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葦霖
編輯/李佳蕾
責編/杜思夢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促進廣西民族文化交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共同體實踐,4月28日由廣西文化產業集團、江南區人民政府主辦,廣西廣文院線投資集團、廣西電影集團承辦的第3屆「三月三」民族電影文化周圓桌論壇「復興新征程——民族電影如何更好地為中國式現代化譜新篇」在廣影國際影城星光影劇院成功舉辦。
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院長李懷亮,湖南省委宣傳部電影處處長、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歐陽文風,中國內地導演、編劇、中國電影家協會民族電影工作委員會副會長韓萬峰,廣西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鬍紅一,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楊學明,以民族電影當下發展現狀為錨點,探訪中國民族電影的發展脈絡與歷史成就,探討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民族電影「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打造路徑,探索實現民族電影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有效方式,並明確了共同體美學在民族電影創作領域具有的指導價值與深遠意涵,為民族影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換提供了理論建議與實踐指導。
01
「四個關鍵詞」與四個話題
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院長李懷亮首先提出本次論壇討論的四個關鍵詞:民族電影、中國式現代化、多元一體、民族共同體,並從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什麼樣的民族電影、新時代民族電影創作如何更深入地挖掘表現「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格局、民族電影如何擺脫傳統窠臼,實現國際化、商業化、類型化上的突圍、如何在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旋律的同時,讓民族電影更具市場號召力和文化感召力四個話題開啟本次論壇的討論。李懷亮指出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時刻,因而討論民族電影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
02
宏觀與微觀的耦合:唱響民族大融合
湖南省委宣傳部電影處處長、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歐陽文風從宏觀層面對民族電影的過往歷史與未來發展提出建議指導。他首先肯定了廣西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卓越成就與重大貢獻。不僅廣西電影製片廠培養了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中的先鋒派人物,如張藝謀、陳凱歌等,而且廣西的民族電影也富有特色,無論是過去的《劉三姐》,還是現在的《秀美人生》,廣西電影在中國民族電影的發展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其次以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為例,這一以「三千孤兒入內蒙」為題材的民族電影是一個有大情懷的、講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範電影。由此,他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上,民族題材電影必須在主題上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總基調,對接國家的重大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同時必須處理好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係,處理好民族與世界的關係,必須抵達民族生活的現場和民族情感和靈魂的現場,在尋找民族的靈魂之根與精神信仰的同時,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
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楊學明在發言中,首先自我定位為一名「電影專業觀眾」,同時由於其出生於滿族聚居區、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工作於廣西民族大學的過往經歷,其自身對民族的風味、民族的風尚、民族的風情、民族的風景、民族的風物總是多一些牽念與擔當,由此對民族電影的發展提出了三個觀點。首先,她認為,民族電影不單純是指少數民族電影,民族是一個大的觀念,少數民族電影是民族電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漢族電影同樣是民族電影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次,在她看來,從女性視角和青年視角為民族電影發展提出了建議指導,如建議以女性為主題,差異性地在民族電影的發展上再創一條小路,大力培養青年觀眾,同時倡議電影學子們好好學電影、好好拍電影、好好評論電影、好好學習電影理論,一起為民族電影的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03
學者與創作者的雙重身份:多重視角的交織
中國內地導演、編劇、中國電影家協會民族電影工作委員會副會長韓萬峰在發言中,從民族電影創作者的個人視角表達了自身對民族電影未來發展的理解。韓萬峰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從個人創作形態突破到創作風格轉變,以及近期創作電影的經驗感受為例,審視了民族心理的變化,試圖梳理民族電影創作與共同體美學之間的關係。從最初拍攝劇情片時採取外來的視角觀察,與當地民族的優秀顧問共同闡述民族故事,以保留民族電影與民族語言的的原汁原味,到面對當下電影美學的轉向,中國少數民族電影、母語電影達到高潮後的下降現象,其創作的電影《屋頂上的馬奶節》《父母的城市生活》等開始更加關注少數民族在城市的生活和精神的訴求,從而形成故事場景的轉化。在梳理民族電影創作與共同體美學之間關係時指出,當我們站在一個民族去講述另一個民族的故事時,往往忽略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達,只有將共同體美學貫穿於整個民族電影的創作過程,只有當專家學者為中國民族電影美學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文本時,民族電影才能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認可。
廣西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鬍紅一作為一名專業學者兼編劇,在表達自身對電影的熱愛的同時就當前電影界一些值得思考的現象表露出擔憂。胡紅一首先從歷史回顧的視角講述了自身與廣西電影製片廠的過往緣分與電影故事,如採訪張藝謀《一個不能少》,在電影廠看《有話好好說》等等的經歷,通過回溯那段迷戀電影的時光,胡紅一重新審視了過往的賣座電影,並發現真正打動觀眾的往往是那些動人故事和人物形象,這些不僅在其身後的創作生涯上影響頗深,而且在給研究生授課時,他也反覆強調「說人話、辦人事、暖人心、有人味」的十二字箴言,這些不僅是好故事的命脈,也是好電影的根基,民族電影從來不只是一個標籤,而應該是在民族地區或者民族群體中拍出一個好故事。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