為重點的市場化改革,仍然需要在關鍵性、基礎性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要以公開市場、公平競爭、平等保護,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比如,以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創造民營經濟發展的公平競爭環境。將「公平競爭」作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特別之舉,增強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剛性約束。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為重點擴大社會資本參與,在壟斷行業儘快向社會資本推出一批重大項目,讓社會資本有盈利的預期。

再比如,以平等保護為重點,形成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在立法環節,加快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立改廢釋的基礎上,推進產權保護由民營企業向民營資本拓展;在司法環節,真正實現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同等對待,一視同仁、依法保護;在執法環節,針對性的解決行政執法「一刀切」等問題。

時代周報:在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等形勢下,爬坡過坎中的民營經濟,應做怎樣的改變以煥發更強活力?民營企業該如何提高自身的創新素養和創新能力?

遲福林:2016年,我到浙江與70多位民營企業家座談。座談會上,有企業家的一句話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他說「過去我們都是做鋼材的、木料的,現在都改成做動漫、做高科技產品。」我坐飛機出差,還一個民營企業家跟我講,他把幾千米下深海的海水提煉成淡水做化妝品。

這令我感覺到,無論是一個地區,還是一個企業,往往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因此,我寫了一本書《贏在轉折點》,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從浙江的實踐看,民營經濟嗅覺靈敏、抓機遇、敢幹敢闖,誰能轉型得好,並產生新的成效,誰就能贏得未來。比如,從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看,2022年,浙江民營經濟增加值是2002年的十倍,占GDP比重達到67%。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註冊資本額,占內資市場主體註冊資本額的70%以上。

從民營經濟科技創新的實踐看,2022年浙江全省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比92.3%,高於全國90%的平均水平。2021年,浙江民營企業平均研發強度為3.15%,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13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58個百分點。

我們一定要把各類發展環境創造好,在法治的基礎上,使人能夠實現自身價值並融入整個創新發展,使企業主體能有良好的發展空間,由此形成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流動、創造活力充分迸發新局面。

時代周報:今年似乎聽到很多企業都在談困境和生存問題,怎麼看待這種現象?明年會好嗎?

遲福林:當前,一方面,我們的確面臨短期經濟增長的困難和矛盾。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估計到2035年,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有望由目前的30%左右,提升到50%-60%;服務型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有望由43.16%提升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有望由47.7%提升到65%左右。

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也是未來10-15年實現5%左右經濟增長的最大底氣。

要看到短期矛盾困難,也要看中長期的潛力。從趨勢看,我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不斷優化,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內需市場,是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的最大條件。

這需要進一步深化有利於釋放民營經濟活力的市場化改革,需要對社會資本在未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作用有個基本估計,需要推進有利於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的結構性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