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工程項目因侵占、破壞紅樹林,導致傳統棲息地喪失,地方便訂立了「三倍補種紅樹林」的政策。此政策聽起來出發點很好,實際上,很不科學。
最近筆者看到一篇報道,講到了紅樹林過度種植及其引發的對遷徙鳥類的危機值得我們關注。「海洋與濕地」微信公眾平台前幾天發布的報道《孟加拉國沿海綠化:大規模紅樹林擴張,緣何威脅到遷徙候鳥生存?》,指出了紅樹林種植的弊端——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候鳥棲息地喪失。儘管孟加拉國森林官員對紅樹林的擴張感到滿意,但保護者認為這種紅樹林擴張對鳥類構成了威脅。該文稱,這一現象不僅發生在孟加拉國,還發生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EAAF)沿線的其他地區。如何在紅樹林面積擴張的同時最大程度地維護(途徑)該區域的瀕危和近危鳥類的生態需求,是一個需要深入調查和科學解決的問題。
那麼,對於紅樹林遭到破壞後,到底該補種多少?在哪裡補種?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科學問題,希望有關部門,不簡單一刀切。真正尊重科學,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科學,多多廣泛邀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進行充分的論證。避免「好心辦壞事」,儘可能將好事辦好,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真正做好。
圖源:綠會融媒
據了解,運河等工程的建設,施工侵占、破壞了紅樹林,之後會安排在其他地方進行三倍補種紅樹林,當前這是一個已在執行的正式的政策。我曾去沿海某地調研,了解到當地在實施「三倍補種紅樹林」這一現行政策,並對此感到頗為滿意和自豪,他們覺得這是一個挺光榮、挺正確的事。譬如,倘若破壞了一萬株紅樹林,則會相應補種3萬株。
但在我看來,「紅樹林三倍補種」這一政策未必一定正確。紅樹林破壞後,要怎麼補種,在哪補種,這些應該徵求科學家的意見,應該進行科學規劃。現在很多人根本就不懂科學,盲目、胡亂進行「三倍補種」,並將其作為政策來落實,反而對生態系統帶來了很大的威脅。
據了解,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我國很多沿海地區都在執行「紅樹林三倍補種」的政策,美其名曰「生態補償」。當然,我並非說「紅樹林三倍補種」政策一定是錯誤的,實際上,如果增種紅樹林遵循以下2點則並無不妥:1)在合適的位置進行補種;2)紅樹林補種的總規模不超過當地近期歷史上所生長的紅樹林的規模就可以。
一言以蔽之:紅樹林補種,最重要的還是要科學化。
不要變成指標化、運動式紅樹林補種。畢竟,類似「新白菜剁碎湊廚餘」事件殷鑑不遠。
圖:廣西的紅樹林。攝:中國綠髮會生態文明思想建設工作委員會
此外,沿海地區作為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值得認真研究並開展科學保護。我認為,泥灘有泥灘的用途,沙灘有沙灘的用途,紅樹林灘有紅樹林灘的用途,各得其所,各盡其用,如此便是極好。而當下普遍的觀點,是認為紅樹林是較好的生態系統,體現在實際行動層面,則是其他生態系統都遭到輕視乃至忽略,全部用紅樹林替代,進而演變為將「紅樹林三倍補種」變成一個普遍執行的政策,乃至動員全民成倍補種紅樹林的運動,這是錯誤的。上海南匯東灘大規模人工造林也是如此。堅持生態文明思想,充分尊重和順應自然,因地制宜,規範引領,科學綠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宜荒則荒),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平衡,才是治本之道。
這也是反映氣候與生物多樣性衝突的生動案例,科學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和前提。不破壞生物多樣性是植樹的前提條件。當前國際上普遍存在的「種植10億棵樹」計劃同樣值得警醒和反思,進而因地制宜,及時做出調整,科學植樹。
(以上文字基於錄音整理而成,未經本人核實,信息僅供參考。文字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歡迎點評、爭鳴、批評、討論。)
#周道生態文明#
END
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台觀點。
歡迎轉發(請註明來源)。
口述 | 大風
整理 | Samantha
審核 | 綠茵
排版 | Samant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