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前首富背水一戰

2023-11-20     市界

原標題:江西前首富背水一戰

曾擁有近1800億元市值的管理軟體龍頭企業用友網絡,到了轉型的關鍵時刻。

近三年間,重任總裁的王文京親自操刀了用友系的多項變革:拆分用友旗下子公司上市、拋出53億元定增計劃、推出了號稱「大國重器」的用友BIP3等。

在今年年初,用友還開啟了一次「晴天修屋頂」的重要調整:升級組織架構,原有大型企業客戶業務向「行業化」變陣。下半年,用友還發布了新的企服大模型。

但作為傳統軟體企業,用友的轉型意味著企業要進行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這個歷程又何其艱難。用友近年來在營收和利潤上承壓。曾被資本市場稱為「軟體茅」的用友,面臨「增收不增利」的境況。

尤其是2023年,從未年度虧損過的用友也面臨巨大挑戰:公司歸母凈利潤前三季度虧損超10.30億元,第四季度承擔了扭虧的艱難任務。

(用友網絡近三年股價走勢。來源/同花順)

王文京回歸三年,用友轉型已船至中流,市場也在期待,它何時能重回巔峰。

進入轉型陣痛期

討論中國軟體產業,繞不開「用友」——這家擁有35年歷史的公司,是和金山軟體同期的國內最早一批軟體公司。

用友軟體早期以企業財稅軟體起家。公司先後經歷了財務軟體的1.0時期、企業管理軟體與服務的2.0時期,並於2011年登陸上交所。從2016年至2019年,公司營收規模從51.13億元,一路增長至85.10億元。

在雲計算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行業競爭開始轉向雲端,軟體服務開始以雲計算的SaaS模式(軟體即服務)交付。2015年,用友推出雲轉型策略,並把公司名稱從用友軟體更改為用友網絡;第二年,用友網絡表示,公司全面進入以「企業網際網路服務」為戰略業務的3.0時期,形成以雲服務為核心,軟體、金融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布局。

到了2020年,用友網絡的雲服務業務營收占比已達到40.1%,接近一半。公司也正式宣布,已進入3.0戰略的第二階段,要升維和加速雲服務業務發展。

但在進入新階段3年後,用友網絡在2023年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盈利壓力。

根據財報,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57.08億元,同比增長2.0%;歸母凈利潤虧損10.30億元,同比擴大了90.99%。

在今年上半年,用友網絡營收33.7億元,同比下降了4.7%。不過,第三季度已出現扭轉,公司三季度營收為23.38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了由下滑轉為正增長的扭轉,並拉動了前三季度營收實現了同比微增。

但用友網絡在今年已連續出現季度虧損。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已達到8.45億元,扣非凈利潤虧損額為9.4億元。實際上,從2020年上半年起,用友網絡的半年扣非凈利潤就出現虧損,並逐年增大。今年上半年是公司上市22年以來,出現的最大一次半年度虧損。到了第三季度,公司的季度虧損仍在持續,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虧損1.85億和1.96億元。

歷年數據顯示,用友網絡從2001年上市起至2022年,從未出現過年度凈虧損。一般來說,軟體企業的財務表現也有著較強的季節性,第四季度確認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往往占較高比重,像用友的四季度營收占比基本在40%以上;但在虧損已超10億元的情況下,要想實現全年扭虧,公司第四季度的壓力巨大。

不過,在轉型戰略的成果上,從收入結構上來看,用友的雲轉型已見成效。數據顯示,雲業務已逐步成為用友營收的主力。在2016年,這塊業務營收僅為1億元左右,占比僅為2.29%;到2022年已增至63.53億元,占比也提高到了68.59%。今年前三季度,用友網絡的雲業務收入為39.48億元,同比增長11.3%。

合同簽約方面,公司自6月份以來持續呈現較高增長,連續4個月合同簽約額增長率超過20%。第三季度單季合同簽約額22.2億元,同比增長22.3%。前三季度合同簽約額53.4億元,同比增長10.3%。

但從整體來看,在2020年雲服務帶來營收占比近半的改變後,用友同時也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狀態中。

從營收規模上看,2019-2021年,用友分別錄得85.10億、85.25億、89.32億元營收,同比增長10.46%、0.18%、4.73%;連續三年徘徊在80多億元區間,增速也有限。在2022年公司實現營收突破90億元,達到92.62億元,同比微增3.7%。

同期內,2019-2022年用友網絡凈利潤分別為11.83億、9.89億、7.08億元和2.19億元,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其中從2020年和2022年,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分別為16.43%和28.18%,2022年同比下滑幅度達到了69%,降速也是越來越快。

