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致癌!這種油就是「奪命油」,危害堪比地溝油,有人每天都在吃

2023-07-12     四川名醫

原標題:有毒致癌!這種油就是「奪命油」,危害堪比地溝油,有人每天都在吃

都說「民以食為天」,我們自己在家做飯,最離不開的除了食材之外,便是烹飪油了。有了油,我們才得以將食物進行二次加工,以煎炸燉煮燜等多種形式,做出口味豐富的飯菜。

然而,有些人在做飯時,只圖方便將油瓶放在灶台旁順手的地方,有的人甚至不將油瓶的蓋子蓋上,還有的人直接將油倒入一個大碗中,每次做菜時用鍋鏟舀一點出來……

這些看似方便的舉動,卻埋下了巨大的食物安全隱患。 食用油儲存不當很容易質變,不僅對咱們的腸胃不好,很可能還會對生命造成威脅,變成「奪命油」。今天小康妹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那些關於食用油的知識。

保存不當

食物油也會化身「奪命油」

我們一般用於烹飪的油,多半是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等。仔細觀察這些油的包裝,會發現它們的保質期一般都是18個月。

然而,這18個月的保質期指的是未開封的食用油, 一旦開封,食用油的保質期就會大幅度縮短,只有3個月左右。

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將新開封的和開封3個月、半年及一年的對比,發現 開封3個月的食用油,就已經嚴重氧化酸敗,不適合食用了。

長期開封的食用油會與空氣發生氧化,加速油變質。所以,每次用完油都要蓋好,而且建議大家食用油開封后, 最好在3個月內吃完,攝入變質了的食用油對健康也是不利的。

酸敗了的食用油一定要扔掉!過期油危害不亞於地溝油。

長期食用變質的油,一方面可能會使身體發生一些慢性中毒反應,比如 腹瀉、嘔吐、腹痛等。另外,長期食用甚至會 導致血脂增高、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還可能會加速人體衰老,增加腫瘤風險。

警惕!這幾種油也不適宜多吃

除了不要食用過期變質的油之外,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廚房裡還會混入一些比較「特殊」的油。這幾種油,也不建議大家經常食用。

1

棕櫚油

棕櫚油是一種天然油脂,來自熱帶植物油棕。或許它沒有像大豆油、菜籽油那樣直接出現在你家的廚房裡,但如果你經常吃方便麵、膨化食品、酥皮點心等加工食品,那幾乎不可避免會攝入棕櫚油。

2021年,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項與日常飲食用油密切相關的研究。西班牙巴塞隆納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表明, 富含棕櫚油的食物,會促進癌症的高度轉移。

2

復炸油

生活中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習慣,炸完食物後的油扔掉可惜,會繼續炸東西、炒菜等。 但反覆煎炸的油很容易產生致癌物,如反式脂肪酸、苯並芘、丙烯醯胺、雜環胺等,長期食用,會帶來健康隱患。

無論用什麼烹調方式,油就用一次。希望大家用油時候一定要用最新的。從營養學角度來說,吃油炸油煎烹調食品吃得越少越好。油的反覆使用,會生成大量的過氧化物,對我們的健康有損害,可以構成直接攻擊心血管系統的危險因素。

3

自榨油

有一些家庭比較喜歡吃自榨的油,認為自榨油更加的香醇,做出來的飯菜更香、更安全。但事實並非如此,那些小油坊常年不清洗機器,所以會殘留一些油脂在上面,久而久之,這些殘油就會變質,用這種榨油機榨油時, 可能會污染新榨出來的油。

同時榨油材料也有可能發霉, 用發霉花生、玉米等榨得的油中,也可能帶入黃麴黴毒素,可能增加肝病或肝癌的風險。

而一些小作坊的壓榨機或家用榨油機工藝簡單,缺乏除去有害物質的工藝,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鍊。

4

氫化植物油

氫化植物油,是一種人工油脂,是用普通植物油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加入氫催化而成,包括人們熟知的植脂末(奶精)、人造奶油、代可可脂等。 氫化植物油的危害主要是其中反式脂肪含量相對較高,對心血管健康不利。

不管吃哪種油

都需牢記這4點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避免不了使用油來進行烹飪。但是,在使用油來烹飪時,也有幾點需要注意的:

1

注意每日油攝入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應減少烹調油和動物脂肪用量,推薦每天的烹調油攝入量為 25克~30克。

烹飪時多用蒸、煮、燉、燜、涼拌等方式,使用不粘鍋、烤箱、電餅鐺、空氣炸鍋等烹調器,用好了都有助省油。

2

控制油溫

烹飪時, 油溫應該控制在150℃~180℃,鍋中放油的同時,可以把一根筷子插入油中,或放一小條蔥絲,當筷子、蔥絲四周冒出較多小氣泡時,就可以下菜了,也可以採取熱鍋冷油的方法。

3

仔細選擇裝油的油壺

在購買油壺時, 最好選擇不透明的玻璃或者瓷質的,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線照射。且存放在櫥櫃等避光陰涼處,每次使用後要擰緊蓋子。

另外,油壺內的油一定要全用光後再倒入新的,且倒入新油之前要記得清洗,因為舊油和新油混雜,會加速新油的氧化。

4

換著品種吃

油脂要換著吃,主要考慮的是脂肪酸的平衡。如果脂肪酸構成類似,換著吃和不換的區別並不大。不 同油脂替換,應該按照脂肪酸構成不同的品種來換,比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換。

編輯 | 醒醒

來源 | 綜合健康時報、CCTV生活圈、

暖暖的味道官微

監製 | 黃利琴

審核 | 藍嵐

圖片來源 | 攝圖網

*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b2fac4c5bca4a842d40aa794dc178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