軟體企業雲轉型過程中,相比傳統軟體的一次性付費,收費模式也進行了調整——SaaS服務往往採用的是按照客戶使用時段的訂閱制付費模式,這也必然會對企業的當期收入規模和增速帶來影響。即使是海外知名SaaS公司,出現階段性虧損也是常事。市場更加關注的,是企業的成長性。

可進入2023年,用友網絡「增收不增利」的趨勢進一步放大:公司營業收入在上半年一度陷入負增長,凈利潤已經連續三季度出現虧損。此外,雲服務雖然已經成為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增速也在放緩。2022年,公司雲業務收入增速為19.4%,而上一年增速為55.5%。

相比之下,用友的老對手,也是「北用友、南金蝶」中的金蝶國際,也在面臨虧損的現狀,在近三年來,已經累計虧損了超10億元。但在上半年,金蝶交出的成績單顯示,公司營收為25.66億元,同比增長16.81%;其中雲服務業務營收20.39億元,同比增長21.53%。雲業務收入已占總收入的近80%。

用友網絡面對的是一次艱難的行軍。王文京的種種革新措施,能讓用友網絡重回昔日巔峰嗎?

前江西首富的資本局

用友能夠成長至今天的規模,離不開其靈魂人物王文京。

1988年,國產軟體業邁出腳步。這一年,24歲的求伯君用一台386電腦敲出了10萬多行代碼,開發出了WPS1.0,填補了國內文字處理軟體的空白。同樣剛過完24歲生日的王文京,也在年底和同事蘇啟強一起,在北京中關村一個9平米的房間裡成立了用友財務軟體服務社,這就是用友公司的前身。

(王文京)

1989年,用友推出了第一款報表編制軟體——UFO。在當年,它曾被譽為「中國第一表」。第二年,用友的「服務社」改製成為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的財務軟體也通過了財務部的評審。用友開始建立代理制,為後來的營銷網絡打下了基礎。

信息化浪潮湧動下,無數軟體企業因風而起。1991年,湖南人徐少春揣著365元南下深圳,成立了深圳愛普軟體公司。後來這家公司成長為金蝶,成為了和用友纏鬥多年的勁敵。

國內軟體潮方興未艾,海外對手們也瞄準了中國市場的熱土。從1989年開始,全球最大的管理軟體廠商SAP、以資料庫起家的軟體巨頭甲骨文(Oracle)等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ERP概念也在90年代中期被引入國內。顧名思義,ERP(「企業資源計劃」的英文簡稱)管理軟體能夠幫助企業對資源進行更好地規劃、整合,提升生產效率和效益,ERP選型也在國內企業中蔓延開來。

為追趕外企,國內財務軟體企業紛紛啟動升級轉型。1998年,用友率先推出U8 ERP軟體,成為中國企業服務市場真正走向ERP時代的標誌。王文京也實現了用友的「小目標」:這一年,用友收入提升至1.2億元。金蝶也在1999年隨後研發出了K/3ERP,主要應用於中小企業。

不可否認的是,也正是通過這場變革,用友和金蝶升級為真正的管理軟體企業,也打開了更大的市場局面。2001年2月,金蝶搶先登陸港股;三個月後,用友軟體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王文京也以50億元的身家成為彼時國內的「軟體首富」。「北用友、南金蝶」的口號也流傳至今。

從財務軟體到以ERP為主的兩大階段,用友一路走下來可謂順利。自2002年開始,用友奪得國內ERP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並一直維持至今。

但接下來,更大的市場變化還在等待著用友。2011年後,雲計算市場爆發。海外軟體企業里,微軟率先把軟體轉向雲端,管理軟體巨頭SAP、Oracle也相繼推出雲ERP產品。向雲轉型,成為整個軟體業的大勢所趨。

在國內,金蝶搶先一步,在2011年就提出「雲管理」理念,並在第二年推出金蝶K/3 Cloud雲產品。到了2014年,金蝶創始人徐少春乾脆以破釜沉舟的態度,在公司周年會上掄起一把大錘,砸掉了客戶的伺服器,表達了「上雲」的決心。

(徐少春)

雖然兩大軟體龍頭並立,但王文京和徐少春的性格迥異。徐少春敢想敢幹、充滿個性,王文京則一向行事謹慎、穩紮穩打。在金蝶轉型一年後,用友才實施雲戰略,直到2016年,才開始正式宣布進入轉型的3.0時期。隨後,用友陸續推出U8 Cloud、T+Cloud、NC Cloud和Yonsuite等一系列雲產品。

當時用友已經是市場龍頭,執掌公司20多年後,王文京似乎有了「退居二線」的意思。2019年1月,王文京宣布辭去總裁職務,只擔任用友網絡董事長及董事會下設的相關專門委員會委員,由陳強兵接任用友網絡CEO。

但事情總是在不斷變化。2020年,對用友來說,是值得記錄的一年——宣布進入3.0戰略的第二階段後,用友上線了商業創新平台「YonBIP」,而當時也正值市場的特殊時期,那段時間大多數企業居家辦公,因此企業服務領域,包括視頻會議、協同辦公等SaaS雲服務,獲得了資本青睞,在一級和二級市場上估值高漲。

用友網絡的股價在這一年一度上漲至51.88元的歷史高點,市值超1790億元。2020年,王文京以630億元財富位列胡潤百富榜第63位,是唯一一位闖入榜單百強的江西籍富豪。

但也正是這一年,用友雲業務營收占比提升,營收結構轉變的同時,2020年上半年用友網絡營業總收入約29.5億元,歸母凈利潤約為2560.1萬元,同比下降了94.69%。

面對市場風口,機遇和風險並存的情況下,2021年1月,王文京重新出山,再次兼任公司總裁。當時用友的官方口徑是,這次人事調整,是為抓住雲服務業務發展的戰略機遇,加快推進3.0戰略第二階段的進程。

王文京重掌用友後,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革。首先在產業布局上,用友推動多元化,對旗下多家公司進行了業務拆分和資本運作,推動子公司分拆上市。

用友的產業觸角已延伸至多個行業,據不完全統計,用友網絡參股、控股的企業已超50家,覆蓋了醫療、汽車、審計、煙草等行業子公司。自2021年起,主營汽車營銷信息系統的用友汽車,開啟了登陸科創板計劃;用友旗下的金融科技業務分拆到子公司用友金融,後者目前已在北交所過會;主打小微企業、已在港股上市的暢捷通也在2021年啟動了創業板上市輔導;同樣是從用友網絡分拆出來的新道科技也向北交所發起衝擊,但目前已終止IPO。今年5月,用友投資的企業友車科技登陸科創板上市。

此外,2022年1月,用友還披露了一份定增公告,非公開發行1.66億股,發行價格為31.95元/股,募資53億元,用於商業創新平台YonBIP建設項目等。這是用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募資,加上王文京的號召力,吸引了不少頭部機構,包括高瓴旗下的HHLR、中金公司、申萬宏源、摩根大通等。

但出乎一眾資本大佬意料之外的是,隨著企服SaaS風口快速走向平靜、用友業績的波動,用友的股價持續下挫。到2022年7月27日該筆定增股份解禁時,當日用友收盤價只有21.36元/股。以該價格計算,該筆定增浮虧32.78%。

其中的一個插曲是,私募大佬葛衛東也為此栽了跟頭。葛衛東一直是用友網絡的持有者,在此次定增中也獲配2億元,股數為626萬股。解禁期後,葛衛東浮虧了三成。之後,葛衛東開始大筆減持,並在去年三季度後,悄然退出用友的前十大股東行列。

在王文京的主導下,一個用友系的資本版圖正在構建之中。而用友網絡本身,在邁入「雲服務」階段後,也在今年年初迎來了一次「大手筆」的調整,升級組織架構調整。從產業影響還是牽涉的業務範圍來看,這都是用友在兩次轉型後的重大變化。

平台化、行業化是「解藥」嗎?

2023年初,用友網絡開展了公司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業務組織模式升級:大型企業客戶業務由原來以地區為主的組織模式,升級為以行業為主,高端業務專門組建了離散製造、消費品、流程製造、裝備製造等23個行業客戶與解決方案事業部;中型企業客戶業務繼續按照區域開展。

有業內人士表示,用友新組織模式的調整重點,放在了大型企業客戶上。加上此前建立的金融、汽車、煙草行業子公司,用友對大型企業客戶的數智化解決方案與服務,升級為以行業為主、「行業+地區」的運行模式。而用友進行調整的基礎市場判斷,是在數智化時代,企業客戶對行業化服務的巨大需求。

如果說管理軟體行業中金蝶是「中小企業之王」,那麼大型企業客戶就是用友的主戰場,常年在用友營收中占比達70%以上。而爭奪高端、大型企業市場,也是近年來2B領域競爭的焦點。

在數字化和國產替代的浪潮下,為了深入行業場景、挖掘客戶需求,近年來,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為首的網際網路和科技龍頭,以及以中移動為首的運營商雲,都進行了「行業化」的組織變革。比較典型的是,華為在2021年10月,就在松山湖園區組建了第一批五大「軍團」——煤礦、智慧公路、海關和港口、智能光伏和數據中心能源軍團。目前,華為已經陸續成立了20個軍團。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伴隨著數字化進程進入深水區,企業為更好地掌握各行業的客戶需求、尋找新增長曲線的重要動作。大型企業的集團一體化運營程度提高,它們對產品和服務提供商對業務場景的理解能力、服務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從這個角度來看,地區為主的銷售策略,自然就不如行業垂直軍團,表現得更「懂」客戶。

用友的組織結構變陣,很難說不是王文京「雄心」的體現,想和華為等頭部企業對標。同時,也是用友實現從產品到平台躍進目標的一步。在2022年底的中國SaaS大會上,王文京曾說過,用友的雲轉型過程中,從產品模式走向平台化的雲服務模式,其中的一大挑戰就是組織能力上要進行調整適應。

但這樣大規模的調整,也會帶來企業的「陣痛」。據了解,用友此前的地區模式下,各地分公司和當地多領域客戶間已經建立了成熟、穩定的合作關係,調整後,原本體系被打破,公司的新行業板塊也重新組建。

這對相關業務收入帶來了影響。尤其是在公司總營收中占比達到64%的大型企業客戶業務,上半年實現營收21.48億元,同比下降了9.1%,其中雲服務業務收入15.12億元,同比下降了3.2%。

但用友網絡董事會秘書齊麟對外表示,公司此次業務組織模式升級轉換工作,已在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公司業務按新組織模式運行基本順暢,開始步入良好增長軌道。

三季度財報中的數據看來也為此提供了註腳:用友大型企業客戶業務前三季度雲業務收入25.86億元,同比增長6.1%,較上半年出現提升。

不過,長期以來,用友的收入主要依賴大型企業客戶業務。對以訂閱制為主的SaaS廠商來說,大型企業客戶往往代表著客單價高、續費率高,但也是把「雙刃劍」。有報告表示,大企業IT系統較為成熟,它們對SaaS產品的需求一般集中的創新業務上,並且一般要求提供定製化服務——這也意味著,雲服務的標準化模型難以直接應用在它們身上,需要廠商付出更多的開發、服務、售後維護等工作。

在2022年,用友網絡員工數量超過2.5萬人,較上年末增加4385人,其中諮詢顧問、銷售、運維等人員增近3000人。與人員增加相對應的是,管理和銷售的費用也在增長。組織結構的調整過程中,這筆費用也在繼續提升。上半年財報發布時,公司承認,報告期內營業成本和銷售、研發及管理費用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6億元,也為公司業績帶來了影響。

對於用友來說,能否在架構調整的同時穩住大企業客戶業務的收入,還是個挑戰。王文京重出已經三年,用友接下來仍然是轉型的關鍵期,雲業務的持續發展,也將決定用友接下來的整體業績表現。

與此同時,ChatGPT和其背後的大語言模型引發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浪潮,正在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席捲而來,通用大模型和行業模型在國內也如同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

SaaS公司們也都在關注這一波大模型的浪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模型能夠推動企業客戶的智能化升級,這也成為影響未來企服領域的一個關鍵力量。今年7月底,用友宣布推出企業服務大模型YonGPT。

在三季度財報中,用友也強調,公司已推出基於YonGPT的智能訂單生成、供應商風控、動態庫存優化、智能人才發現、智能招聘、智能預算分析、智能商旅費控、代碼生成等在內的數十種基於企業服務大模型賦能的智能應用,並已簽約了中化集團、徐工集團等一批客戶。用友大模型的商業化,有望進一步落地。

而大模型也將重塑SaaS企業的商業交付模式,這或許也能夠成為輔助用友度過雲轉型關卡的一大關鍵。

但這同樣也是個充滿挑戰的話題。用友目前並沒有研發自己的通用大模型,而是通過調用第三方大模型,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企業服務模型,而企服大模型的應用,也需要公司擁有更深入的專業知識、數據資源和技術支持。大模型技術的應用,也對企業的算力、存儲等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不破」就「不立」。用友付出了決心,無論結果如何,作為數智化時代「企業背後的企業」的軟體龍頭,它每行一步,也都將給行業帶來巨大的借鑑意義。

作者 | 楊 潔

編輯 | 孫春芳

運營 | 劉 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b1041f6bf6aa309472952bee1ff13c0.html